诗歌鉴赏常用赏析技巧指导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782367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常用赏析技巧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诗歌鉴赏常用赏析技巧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诗歌鉴赏常用赏析技巧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诗歌鉴赏常用赏析技巧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诗歌鉴赏常用赏析技巧指导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常用赏析技巧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常用赏析技巧指导(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晰教学流程,深化课堂内容新课程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攻略(2010-11-23 15:10:42) 转载标签: 高考古诗词教育分类: 教学絮语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是多年来高考语文都在考查的一个重要部分,满分一般设计为8到12分,在关乎考生人生命运的高考试卷中,这是一个不小的分值设置,应引起师生的共同关注。新课标考试说明规定: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论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里虽然说只是让考生学会阅读鉴赏“浅易”的“古代诗(文)”,但具体复习起来却使许多教师和考生倍感头疼,觉得头绪繁多,内容深奥,很难找到一个好的复习思路,或者蜻蜓点水,不能深入。我

2、的认识是,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它自有其内在特点。作者在最初创作某首诗词时,不可避免地要使用一定的文字技巧,要融注进自己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具体的诗歌时,通过一定的字词句法、意象意境,对这些诗歌的认识理解肯定是有迹可循的,在具体教学时,我参照新课标考试说明有关规定,有意识地组织学生清晰有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深入挖掘诗文字背后的内涵,看出它所蕴藏的深层思想情感,研究诗句创作中所使用的文字技巧,并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可操作有梯度变化的课堂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与步骤如下:一、首先明确几个问题。(一)在诗歌阅读和考试做答时,永远不要过份强调所谓的“技巧

3、”,而应以培养各人对诗歌本身内涵的理解和把握为上。读会了诗歌,“技巧”就能用得上;诗歌没有读会,再怎么好的技巧也不一定能使用得上。所以,教会学生自己辨识诗中具体字词的外在意思和内在蕴藏才是最重要的。(二)在阅读诗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细细品嚼诗中具体要求字词,古人写诗时十分讲究“炼字”,有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也有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一个运用恰切的好词可以使全诗意境为之一新,例如玉楼春(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诗歌上阙前几句尽写春意美好,但落于普通描

4、写,无见新意,只“闹”字一出,一下子令人觉出春光不仅美好,更觉一份春来之时的欢愉和春天的如少年之人一样的调皮,“闹”字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浓烈气氛和春天一派生机盎然的美妙境界。阅读时最好能细品诗歌中的每一个用词,尤其是那些意象用词,因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借助外物表现内在感情的含蓄性。这个在具体教学时是师生都应该多加注意的。(三)教学过程中不能迷信所谓“参考答案”,教师应尽可能地自己对诗歌作以认真品读,自己根据具体诗歌和诗后问题给出更好更适合学生参阅和学习操作答案,并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自己写出需要的答案来。在练习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不妨多鼓励学生将每次的诗歌鉴赏类作业当成小作

5、文来写,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二、准确掌握基本知识。(一)文体知识鉴赏古诗,一定要掌握诗词创作的一般文体知识。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并能按照历史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基本脉络,准确把握每一时代诗歌创作的一般规律,知道每一时代诗歌创作的时代风格和这个时代一些诗人个性化的创作方式等。其次,还应对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诗词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因为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划分标准不同,则诗歌文体分类结果不同。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

6、、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一般情况下,对诗歌的如何分类并不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我的理解是学会读诗的字词背后隐藏的内涵了,爱读诗了,诗就慢慢读会了。把读诗当做一种本能爱好,有读诗的心境的时候就读读,再加上老师合适的指导,那么平常的考试也就不是什么太难的问题了,碰到试卷上的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就是了。主动认识比被动认识要强得多,学生自己爱上诗歌比教师逼着学生去学诗歌要有效得多。此处还需明确一个问题,即所有诗歌不论是写景、写情,还是说理,说到底都是在讲一个字,即“情”,都是通过文字在抒作者的情感(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

7、、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在这种情感抒发中有时加入作者的一些对事对人的思考,即我们常说的“思想”,而这所谓“思想”的背后势必还是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思绪的。王国维一句话对这个问题作了概括结论“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诗歌创作中没有那首诗歌是不融进作者情绪感受的。仅举一例: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全诗二十字,无一字写情感,字面意思再明白不过,好像没有什么独特的地方,但细细品读,总觉作者在说些什么。比如,作者借春花落满一地是否寄寓自己的美好年华的渐渐逝去

8、?比如,这夜间自然的风雨是不是暗喻作者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呢?这些不都是围绕一个“情”在写吗?这样品读,每一首诗歌可挖掘的内涵就都很多了,只有带着一份思考感悟去读诗,就能读出诗面背后许许多多的东西了。(二)、语言特点 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常见语言风格有:(1)清新雅致。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2)平淡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绚丽飘逸。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4)明快简洁。其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5)含蓄隽永。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

9、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6)形象生动。这类诗作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其他用来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常用术语还有:悲怆幽怨、缠绵哀怨、粗犷豪放、含蓄蕴藉等。复习时应该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语言特点,能明确分清它们各自的内在区别,并适当背诵一些相关术语,以便答题时能准确圆满快速地对相关试题进行作答。(三)、诗人风格诗歌创作长河涛涛,同一时代诗人有一个大致相近的诗风,但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只唐人做诗者就已甚众,但各人自有一份风骨,张九龄诗风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语淡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恬淡

10、生动;王昌龄诗风雄健浑厚;李白诗风飘逸洒脱;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高适、岑参诗风雄浑奇拔;贾岛诗风萧瑟悲愁;李贺诗风忧郁激愤;元稹诗风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清丽俊逸;杜牧诗风含蓄绰约,凡此等等。我们应通过积累和鉴赏练习,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了一些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即或是考试中碰到的不是著名诗人的作品,我们也可用现有相关知识加以推断分析。(四)、意象意境中国古代诗人在在表达自己思想情感时,往往不直接说明自己要叙写什么样的情感,而是选择一些具体而生动的外在物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的物象上,从而使作者的思想感情,

11、即“意”和客观外在的“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这种渗入了作者内在情感的外在物象就是“意象”。意象即是意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具体教课时,教师要设法帮助学生挖掘出隐藏在意象背后的言外之意,看出作者通过这些外在物象到底要表达什么,这是鉴赏诗歌的最终目的,不能只是停留在对文字本身的浅显认识上。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当我们读到“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时,仿佛听到李白在心中轻声地说,朋友终于还是不可挽留渐行渐远了,终于连那个越来越小的帆儿也看不见了,朋友这一去,何时才是重逢时?看着浩浩东逝的长江之水,如同这已逝去的友人相聚,终于不可阻挡地流去了,只有自己孤独地站在江边

12、,独自体味这一份难言的孤独。 “孤帆”“远影”等意象中,其实渗透着诗人依依不舍的深沉和浓郁的绵绵友情。意象往往是一些单独的个体物象,多个相关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一个整体就形成了意境,而意境能体现诗人内在的思想情感。唐人王建有诗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中,诗人用了“中庭地白(白地)”,栖“树”之“鸦”,“ 冷露”,被“ 冷露”打湿的“桂花”,还有“月明(明月)”等系列意象来表情达意。单个意象阅读,我们就已读出了它们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美丽但却都偏于冷色调,可说是作者内心凄冷的体现。再把这些意象组合起来观阅,我们就仿佛能看到一幅“秋夜思乡图”,

13、图中乌鹊归巢,月洒庭院,冷露无声,桂花沾水,意境美丽而凄清。诗人在这样宁静以至凄冷的夜晚,独处异乡,真是一心的单寒。处处不说情,而字字又是情,真是从字面到内在不着痕迹,却又别出心裁,深深打动着阅读者的心。(五)、表达技巧在描述表达技巧时有一些常用专业术语,因其较为繁多,也就给学生答题时带来一些麻烦,容易混淆,这个需要学生日常稍作记忆,以免考试时答非所问。表达技巧一般分以下三个方面,即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学生以前接触得比较多,不用刻意记忆。表达方式分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四大类,这个也比较好记。剩下表现手法记忆起来比较繁杂一些,但只要记清了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有哪些内容,表现手法

14、就比较易于记忆了。一般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考试前要提醒考生注意题目在问什么,要用什么知识回答。比如有题让“试比较这两首诗有表现手法上的异同”,那就问的是诸如联想、照应、托物言志、抑扬变化、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诗歌鉴赏术语回答,而不能回答成什么“记叙”“议论”。在许多时候,对于这些知识的分类并不是完全死板的,比如说某诗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时,我们还可以说“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这里就需要学生平常阅读一些典范的诗词鉴赏类文章,自己学习鉴赏几首诗歌,慢慢体会这些专业术语的用法。还有诸如篇章结构(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层

15、层深入、伏笔铺垫等)、表达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言近旨远等)等一些知识点此处不做一一说明,具体授课时以具体诗例教会学生能辨认出来,使用时即可能说得准确即可。三、答题思路与格式。这里提供的思路与格式不是不能变化的,具体使用时可根据需要稍作变通。(一)、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回答: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例如题菊花(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诗中菊花表面意思明确,是说它们的身处秋寒,难比桃花之类植物能享春风美好;实际寓意是当时社会上处于底层的千千万万人民的化身。作者为他们所处“飒飒西风”的处境和“ 蝶难来”的遭遇而愤激,又为他们秋

16、寒开放的顽强而感动,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这里体现了黄巢胸情大志的天下情怀,这首诗中的深层愿望和他这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者的本色是一致的。(二)、对诗歌意境的体味回答: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例如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中,秋雨过后,月夜清明,明月照于松间,清泉石上漫过,洗衣女竹林中欢歌而来,虽不见人,但归来的船只却触动着溪中的株株荷儿,好一幅恬静、淡远的山中雨后秋晚图!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所作,借美景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三)、对抒情形象的分析回答:身份+性格+思想 例如鹧鸪天 代人赋(辛弃疾)“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这首词描写了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