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如何改变生存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778095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07.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动如何改变生存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行动如何改变生存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行动如何改变生存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行动如何改变生存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行动如何改变生存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动如何改变生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动如何改变生存(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行动如何改变生存?嘉宾 / 周濂、寇延丁、高天 【要点1】你可以说我不关心政治,但不能说政治与我无关。政治不是路上的石头,只有碰到你的脚的时候才疼,政治像身边的空气无所不在。作为观察者、行动者,我发现:做公益不是雷锋精神,不是奉献,而是从内心愿望出发,首先是要成全自己。【要点2】我们已经习惯了,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当我们发出呼吁时,是向上看,希望能够被青天听到,能够被明君听到,实在不行被侠客听到。我们习惯往上看往别人看,不是我们自己在怎么做。【要点3】好的公共辩论方式不是说我彻底压倒了你,而是我们在理由、利益以及各方面的权衡下达成共识:首先要建成一套公平的决策程序;其次参与讨论的各方都要秉承理性

2、说理的基本态度。民主是金色的妥协,如果社会想要和谐,必须是多方力量妥协的结果。【要点4】两个人分别出生在北京和云南,这种自然偶然性会对人生造成任意性的影响。而这种任意性影响从正义角度看可能是一个不正义的现象。这就是美国法学家、政治家德沃金提出的“敏于志向钝于禀赋”,在分配中要将平等与责任联系起来。见证一棵树的成长,体会一个生态的形成主持人:各位网友早上好!今天是燕山大讲堂第210期,今天的主题是行动如何改变生存,这个话题缘起于寇延丁老师新出的一本书行动改变生存。这句话让我想起了2005年的一本杂志民间,2005年创刊,2007年停刊,8年过去,民间杂志没有了,但行动改变生存已经蔚然大观。今天请

3、来了寇延丁老师之外,还请来了高天,他是阿拉善SEE基金会的副秘书长、USDO自律吧的发起人之一。第三位嘉宾是人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周濂老师,他有一本书,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风靡一时,欢迎三位老师!先请寇延丁老师发言,您在书中讲了自己的故事,在一个国企工作,因为举报了单位会计的小贪污行为,发生了人生的改变。多年来关注NGO,关注社会公益者的行动,您先讲讲您的书。寇延丁:谢谢!说到行动如何改变生存,主持人提到2005年创办、2007年关闭的民间杂志,我也是民间的记者。这个系列写的是中国内地民间公益事业,这几本书有什么一致的地方?又有什么各不相同的区别?行动改变生存对一切从改变开始而言是一个

4、延展。一切从改变自己开始写的是人,在NGO、在中国的民间公益组织里有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方式做了什么样的事,是这本书。接下来不仅仅限于写人,而是这些人做了什么,组成了什么,这是第二本书行动改变生存,写事,写中国民间公益组织正在形成自己的生态。未来即将要写的是什么?写机构的演进、治理以及第三部门如何与第一、二部门有效互动,这个书的书名将叫变与化。说来很有意思,第一本书的前言和后记里用到了这样的词:见证一棵树的成长。第二本书后记用到了这样一个词:体会一个生态正在形成。见证和体会我这位作者由一个观察者进入民间公益组织成为一个行动者体会生态正在形成的过程。在做这两本书采访的过程中,我接触到数百个公益组

5、织和上千人,这本书收录了30多个人和机构和故事,是他们从事不同30多个方向的民间公益事业,以及他们所在的30多个机构背后更多更广的社会问题,这个社会确确实实跟每个人相关,不仅是跟环保有关,不仅是跟教育、食品安全、权益有关系,社会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这本书里提到香港主人公时说到,从对自己的关注到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到政治的关注。你可以说我不关心政治,但你不能说政治与我无关。政治不是路上的石头,只有碰到你的脚才疼,政治像身边的空气无所不在,远在世界之前,世界上的政治已经无孔不入地政治着你。我所接触到的数百个机构,上千个NGO人,他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感觉和经历:一件事触发自己的改变,由一个个体到民间

6、公益组织之中的一员,参与到民间公益行为中,用这种方式跟社会对话。高天是这本书的主人公之一,讲堂开始之前问自己是否可以穿着机构的衣服过来,顺便给自己的机构做一个植入广告,他现在是阿拉善SEE基金会副秘书长,他十多年以前(读大学)就已经参与了个体的公益行为,我们请高天讲讲他的公益经历。改变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对环境友善的人主持人:如果把时间往前推30年,以高天这样的职业面世几乎没有,1994年,自然之友注册才有中国真正的第一个民间组织,请高天讲讲自己的故事。高天: 之前我跟周老师聊,我们年龄相当,进大学的时间是前后脚。大学时我对社会完全没有概念,我想很多的同学都是这样。那时我只关心黑豹、崔健,关心食

7、堂的饭怎么样,是否挂科。直到毕业时动了一个念头:特别想走出去一次。当时赶上了香港回归,联系上香港的环保组织,这个环保组织介绍了几个香港大学生,一行9人从北京出发到黄河源头。真正的黄河源头不是一条河,而是沼泽,很费劲。香港同学和我们都没有上过高原,这次经历是我一生中特别丰富的宝藏,而且这个过程影响了我后来的生活。我发现非常多的、非常美好的地方被破坏掉了,意识到是第一步,然后行动。回来后开始组织了互联网的公益团体绿网,这个组织现在已经消亡掉了,但当时的很多网友到今天都有密切联系,很多人也在非营利组织工作。如此我一步一步开始走进了非营利组织的泥潭。对于NGO,直到我开始做公益行动才知道有NGO这个说

8、法,然后请教NGO的前辈,让我感动的是他们完全没有把我看成一个新兵,给我做了很多指导,包括已经过世的梁从诫老先生,现在这个领域中的骨干汪永晨老师、廖晓义老师。我曾有一段时间离开这个地方到企业里工作(一年),但一年时间让我发现这里才让我感到真正的自由,才发现我做这些事情追求的是自由。我从小被教育你不能太散漫,要在规矩内行事,包括家长老师,大家让我意识到我是一个庞大的机器中很重要的零件,有我在机器可以运转得更好;但没有告诉我如果没我在,机器一样运转。后来我发现到这个问题,就跳了出来。在非营利组织里工作,让我开始看到自己原来期望的、不太可能通过志愿者的行动去实现,需要组织化,它是一个行业。后经过十年

9、左右,志愿者的状态发生了一些改变,寇姐的书名特别打动我,一切从改变自己开始,很小时我就发现自己改变不了别人,比如环境保护,你看到那片草原被挖得七零八落,能做什么?拍照片在BBS里发贴,但很快就沉下去了,那时没有微博、没有博客。我对那时破坏的改变几乎为零,觉得自己很无力,只能让更多的人知道确实存在这样的一片美丽被破坏了,尽可能让大家有这个概念:以后不要去做这样的行为。但真的没有太多效果。所以开始反观自己,改变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对环境友善的人,一滴水汇向大海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这本书让我有共鸣。看到寇姐做的工作,她一个人提着一、两个大箱子奔忙在火车站、飞机场、乡间的土路上,我曾和她一起去采访过她帮

10、助的残疾美术家,当时我动过一个念头:应该把她的工作和生活过程用影像记录下来,遗憾的是影像和文字做得很少,但她的形象永远在我的脑海里,至少以后我会跟我的儿子讲这个故事。每次看到这样一个人,有点像强心针。如何跟普通民众沟通是NGO在当下中国最需要做的主持人:行动如何改变生存?有两种方向:一种是变好,一种是变糟的。有些行动者因为行动被限制自由,不能再发声。这本书有两个故事跟今天的主题相关,一个是深港西部通道侧接线沿线居民环保维权。2004年,我的一个同学找到我,她是律师,住在那个小区,她压根没想到她会与权利维护的事有关系,很多权利维护者的意识觉醒都是从自身权益受到侵害开始的,这过程中需要团结、联合,

11、全世界的邻避运动都是这样的趋势,从自己的权利受侵犯或者个人维权开始连接起来。周老师是一个哲学学者、社会学者,想听听您对这本书以及您所关注的公益行业的评价。周濂:高天谈到在大学期间眼中所见几乎都是自己的小情绪,我跟他差不多,他喜欢黑豹,我喜欢张楚。1997年他发生了改变,对我来说这个时间要延到2007年,我一直在书斋里自得其乐。公益活动真正进入我视野的是最近这几年的事。跟高老师见面这是第四次,虽然是短短几次见面但给我非常深的印象,高老师对公益事业的专注和投入以及对公益事业的透彻理解,我觉得他不仅是一个行动者,更是一个支持者。这本书非常有意思,除了字面上的行动如何改变生存,这本书有一个西西弗斯画面

12、,如果了解西西弗斯神话就知道。对于西西弗斯来说,他推着巨石上山没有真正结果,因为他把石头推到山顶又滚下,周而复始的重复这个活动。这特别具有象征意味。虽然我们相信行动改变生存。但行动是否真的改变生存?这个结果不可预期,而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行动没有意义和价值?法国哲学家加缪对西西弗斯神话专门写过一篇很长的散文,大概意思是:人类的生存意义就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对于公民来说,在中国比较严苛的政治环境下,我相信他们已经非常真切、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当我们行动时并不期盼改变这个结果,但如果不行动我们人生就没有意义,如果不行动改变完全不可能。拿到这本书时自己在想几个问题,我跟寇延丁老师在邮件中交流过,个

13、人觉得NGO在中国当下环境下面临着生存困境:一方面来自于体制、政府的压力,因为对于政治局面的改变,我认为结社自由永远要比言论自由或者其它自由更重要。很显然NGO作为一种结社自由的结果或者体现,必然遭受到来自政府的压力。但在当前舆情下,政府的压力、政策法规压力也好,NGO不具有很大的能力。所以NGO在当下中国发展前景更多依赖于如何跟普通民众发生某种沟通或者关联,能让更多普通民众意识到公益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并且参与其中。这本书里讲了非常多的公益人自我改变的契机,以及如何投入到公益活动中,在具体过程中遭遇到什么困难如何解决。一个个小故事,将公益与普通民众之间建起桥梁。所以我跟寇延丁老师说,这本书的

14、意义和价值在于把公益活动以及公益活动人的故事传递给普通人,在试图触动他们的灵魂同时期盼触动他们的行动。而我自己始终在想,这样一个工作应该以什么样的面貌、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公益人以什么样的心态、用什么样的口吻跟普通民众进行沟通和交流呢?这个值得我们思考。我们从小到大经常会接受各种各样的劳模、英模宣传,前段时间中央大肆宣传雷锋精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本书里这么多公益活动榜样跟官方宣传的榜样之间的异同是什么?第一,我们不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强制行为,而是平等的,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第二,官方的宣传榜样并不是试图连接民间社会,恰恰是打消民间社会,用官方强制性的意识形态灌输,去塑造每个个体自我认识

15、和对世界的认识,而公益人传达出的价值一定不是自上而下强迫性的意识形态灌输,我更愿意说向你展示另外一种生存的可能性,向你展示另外一种人性的光辉或者美好,对你并不构成压迫,而是吸引,给你展示个案。这本书中给我们展示了非常多的个案,不同的背景,人们采取不同方式投身到不同的工作中。作为一个日常纠结于吃喝拉撒睡,房子、妻子、车子、孩子普通的利己者,看到身边原来有如此之多的个体为公共利益而献身、而努力奋斗时,也许这些人在某一时刻触动你,当然我们也许永远不可能以公益事业作为终生职业的人,但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许在日常生活很多细节中偶尔转移我们的视线,从利己的眼光中挣扎出来一下,看一下公共事业和公共利益对于我们

16、个体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这本书或者未来公益活动和公益人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和效果,对社会本身是很有益的改变。主持人:周老师从哲学角度讲到西西弗斯推石头上山,公益人是在普遍绝望和无望的背景下做事、努力的人。而且公益人做事的眼光不是往上看,而是往下看。寇老师,您在写这本书时,哪些故事没有写进来?有没有特别想写的而没有写进来的?寇延丁:我采访的很多人的故事打动了我,我自己作为观察者、行动者过程中,发现一点:真的不是雷锋精神,不是奉献,对于这些人来说要从内心愿望出发,这样做首先是要成全自己。做什么?怎么入手?这些书里没有写进来的,除了不能写,还有一些太琐碎、无法写。比如我对高天这个人的认同是怎么来的。我们有很多机会出席会议,比如环保会议,讨论中国环保和中国环境问题的会议,讨论的话题非常前瞻,但到了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