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矫正课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47641 上传时间:2017-05-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矫正课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精编]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矫正课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精编]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矫正课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精编]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矫正课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精编]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矫正课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矫正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矫正课(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卷分析及矫正课任课教师 黄凤杰 单元名称 克、千克、吨的认识 日期 2014 年 9 月试题的难易度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接近学生的实际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素材选取广泛。因此,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很感兴趣,试题的难 与新课改对应分析 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本单元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注重学生动手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手中获得新知。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让学生经历猜测-体验-验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掂一掂、估一估的过程中建立质量观念。 试题分析试题质量分析 题型简单,配合图画,形象生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并且本试 题各层次比例适当,是一份很好的试题 试卷分析学生做题

2、情况及等级分析 在考试中,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认真 du 题,书写有很大的进步,其中 A 60 人, B 21 人, C 19人 ,D 7 人。 出现问题1.学生书写不认真,卷面太乱,2.个别学生读题不认真,错题较多3.解决问题,审题不认真,做题的习惯不好。 改进措施1、做好学生的培优转差活动 2、注意引导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能力3、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操作,得到充分的体验4、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 矫正内容 判断题 、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矫正重点 判断题、解决问题。 矫正难点动手操作题。解决问题第 1、3、5 题。 矫正过程1、小组合作交流,生生互助解决问题 (1)教师分发试卷(2)讲解本试卷中存在

3、的问题填空中:一座钢筋水泥桥的载重量是 150( ) 判断题中:1 千克铁比 1 千克棉花重( )解决问题最后一个(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4)汇报交流 2、组间共同交流,师生互动解难释疑 组间共同交流,师生互动解难释疑 小组内交流小组内总结经验,找不足以小组为单位向老师汇报。 3、归纳总结,类化练习 1.归纳总结本单元的内容2、类化练习:一.填空题(1)6 千克=( )克2)34000 千克=( )吨(3)8 吨=( )千克=( )克(4)48000 千克=( )吨=( )克二.选择题(1)1 吨 600 千克比 2 000 千克少( )。A.120 千克 B.80 千克 C.400 千克

4、 D.120(2)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 9000 千克,合( )吨。A.9000 B .90 C.9(3)一个苹果约重( )。A.60 吨 B.60 千克 C .60 克三.解决问题(1) 学校食堂运来 5 吨大米,用掉 2600 千克,剩下的还够 3 天用完,剩下的平均每天食用多少千克?(2) 一头奶牛的重量是约 500 千克,8 头这样的奶牛共重多少吨?(3)宏信建材商店有水泥 4000 吨,运了 4 天后还剩下 800 吨,平均每天运多少 4、教学反思 成功的地方:克、千克、吨这一单元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建立 1 克、1 千克的概念,我更是尽可能地让学生利用更多的感性材料,如花生米、2 分

5、硬币、各种袋装食品、袋装食用盐家用体重计等物品,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充分感受 1 克和 1 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在学生总结出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克作单位;表示较重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千克作单位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一步猜测:1 吨有多重?因为吨这个单位离孩子们更遥远,所以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100 袋净重 10 千克的大米重 1 吨;40 个这样孩子(找个班级体重适合的孩子做标准)体重大约是 1 吨,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单位的大小,从而得出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由此一步一步,学生逐步达到了对克、千

6、克和吨的认识目标。存在问题:没有充分挖掘现实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学生没有认真去操作,对掂一掂、称一称没有认真去做,所以对质量单位体会不深,不能正确估计有关物体的重量。措施: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2、重视估计、验证、调查,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对克、千克、吨的认识。3、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本单元教学,我深深体会到: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孩子暂时放下课本,走进生活,通过亲身体验充分感知克、千克、吨,才能真正体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才能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注重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数学体验,使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