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课标创新人教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第十课游褒禅山记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8475311 上传时间:2017-09-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新课标创新人教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第十课游褒禅山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6新课标创新人教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第十课游褒禅山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6新课标创新人教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第十课游褒禅山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6新课标创新人教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第十课游褒禅山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6新课标创新人教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第十课游褒禅山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新课标创新人教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第十课游褒禅山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新课标创新人教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第十课游褒禅山记(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 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学习目标 考点提炼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虚词及常见的文言句式能力目标1.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2理清思路,归纳、概括文中的观点态度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治学“深思慎取”和做事“尽吾志”的思想状语后置知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县(今抚州市临川区) 人,封荆国公,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宋神宗熙宁二年(

2、1070)任宰相,实行变法,支持夺取西河等州,改变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后因保守派反对,辞去相位,退居江宁,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主要作品: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知背景本文是王安石 34 岁时的作品。公元 10511054 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1054 年 4 月,王安石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丽的褒禅山,同年 7 月,以追记形式写下了此文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想。四年后,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二年后,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尽

3、吾志”的观点是一致的。知常识1记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作为一种文体,“记”在六朝获得文体生命,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根据史志中以记名篇的书目数量和文学总集中记体文内容的变化和类目的增减,可以更客观地了解“记”作为一种文体其内涵发生的变迁。 2褒禅山褒禅山,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历史悠久,景致宜人。4 亿 5 千万年前,褒禅山所在原为一片汪洋,随着地壳运动,大海抬升为陆地,陆

4、地又沉陷为大海。如此循环反复,终于在最后一次燕山造山运动中升出海面。褒禅山,古称华山,其东有灵芝山,山上树木参天,古以盛产灵芝得名;中有起云峰,高耸入云,“天欲雨,山则云遮雾障”;西有碗儿岭,相传一罗汉出生于此,饮食后投碗于岭上,至今仍见坐卧痕迹。登褒禅山极目远眺,四周青峰环绕,山野之趣,赏玩之乐,探幽之险,登临之兴,令人流连忘返。3古代的人名称谓(1)人名。古人有名、字、号,官位高的人死后有谥号。如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谥文忠。名和字间一般有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义的,如韩愈字退之,退之就和愈相反。(2)一般称谓。直称姓名,用于自称,称轻视的人或客观介绍。称字

5、、号、斋名、谥号表示礼貌、尊敬。还有称官爵名(如王安石又称王荆公),称籍贯( 如康有为称康南海) 。有几项同时称的,一般是先官名,次籍贯,后姓名,如“余在史馆,闻翰林( 官名) 天台(籍贯) 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马副使(官名)鸣 (名)”。(3)谦称。王侯自称孤、寡人,大臣自称臣,一般人自称仆、不佞、愚等,女子自称妾,晚辈自称小子。(4)敬称。对君王称陛下、大王、皇上(已死的称庙号,如宋太祖、宋仁宗) ,对上官或长辈称公、君、足下、大人,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加“先”表示已去世的尊长。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 一、了解行文脉络二、把握文章主旨本文通过一次未能尽兴的游山经历,说明了要实现远

6、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慎取”。一、阅读第 1 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步骤一 基础梳理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多义词。(1)道 有 碑 仆 道 (名 词 , 路 , 道 路 )策 之 不 以 其 道 (名 词 , 方 法 ))(2)文 独 其 为 文 犹 可 识 , 曰 “花 山 ”(名 词 , 碑 上 残 存 的 文 字 )不 以 木 为 之 者 , 文 理 有 疏 密 (名 词 , 通 “纹 ”, 纹 理 , 纹 路 )属 予 作 文 以 记 之 (名 词 , 文 章 )文 过 饰 非 (动 词 , 掩 饰 ) )

7、(3)舍 唐 浮 图 慧 褒 始 舍 于 其 址 (动 词 , 筑 舍 定 居 )若 舍 郑 以 为 东 道 主 (动 词 , 放 弃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词。(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名词作动词,命名,称呼 )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译成现代汉语。(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译文:现在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状语后置 )译文:唐朝和尚慧褒当初在那个山脚下筑舍定居。(3)而卒葬之。(省略句)译文:(慧褒) 死后埋葬在那里。状 语 后 置版权所有:

8、中国好课堂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不能喻之于怀。(王羲之兰亭集序)分析:此句中的“于怀”(介宾短语),应该移到“喻”的前面作状语,译为“在心里明白”。(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例:具告以事。(鸿门宴)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作“告”的状语。(3)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例: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分析:“穷困乎此时”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此时”应该移到“穷困”的前面作状语。请 完 成

9、【课 下 能 力 提 升 】第 7题步骤二 文意理解4对本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交代“褒禅”山名之由来,介绍华山洞的位置及命名原因,考证“华山”原名叫“花山”。B作者记游时,并不沉醉于山水之中,而重在考察事物的原委,正是为下文“谬其传”埋下伏笔,已有“慎取”之意。C作者写“其文漫灭”的“仆碑”上,“独其为文犹可识,曰 花山”,说明今人称褒禅山为“华山”是错误的。也为后文“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提供事实根据。D本段行文顺序是:别名由来及证明不是本名华山洞的由来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解析:选 D本段行文顺序应是:不是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的由来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二、阅

10、读第 2 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步骤一 基础梳理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多义词。(1)盖 盖 其 又 深 , 则 其 至 又 加 少 矣 (副 词 , 有 “大 概 ”的 意 思 )英 才 盖 世 , 众 人 仰 慕 (动 词 , 超 过 , 胜 过 )日 初 出 大 如 车 盖 (名 词 , 车 盖 ) )(2)然 有 穴 窈 然 (形 容 词 词 尾 , “的 样 子 ”)然 视 其 左 右 , 来 而 记 之 者 已 少 (连 词 , 但 , 但 是 )吴 广 以 为 然 (形 容 词 , 对 ,

11、 正 确 ) )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词。(1)则或咎其欲出者( 名词作动词,责怪 )(2)有泉侧出( 名词作状语,在一侧)(3)而其见愈奇(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作名词,到达的人)(5)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作名词,深度)(6)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7)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头 )(8)火尚足以明也( 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译成现代汉语。所谓前洞也。(判断句)译文:这就是所说的前洞。步骤二 文意理解5下列句子中属于总结“余亦悔”根本

12、原因的一组是( )A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B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C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D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解析:选 CC 项,是作者总结我有足够的条件进入,是“余亦悔”的根本原因。A 项,是记叙“余”游览到的位置;B 项,是作者的推测;D 项,是有人责怪想出来的人,是“余亦悔”的外部原因。6对本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B略写后洞,较详细地写了前洞的特点以及游前洞的所见所感。因为本段着重写游洞而不着重写景,况且只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

13、C本段在记游洞时多处设比: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D本段不重在记游,而只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只是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后悔”,也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解析:选 B应为“略写前洞,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 ”。三、阅读第 3 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步骤一 基础梳理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 古义:不平常。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

14、,很。(2)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单音词连用。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多义词。(1)得 此 余 之 所 得 也 (名 词 , 收 获 )愿 得 将 军 首 以 献 秦 (动 词 , 得 到 ))(2)观 古 人 之 观 于 天 地 (动 词 , 观 察 )而 世 之 奇 伟 、瑰 怪 、非 常 之 观 (名 词 , 景 象 ))(3)其 以 其 求 思 之 深 而 无 不 在 也 (代 词 , 他 们 )其 孰 能 讥 之 乎 ? (副 词 , 表 示 反 问 语 气 , 难 道 ))(

15、4)而以 其 求 思 之 深 而 无 不 在 也(连 词 , 表 递 进 关 系 , 而 且 )而 世 之 奇 伟 、瑰 怪 、非 常 之 观 , 常 在 于 险 远(连 词 , 表 转 折 , 然 而 )而 人 之 所 罕 至 焉 (连 词 , 表 承 接 )至 于 幽 暗 昏 惑 而 无 物 以 相 之 (连 词 , 表 转 折 , 却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词。(1)往往有得( 动词作名词,收获)(2)常在于险远(形容词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译成现代汉语。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译文: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步骤二 文意理解5下列句子中属于“余之所得”的一项是()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D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解析:选 D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里所论述的即是游山所得。A 项,是“余有叹”的内容;B 项,概括游山状况;C 项,强调“志”的重要。6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