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全国第三届隶书大展评后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47024 上传时间:2017-05-1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全国第三届隶书大展评后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精编]全国第三届隶书大展评后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精编]全国第三届隶书大展评后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精编]全国第三届隶书大展评后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精编]全国第三届隶书大展评后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全国第三届隶书大展评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全国第三届隶书大展评后(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第三届隶书大展评后李 松全国第三届隶书大展于 2012 年 8 月 18 日在天津评选结束。笔者应邀参与了作品的评选全部过程。笔者还有几个评委,不是隶书委员会的委员,却参与了隶书的评选。这是中国书协的一个新的动议。意思是,其他界别的书家(必须是国展级的评委)介入隶书的评选,会有不同的视角与判断,会产生一些新的见解或会碰撞出新的火花。这对隶书的评选会有益处。于是,笔者忝列其中。书协领导嘱托,希望我们这些圈外评委,对当代全国隶书创作的形势,做出一些有意义的评述。于是,就大胆写下以下的一些议论。肯定问题多多,恳请专家学者指疵。申明:所谈观点,不代表任何人。一、相关资讯三届隶书展总来稿 9482

2、件,初评 600 件,入选 300 件,获奖 20 件。获奖作品不设等级。这个数字提示我们,此展的入选概率为 6.3;获奖 0.21。十届国展(由于没分书体评选),入选率是 0.156。显然此展与国展竞争概率要高许多。这也可以看出单项展的优势所在。从来稿总体看,作品风格相对比较多样,形式更是多样,或可称五花八门。大字三四十公分,小字 1.5 公分,最多的是 5 公分多字数作品和 10 公分条幅作品。此外,各省来稿极不平均,最多河南 3000 多件,最低西藏 2 件。如此反差,可见弱省之弱。由于不掌握具体入选情况,可能有的省份是“绝产”。此展的作者绝大多数是中青年书家,并且,各省具有实力的隶书作

3、者几乎都有作品投稿。可以肯定,此次展可以比较前面地反映当代隶书创作的整体面貌。二、学术分析笔者最关注的是当代隶书创作走向问题和风格取向问题。评选之中也和多个评委沟通,所得意见基本相似。兹梳理如下。(一)、以经典汉碑为法源并又有新意的作品寥寥从初评环节看,以经典汉碑为依托,写得很有发挥,很有独家意味的作品甚少,或说纯汉碑基因存在,又有新意的作品寥寥,寥寥。故此,评委多有感慨。有的甚至说,我们小组初评就没见到一件“汉隶血统纯正的作品!”入选作品中或有类似“血统正宗”的作品,这是评选前评委会强调注重传统的结果。但是,除了个别老作者外,新的面目未见。真正有庙堂气息,博大气象的作品未见。甚至,并不很成熟

4、,还有些稚嫩,但可见新意端倪的作品也不多见。可见,当代隶书作者们在汉隶、汉碑这条主路中掘进航行的队伍在萎缩。这一状况是众多评委议论最多最关注的问题。偌大一个国字号的隶书大展,竟然最主流的东西或沿着主流开拓的东西如此之少,如此之萎缩,绝对不是正常现象。所来稿件类似以汉碑为依托的作品只限于,曹全、礼器、朝侯小子也有少量乙瑛等。都属于比较温婉整饬一路,同时,因为这类字难以写大,作品几乎是寸字大小的条屏类幅式。最值得“表彰”的是,以褒斜道等摩崖为法源的作品,占有相当的比例。也就是有行无列章法的作品较多。字径小的三五公分,大的十几公分。几乎都以条幅创作,满值铺陈;几乎都用糙纸蔴纸,或宣纸揉搓染色的形式出

5、现;几乎都不同程度的用宿墨涨墨手段。似乎是一个创作训练班出来的作者。从风格到技巧,从技术到装饰,从形式到思路,有着同一的套路。虽然他们的法源属于经典一系,可是,搞出来的作品雷同,也还是都挤在一条路窄人多的路上。只有笔墨功夫较好,有灵性的作品入选。以简帛为法源的创作,此展不在少数,入选也有几件,获奖也生机会。这是可喜现象。我们看到毕竟有些书家上溯古隶源头开掘,这是可喜现象。但就作品来看,绝大多数操简帛的作品,还是处在探索或模拟阶段。根据是,作品风格与其法源十分接近,小字居多,似乎刚刚脱离母体的感觉。同时,凡古帖有的字写来味道纯正,而没有的字显得忸怩。对这些作者的思路我们是抱有肯定态度的,也觉得隶

6、书大道有多条,此条属一条。可信,可信。但真正走通走畅还需有志者跬跬以进,还需智慧与功力。近些年好大王一路走热,此展明显降温,虽有余温,已属杪末。以张迁、鲜于璜等为法源的作品有一些,可又有不少是从汉碑集联来。甚至有的集联不止被写过多少遍的东西。这类作品很易于甄别,一是集的字都是有明显特点的字,二是联语晦涩。这样的作品“ 取法乎上”了没错,但直用就有问题了。这类作者化碑化帖的能力明显不足,甚至,原碑之字重新组合之后的调整能力都比较低下,于是直取照搬。评委评后之议论,似乎都在纠结着这个话题经典汉隶风格的出路在哪里!?以经典汉隶为法源,综合各碑之长并化入手下,又借鉴其他一些技法风格,并基本显现自己面目

7、的,相对比较成熟的作品几乎没有。在所谓正统隶书范畴里,除了前面提到的几通名碑现在有人取法,可是,像西狭颂、石门颂、衡方碑、封龙山颂等名碑,似乎已经不在我们的视野之内了。似乎开掘这些东西没有前途,没有价值甚至没有意义。觉得难!觉得受累不讨好,觉得太慢,觉得前景迷茫,觉得不入时人眼,甚至觉得“俗”。我们站在书学的角度,传统经典隶书,真的是比较难以突破,的确没有清晰的思路。但若从理论上讲,总觉得没有出路是不符合辩证的。隶书是一个庞大体系,其风格多样品类多样,古代遗存极为丰富。从“营养学”角度看,取法汉碑一系,不会缺养。换个角度看,取法二王,若能得法,起码可以写得入眼;直取米芾,孙过庭等等,也会“有饭

8、吃”。行草可,隶书为何不可?只是我们没有找到突破口或突破的方法。说得重一些,就是眼下少有人做这个大的功课!谈到这里,是否可以和主攻隶书的朋友叫叫板了。当今的书法界如此兴旺,形成历史上也不可多见的书法热潮。信息、材料、工具、科技空前先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该有人担当对隶书的开掘,对汉隶主体法源的开掘以及拓展的责任。我们呼唤这样有高远志向的书家出现,我们以包容、鼓励或激赏的态度,对待这样的书家成长起来。(二)、时风尤盛在近几年的各类展事之中,各体均有时风流行,行草时风最盛,其次是隶书时风最盛。书协对隶书时风的平抑最为及时。六届楹联展就已见端倪,继之二届青年展已成实效,再是十届国展或成定局。如此三

9、级跳,隶书的创作格局在这次的隶书展中,已经明显好转。可见展览的导向作用与威力。此隶书之展,是对全国隶书作者的全方位的检验。时风之作依然很盛,究其原因,肯定存在“时风延续性”的情况。这也是必然。不少追风的作者已经不是一年两年,有的一操隶书就直取时人,想在短期改辙更张没那么容易。有些年轻作者曾与笔者表露,道理研究十分清楚,可眼下感觉无所适从。这把“抢”练得已经得心应手,忽然换“枪”,没着没落,困顿不已。大展征稿在即,此“枪”不用,又无它“枪”可用,于是,值得“老枪”上场。于是,跟风作品依旧还多。隶书委员会今年的学术会,对跟风问题已经形成共识,匡正隶风,并付诸于评选。这个信息不少作者未必通晓,于是,

10、原套路的作品依旧不少。这里又有新的动向出现,原先尾随“老”时人的作品少了,又出现尾随“新”时人的现象出现。虽然不像前风之猛烈,可势头有渐起之势。尾随时人名家,跟风的作品有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乍看似,细看不似。表面似,内在不似。即便是普通作者,辩之不难。何况评委法眼,甄别这类作品及其轻松。评选之际,评委都比较理性,不是把跟风作品一律刷掉,或许手软,只是看在“品种”的份上,放其一马罢了。可以肯定的说,时风作品入选纯属侥幸,从现在就可以认定,这类作品几乎已经失去竞争力。(三)、磔隶书主笔的问题隶书古称“八分”。名称由来是因波磔之笔特征。蚕头燕尾,是隶书的第一表征。之后的章草,也还保留磔笔,也是章草的第

11、一表征。由此可知,隶书磔笔的重要性。磔是隶书笔法的第一主笔。主笔的特点与功能是历来被特别重视的问题。主笔,是最有特征的一笔;是表现力最强的一笔;是最难写的一笔;是含有信息量最高的一笔;也是最容易突出个性的一笔。但是,我们看到,现在的隶书,大有“去磔化”的情况。很大比例的作品,隶书的“蚕头雁尾”没了。这种现象,笔者在宁波全国二届青年展观后一文已经提到。当时,和隶书委员会委员何昌贵先生也专题讨论了这个问题。他也同意我提出的质疑。他觉得的确存在这个问题,并也很关注这个问题。指出:“解决这个课题很难,没有雁尾好显格调,有雁尾容易俗”。表示对这个课题也很困惑。近期亲闻,孙伯翔老先生直言:“我对你们写隶书

12、的,把尾巴(雁尾)都剁掉,很有意见!”笔者觉得,“把尾巴都剁掉”,关键的是一个“都”字。这个“都”的意思是非常多的人写隶书不要雁尾了。这样的作品似乎是也是一股“时风” 在刮。这里,不得不提隶书高手张建会。他的隶书格调很高,个性风格非常突出。他的技巧特点就是将雁尾脱化。要知道,建会执着操隶已经有二十来个年头了。他汉碑的功力极为深厚,早年一直是在汉碑一系腾挪。他的主法源还是在汉碑。他不仅仅只在好大王一块石头中经营,涉猎的面很宽,实属厚积薄发的年轻作者。将雁尾含蓄起来敛匿起来是他隶书的突破,但是,他还在其它方面做了精明的调整、取舍与借鉴、融合。线条的古拙,线质的丰富以及字形的取势造势,都苦心经营了很

13、多年。近几年才更显个性,更趋完美。这显示了张建会的才气与功力。与当代隶书名家何应辉、周俊杰、刘文华、张继等等风格,拉开距离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样式。但是,“都”就有问题了。问题是,那些“都”的作品;并没有真正解决隶书基本功的问题。“都”学会把雁尾剁掉了,可还不知,或没有能力打入别的东西,是典型的“效颦”。(四)、清代隶书稀疏宏观看作品来稿,我们注意到,清代隶书遭到冷落。取法邓石如、郑谷口、金农、赵之谦、陈鸿寿、伊秉绶等等的作品可谓稀疏。于是,评选之际对不同取法的作品比较关注。有的作品不是特别精到,也能入选。这里,提示我们,古代隶书除汉代之外,晋代一些隶书,如邸元明碑、李绢墓志、李摹墓志以及峨峨

14、刻石等等,也不是不可为法。这些刻石虽然没被纳入经典系列,是由于人们还没关注这些,所谓边边角角的东西,其实这些东西大有借鉴之处,其中,尤其是邸元明碑,有鲜于璜之拙,还隐有魏楷之趣。我们认为,清代隶书属于传统。我们不能忽视这些清代书家的创作成就和水准,特别是他们独到个性的形成原因以及具体技巧表现。直接取法或研究他们的作品,应该是我们当代学习隶书的人需要做,且必须做好的事。继承他们的成果与遗风,也是我们的责任。可惜,当下我们没有见到这方面更高的学术成果,不能说不是缺憾。三、需要关注的问题展览的导向作用,真的不能小觑。历次大的展览出现的“现象”,直接对下届展或相关展览产生极大影响。一般规律是,获奖作品

15、是起风点,随后蔓延,以致泛滥,紧接着,就是评委厌倦,开始杀风。近二十年来,书坛就这么着起风,杀风的循环。这或许是现实书法展发展的规律,似乎是必然要起风再杀风。(一)、作品装饰风头还盛作品装饰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全民也“都”装饰,且花里胡哨,就非常可怕了。十届国展,几乎都在打扮作品,打扮的作品几乎占百分之九十以上。这种现象已成大势,似乎作品不打扮,就是没有竞争力。对此,书界同仁或领导都不同程度发表意见,甚至有激词讽喻。但是,还有相当作者,迎风而上,该打扮打扮,该粘贴粘贴,描眉画眼,奇招层出。其实,这类作品非常吃亏。我们评选时就真有写得不错,就是穷打扮而被淘汰的。“女为悦己者容”,对!字为悦评委者容

16、,错!尤其写得一般,想用装饰花哨的作品来“吸引评委眼球”(不是,是“吸引评委愤怒眼球”)的作品,几乎没有入选的机会。就是你来当评委,满目妖艳的打扮作品,你的眼球也会愤怒。因为有些作品实在打扮得太拙劣,给人的视觉感觉已经不是书法作品,而是集市地摊的“工艺品”。目前特别普遍的情况是,打扮的作品往往在评选时都是“遍体鳞伤”。因为,凡是粘贴的作品,用纸都不是好纸,胶不是好胶。从邮局到评选,几经折腾,评选时要么开裂,要么缺损,要么褶子哄哄,实际效果很差。泥金泥银纸,都是没有拉力的再生纸,一路辗转到评选环节,支离破碎,作品越大,损伤越重。有些用不干胶条粘接的作品,折叠粘连在一起,很难轻松打开。有的不仅自己打不开,还殃及别人。就有这样的作品,自己的不干胶和“上下邻居”牢牢粘在一起,把别人的字也给毁了。书法作品颜色的使用不是没有讲究的事,不知是什么由头,总是有用黑蓝或黑纸写白广告(还有绿广告色)的作品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