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精编]浅析范仲淹与欧阳修的人格魅力

豆浆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3.50KB
约11页
文档ID:846735
[精编]浅析范仲淹与欧阳修的人格魅力_第1页
1/11

1毕 业 论 文 ( 设 计 )中文题目:浅析范仲淹与欧阳修的人格魅力——以《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为中心 英文题目:On the personality charm of Fan Zhongyan and Ou Yangxiu-----Center on Yueyang Watchtower and Drunkard Pavilion姓 名 潘燕嫦 学 号 04011317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04(3)班 指导教师 杨金文 提交日期 2008-04-25 教务处制惠州学院HUIZHOU UNIVERSITY2浅析范仲淹与欧阳修的人格魅力——以《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为中心作者:潘燕嫦 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 04(3)班指导老师:杨金文 职称: 讲师摘要范仲淹与欧阳修同属北宋中期学者型政治家,他们在创作生涯给世人留下了大量优秀的作品。

本文以二者的代表作——同创于庆历六年(1046)的《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为中心,从作品主题对比展开对两位作家共同魅力的阐述,并进一步说明这一共同之处背后所蕴含的原因,以及这一共同魅力所表征的文化意义和影响关键词范仲淹 欧阳修 人格魅力 忧乐观On the personality charm of Fan Zhongyan and Ou Yangxiu----Center on Yueyang Watchtower and Drunkard PavilionAuthor's name :Pan Yanchang Professional class :Class three of 04 Chinese literatureInstructs teacher: Yang Jinwen Title: LecturerSummaryFanzhongyan and ouyangxiu both are famous statesman-scholars in the mid-North Song Dynasty. They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works and left them to the world in their creative career.This artical respectively takes the writers’ famous work Yueyang Watchtower and Drunkard Pavilion as the center. Expounding their Common from the works’ theme and for further expansion of the reasons from the communality.The purpose of the article is to explain the registry of cutrul meaning and Influence for the personality charm.KeywordFan Zhongyan Ou Yangxiu Personality charm Pessimism and optimism目录3前言……………………………………………………………………………………1 1 主题比较——展现忧政爱民、乐观豁达的思想 …………………………………11.1 忧中有乐——《岳阳楼记》……………………………………………………11.2乐中含忧——《醉翁亭记》……………………………………………………22 从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看其忧政爱民、乐观豁达品质产生的原因……………32.1 人格魅力的直接来源 …………………………………………………………32.2 人格魅力的重要来源 …………………………………………………………53 范仲淹与欧阳修这一共同人格魅力的时代表征及意义…………………………6致谢……………………………………………………………………………………8参考文献………………………………………………………………………………9前言北宋前期的志士仁人,以范仲淹和欧阳修为代表,他们以复兴儒学、改革政治为己任,其人其文一直受世人推崇。

《岳阳楼记》 、 《醉翁亭记》分别是范仲淹、欧阳修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而且这两篇散文都是作者因倡导改革当时弊政而被贬官降职的作品其创作时间相同——同创于庆历六年(1046) ,那么,这两篇作品的内在联系所展现作者的人格魅力是什么呢?这一共同性背后蕴含的原因如何?并且这一共同性的文化内涵是怎样的呢?本人将试对此作一点粗浅的探讨1 主题比较——展现忧政爱民、乐观豁达的思想范仲淹与欧阳修都不约而同地分别作了《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 ,都展示忧政爱民、乐观豁达的思想宋代士大夫的主人公意识十分强烈,他们以国家天下为己任,密切关注国家的隐患;他们思考人生的价值,同是对朝廷一片衷心,希望为国贡献一份力量,却遭到政敌陷害而被贬谪,两人之间的这种相似之处,成了《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中忧政爱民、乐观豁达融汇的一个契机正因为两人的政治追求和人生价值取向相一致,才使其作品名垂千古,他们并不仅仅局限在“治国平天下”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上,还体现了杜甫“穷年忧黎年,叹息肠内热”的精神,不管自己穷与达都要首先关心国计民生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篇作品所展现的主题特点41.1 忧中有乐——《岳阳楼记》文章第一段中说:“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这显然是作者对滕子京的赞美之辞,仅一年内,就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政绩,可见滕子京才能卓越,勤于政事,但如此贤才却被安置在“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凌郡”的环境中,就会形成一个明显的反衬,如此想来,作者的种种情绪均埋于心中,不便言表为滕子京大才没被重用感到可惜,为国家兴亡担忧便不言而喻了关于这一点,在文中多处都可找到验证如文中通过想象写出了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 , “横无际涯” ,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大观后,接写古今登岳阳楼者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潇然,感极而悲着矣 ”一是“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但是,探求“古仁人之心”的范仲淹,却表示要“异二者之为” ,不因为客观环境的好坏而改变自己的志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崇高政治理想,是他人生目标和境界定位的真实表白,充分展示了忧政爱民的士大夫伟大胸襟范仲淹不仅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品质,还具有乐观豁达的一面我们知道,范仲淹写此文已 48 岁,在这之前,他曾经被贬知饶州,庆历三年(1043) ,也就是写此文的头三年,又因为参与谋划“庆历新政”失败而再次贬知邓州,被贬的重大打击,并未能泯灭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拳拳赤子之心,他没有气馁,没有颓废,依然高歌自己的理想,如文中写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他豁达处世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范仲淹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应该说他在《岳阳楼记》所阐发的思想境界,是范仲淹追求人生境界的体现。

1.2 乐中含忧——《醉翁亭记》无独有偶,欧阳修在同一年也创作了传诵千古的《醉翁亭记》 ,欧阳修是伟大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伟大的政治家,他的政治生涯主要是在宋仁宗时期,这一时期宋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也因外来的逼迫和国内的一系列问题,潜伏着严重的政治危机作为一个关心国事,力图扭转局面的士大夫,欧阳修坚决支持范仲淹等执政大臣的改革措施,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加上他刚正直言,因而成了反对改革之人的眼中钉,肉中刺,遭受过严重的政治挫折由于这时正值欧阳修的甥女张氏犯法下狱,谏官钱明逸抓住张氏的某些供词,弹劾欧阳修与张氏有私并欺诈其财产仁宗派人监勘,虽然证明了对欧阳修的弹劾为不实之词,为他洗去了冤名,5但还是罢掉了他的都转运使,出知滁州欧阳修到了滁州后,常常寓情于山水,有时深入社会低层,与百姓交游,以求宽慰自己,从中找到快乐这时作者已是三十九岁了,他的被贬,其实宣告了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庆历新政的失败,并且对欧阳修本人的民政思想打下了基础了解这一历史背景,对深入理解《醉翁亭记》的思想内涵是极为重要的欧阳修与范仲淹一样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从《醉翁亭记》看,作者多次写到“醉” “乐” ,作者描绘了一幅滁州的山水风光图。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在众宾“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之时,唯独太守“颓然乎其间” 醉因是什么?他果真不胜酒力吗?非也,而是心醉 “山水之乐,得之心也” ,太守是怀着一颗仁爱之心为政使民的,如孔子所言:“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人立则己立,人达则己达” 这种以“立人” “达人”为政的思想源于孔子而再现于欧阳修,其精神可谓高尚山水之乐更高的境界不仅在于自然之美,而且在于人之乐往来不绝的人们,不管是负者、行者、弯腰曲背者、临溪而渔者、酿泉为酒者,一概都很欢乐欧阳修所营造的欢乐的特点是人们在这里不但物质上是平等的,而且精神上也是没有等级的太守享受着宾客的忘却等级,人与人达到了高度的和谐这是他自己营造的平民化真切的世界,也是作者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作为政治家的欧阳修即便是在山林的自放中也没有忘记宣上恩德,与民共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正是其爱民、豁达的反映山水之乐” ,还要“寓之酒” ,又不难发现作者的“乐”中带点苦涩味在乐中也隐含了“忧” ,忧什么呢?本人认为“忧”天下,醉以同乐,醉以忘忧 “新政”失败,奸人得逞,欧阳修不可能完全没有忧虑,在他内心有着复杂的的心理挣扎。

一方面是乐观的隐逸情怀,另一方面却并不真正甘心,他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有忠君爱国的赤诚之心如果能透过“翁”的字眼,突现欧阳修当时的内心世界,那么“醉”字正是他力图排解忧患心情的一种心态和手段,通过自醉,使人暂时忘却国家的安危,忘却生活的痛苦,仕途失意,便于山水中寄情,在《醉翁亭记》中透露出一丝难以释怀的“苦”与“忧” 真正体现他“处危则虑深,居安则思殆”的忧患意识《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都是谪宦的极品,通过作品的诠释,范仲淹和欧阳修的人格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真正体现“文如其人”的特点2 从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看其忧政爱民、乐观豁达品质产生的原因6每个人的人格构建都与其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同样,范仲淹和欧阳修的人格品质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也是息息相关的2.1 人格魅力的直接来源范仲淹与欧阳修同属北宋中期的学者型政治家,生平履历颇有相似之处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亲谢氏长于继父朱文翰家,母亲改嫁后受同族人和朱家的鄙视在一次与朱家兄弟争执中,得知自己的身世,深感羞辱,欲自立门户,以洗此辱因而走上了艰难的求学之路他只身去到长白山上的醋泉寺读书,经常一个人伴灯苦读,因为家贫,他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上一点儿韭菜末,再加点盐,就算是一顿饭了。

为了学业的进步,他去应天府(今河南商邱)南都学舍求学,过着糟糠韭食,粥不继日的生活,但他却从不叫苦艰苦生活磨炼了他的心志,也体现了他超常的恒心和毅力,形成了他乐观应对困难的态度他一边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饥苦,一边专心读书工夫不负有心人,五年寒窗苦读,1015 年,范仲淹考中进士,他终于载着丰收的喜悦回归故里,改回原姓,从朱家接走了母亲,以洗家族的耻辱从懂事开始,范仲淹就特别注重对自我素质的培养,国家、人民已深入到范仲淹的脑海中,他对自己人格精神的理解、吸收,成为其人文品质思想的一大来源据《宋史》记载,他青年时游关中,见。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