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论 箜篌引 梅河五中 佟海燕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46084 上传时间:2017-05-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论 箜篌引 梅河五中 佟海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精编]论 箜篌引 梅河五中 佟海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精编]论 箜篌引 梅河五中 佟海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精编]论 箜篌引 梅河五中 佟海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精编]论 箜篌引 梅河五中 佟海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论 箜篌引 梅河五中 佟海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论 箜篌引 梅河五中 佟海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论箜篌引的影响及其影响之成因第一章 绪论“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这首四句十六言的箜篌引最早见于东汉蔡邕的琴操 ,后在荀勖的太乐歌词 ,孔衍的琴操中均有记载。现在在我国流传最广的,当属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中所载的版本。而对其创作典故的记载,则见于蔡邕的琴操及西晋崔豹的古今注等。这些在中国典籍上的记载,后来为朝鲜学者韩致渊所发现,经过翻译后,记载在所遍海东绎史中,在韩国流传。关于这首诗的国籍,争论颇多,但现在韩国学界的研究已基本证明它是韩国的作品。不管它是哪国的作品,它产生的影响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就是这四句十六言的箜篌引 ,其影响是极大的,远远超出常人的想象。它在中国文学

2、史上作为一种体例和象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韩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的。作为韩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并能够流传下来的几首诗歌之一,它还在文献上具有可以考证的较详细的记载。故对研究韩国诗歌乃至文学的源流具有极大的意义。围绕其而产生的巨大争议及多篇研究的论文即可看出韩国文学界对其重视程度。而且,它在中韩音乐史,中韩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亦不容忽视。本文旨在以中国人的视角,通过对箜篌引影响的论述,引起学界,特别是中国学界对箜篌引的重视。并试图通过对其相关背景的研究,找出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及取得艺术成就的一般规律。第二章 本论第一节 箜篌引的地位及其影响第一项 箜篌引在文学史上的影响第一目 箜篌引在中

3、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中国文学史上关于箜篌的作品不在少数,最为人知的当属被称为“乐府双璧”之一的孔雀东南飞和唐朝诗人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而最早的作品当属这首公无渡河本的箜篌引了。和汉代其他乐府诗歌一样, 箜篌引在开始时是作为乐曲存在的。最早见于东汉末大学问家蔡邕的琴操 。在这部中国古典音乐最早的集大成之作中,箜篌引作为五曲九引十二操之一被记叙下来。关于箜篌引及其创作背景的记载是这样的:“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所作也。子高晨刺船以濯。有一征夫被发提壶,涉乱2流而渡。其妻追止之。不及,堕河而死。乃呼天嘘唏,鼓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公堕河死,当奈公何?曲终,自投河而死。子高闻而悲之,乃

4、援琴而鼓之,作箜篌引,以像其声。所谓公无渡河曲也.”从此, 箜篌引在这部音乐著作中保存并流传了下来。在流传的过程中,其内容和创作背景被后人加以润色。至宋,郭茂倩在所编乐府诗集中引崔豹古今注曰:“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临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自此,箜篌引的内容及由来便因乐府诗集的地位而定了下来。后世所引,多从此出。箜篌引与音乐结合而产生的特性

5、,使其作为乐府歌词的一种著名曲调,作为这一曲调的开篇之作,后世的模拟之作甚多。在诗歌史上有不小的影响。如果从曹植的箜篌引 (门有车马客行 置酒篇 )算起,以箜篌引或公无渡河歌为题的作品实不在少数。仅乐府诗集就载有唐李贺、梁刘孝威、陈张正见、唐李白、王建、温庭筠、王睿等的作品。多是以箜篌引的体裁及题材下笔的。在艺术上亦颇有成就。李白的箜篌引还是其不多的七律中的名篇。因为箜篌引颇具传奇色彩的创作背景,后世的传奇小说也多有以之为题材或加以改编或加以想象后收入的。如太平广记卷第三百九神十九,引集异记蒋琛张遵言目下 载有公无渡河歌一首(浊波扬扬兮凝晓雾篇) ,作为以一众堕河而死的名士为题材所赋歌词之一。

6、该诗还被收入全唐诗放在水神 名下。虽托名鬼神,当属唐王睿所作。近古以来,关于箜篌引的文字似乎随着箜篌这一古乐器的失传而逐渐减少。但因其不朽的艺术成就,还是时常能引起优秀学者的注意。梁任公在北大演讲,念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情不能禁,痛哭流涕!箜篌引的创作年代在学界颇多争议,但毫无疑问,它的创作年代应该在东汉末之前。自战国以来,屈原等力倡的骚体打破四言诗的格调逐渐取代了风雅的诗经体。至汉,经高祖武帝及历代皇帝提倡而渐成正宗。在汉代,四言虽然还有相当地位,在汉乐府中,也不乏四言名作。如五侯吟 善哉行等。但四言诗总体还是处于“式微”的境地,而且多是模仿风雅的假古董文章。王锡荣

7、先生说“四言为龙,一言点睛,故五言一出,四言不行。 ” 所以,作为汉乐府中为数不多的几首四言诗之一,箜篌引的巨大意义还在于它复苏了远古的风雅传统。它以鲜明的独创性,质朴的语言,毫不掩饰的感情,于言简意赅中蕴涵无限内涵,在四言不行的汉代留下了风雅的声音。箜篌引在继承了风雅的传统的同时,还表现了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已经出现了的“人的觉醒” 。和汉乐府的其他优秀著作一样, 箜篌引从普通人的立场出发表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只是3它所表现的,已经超越了普通的情绪,乃是生死之上的极大的悲痛和凄怆。人作为一个个体,在这里苏醒了。它的这些精神和古诗十九首在实质

8、上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箜篌引上承先秦,下接魏晋。对于乐府, 汉书艺文志作了最早的记述:“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箜篌引可谓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做了最好的注脚。第二目 在韩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箜篌引在韩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完全可以用意义深远来形容。它可以说是韩国诗歌乃至整个韩国文学的源流。 箜篌引不但是韩国文学史第一首以女性为作者、描写女性心态的作品,还是韩国文学史上最早的由个人创作、表现个人感情的个人抒情诗歌。 箜篌引的意义还在于它完整的记载在中国的典籍里,有对那个年代来说较为详尽的创作背景,有确切的证据可以证明基本的创作年

9、代,有具名的作者。虽然关于箜篌引的作者颇有争议,但不论她是“白首狂夫之妻”还是“霍里子高妻丽玉” ,她是女作者这一点是无疑。作品表达的是女性的心态这一点也是没有疑问的。在古代的作品中,有表现女子心情的已属难得,更难得的是它的作者本身是女性。作为女性作品的发轫之作, 箜篌引展现了韩国女性作品的特点,并对后世韩国女性作品的特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表现了柔情似水的韩国女子性格中贞烈甚或刚烈的一面,韩国的研究一般认为还体现了韩国女子传统的“一夫从事” 的思想。但似乎并不仅仅如此。且不说汉代时朝鲜受儒家的思想影响还没有如此严重,即使到了当代,中国云南的少数民族中也还保留着“滚岩”这种悲壮的殉情方式。对爱

10、情的执著和失去爱人的悲伤,是可以超越生死的。而这种对生死的超越,是不受时代的限制的。其实,即使它仅仅是一篇普通的作品,只是因为它的作者是女性,在那个时代,也是具有巨大的意义的。何况她还具有巨大的艺术成就。 箜篌引中表现出的对丈夫的即怨且恨,于怨恨中包含着浓烈的爱意的情绪,是韩国女性作品中这种情绪的源头。韩国女性作品中这种情绪是一以贯之的。如韩国经典民歌阿里郎等。作为最早的个人抒情诗歌。 箜篌引所表现出的情绪,很大程度上代表并影响了韩国人的普遍情绪。韩国人为世人共知的刚烈,韩国人表达感情时的坦白直率。最重要的, 箜篌引表现了“恨”的主题,这是韩国文学作品永久的主题。 “恨”并不仅仅是汉语中所表达

11、的“怨恨”或者“仇恨”而且还有“恨恨不已”的感情包括在里面。用汉字来表达的话也可以说是“憾” 。 “恨” 、 “撼”和两者奠定的悲伤凄婉的基调,是韩国千古文坛的主旋律,缺憾美和悲剧美是韩国审美的基本基调。几乎所有韩国的优秀作品中对这一基本基调都有所表现。在此就不再举例。箜篌引中“河”在韩国的译诗中一律被译成了 (水) 。这是因为在韩国的文学作品中, “水”代表的是离别的意象。可参见郑知常的送人等。而“离4别”和“相会”是韩国文学作品中的两个基本意象。在韩国的人生哲学中,人生就是由无数的“相会”和“离别”组成的。白首狂夫的渡河和堕河而死,正是一种离别。而其妻无法忍受这种离别,于是也毅然决然地投身

12、河中。在另一个世界里与丈夫相会。这里就又体现了韩国人的阴间阳间,今世来世的思想。韩国的文学界常常试图用韩国最古老的宗教萨满教来解释上古文学作品。 箜篌引中的白首狂夫就被解释成修行不成的“走火入魔”的巫师,而其妻就被解释成河中的妖精或巫女。西方的文学批评理论传入韩国之后,韩国学界也试图用希腊神话来解释箜篌引 。于是“披发提壶”的白首狂夫就被阐述为“酒神” ,而其“援箜篌而歌”的妻就被阐述为“乐神” 。本文不想讨论这两种神话原型解释的合理性。只是想表明:因为箜篌引创作背景的传奇色彩,即使用神话原型的观点来看箜篌引 ,它也具有巨大的意义。综上, 箜篌引作为韩国最早的个人抒情诗歌、最早的女性作品。表现

13、了韩国女性乃至所有韩国人的情绪、性格,体现了韩国文学中基本的格调和审美情趣,其传奇性的创作背景具有巨大的象征意义。对后世韩国诗歌、文学乃至文化的源流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所以韩国学术界关于它的论争如此之多也就不足为怪了。第二项 在中韩音乐史上的影响如上文所述, 箜篌引在中国最早的音乐典籍琴操中被列为五曲九引十二操之一,是中国最古老的曲调之一。在乐府诗集 箜篌引中被列入相和歌辞,相和有六引,曰:箜篌引、宫引、商引、角引、徵引、羽引。相和歌辞为清商乐。清商乐有五个基本调名,为平调、清调、瑟调、楚调、侧调。其中前面三调在晋以后为清商乐专用,又称“清商三调” 。箜篌引为歌瑟调。相和歌辞是乐府搜集的最

14、有名的歌曲形式,在乐府诗集中箜篌引是相和歌辞的第一篇。同时与被称为中国古代五声“宫商角徵羽”五引并列,也是位列相和六引的第一篇。这首箜篌引为千古以来的所有箜篌引曲调的作品,定下了悲怆凄凉的格调。 箜篌引一直有歌有辞(乐府诗集载“箜篌引,东阿王辞。 ”) ,自汉以降,魏、晋、宋、齐一直演奏。所以, 箜篌引对音乐界研究汉乐府及清商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箜篌,一作空侯 、 坎候 。古拨弦乐器。分卧式,竖式两种。卧箜篌传为汉武帝时乐人侯调所造(见应绍风俗通 ) 。 据通典: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 竖箜篌为竖琴前身,后汉时经西域传至中原地区。 旧唐书音乐志: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

15、,二十有三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 又有凤首箜篌,属竖箜篌的一种。 ”根据箜篌引的创作年代,白首狂夫之妻所援箜篌,当为卧箜篌。据考证,远在春秋战国之时,我国南方楚国就已经有和琴、瑟相象的卧箜篌了。汉代,卧箜篌作为“华夏正声”的代表乐器被列入清商乐中。 5它当时有五弦十余柱,以竹为槽(共鸣箱) ,用木拨(木制的拨片)弹奏,不仅流行于我国中原和南方一带,还流传到我国的东北和朝鲜半岛,隋唐时期是箜篌最辉煌的时期,箜篌在这时东传日本。卧箜篌曾用于隋唐的高丽乐中,嗣后在我国日渐销迹,于明末器失声绝,被表现力丰富的琴、筝所取代。然而,卧箜篌在朝鲜半岛却得以传承,初名“百济琴” ,经历代流传改进而成为今日之玄琴。今天仍能从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 画、辽宁辑安北魏古墓和高句丽古墓壁画中看到卧箜篌的图像和演奏情况。所以, 箜篌引确凿的存在,说明了箜篌在汉代已经流传到了朝鲜半岛。从此箜篌在朝鲜半岛扎根结果,发展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乐器玄琴。这在中韩文化交流史世上有着不小的意义。既可以作为中国对韩文化影响的佐证,又足以证明,韩国对中国的文化不是单纯的接受而是结合自己的民族特点发展光大。同时, 箜篌引作为箜篌乐器在韩国的第一篇作品,在韩国音乐史上对箜篌乃至玄琴的研究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第三项 在中韩文化交流史上的影响箜篌引具体年代不可考,但当不出汉代。汉曾在朝鲜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