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纪昀及其《阅微草堂笔记》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45122 上传时间:2017-05-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纪昀及其《阅微草堂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精编]纪昀及其《阅微草堂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精编]纪昀及其《阅微草堂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精编]纪昀及其《阅微草堂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精编]纪昀及其《阅微草堂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纪昀及其《阅微草堂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纪昀及其《阅微草堂笔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纪昀及其阅微草堂笔记纪昀(纪晓岚,1724 一 1805 年),直隶献县(今属河北省) 人,名门后裔,自幼喜读书。他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世故之通达,24 岁便中进士,3l 岁已成为翰林院大学士。1764 年,他在清廷开始了辉煌的文官生涯。由于乾隆帝赏识其渊博的学识和管理才能,他在本应被派往外省时,却奉旨留在了宫中。但五年之后,他却受到了“卢见曾事件”的牵连。卢为一高级官员,在盐税中大发横财,纪昀在他被揭发之前及时通报了他。纪昀随后便被谪戌乌鲁木齐,位于图尔克斯坦(Turkestan),即今新疆境内。利用这段被谪之日,纪购充实自我,广泛搜集各种材料,这些都为他日后的写作所用,特别是在阅微草

2、堂笔记的撰写中。三年后,他作为翰林院纂官回到北京,甚至成为卷佚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这项工作耗去他十三年的时光,在此期间,他还曾多次被晋升。纪购一生名声赫赫,82 岁时辞世,官至礼部尚书。其作品与其渊博的学识一样,涉猎广泛,内容杂博,包括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方面。 然而,除了奉旨所作之外,这个兴趣广泛,修养不凡的人一生都专注于创作颇具个人特色的作品。在这方面,其影响最深,且最持久的作品当属阅微草堂笔记(可逐字译为:在仔细观察着精妙秘密的草堂里,信手写来的笔记;或者:微妙感觉的草堂笔记。言外之义是说作者感觉到或看穿了某些别人看不到的秘密)。 笔记成文于 1789 到 17

3、98 年间。在书中,纪陶记录了许多他的亲身经历,详述了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的一切常常加以讥讽的评论。这部涉猎广泛的集子,包括了笔记、软事、评注和奇闻等。全书是用文言“信笔写来”的,也就是说,是陆续且自然地写就的。日后被集集,冠之以阅微草堂笔记一名;此名原为纪昀在北京虎坊桥附近居住时为其书斋所取。但也有人指出,在乌鲁木齐的鉴湖附近,亦有一处同名书斋(阅微草堂)的遗址。这部著作实际上包括了五个类似的集子,分别题为:滦阳消夏录(滦阳实为清朝时在承德山间的一处临时行宫,朝廷在炎热的季节即迁置于此);滦阳续录 ,为上卷的续集;槐西杂录(槐西,即“在槐树西边” ,是一处公馆的名字,又称西苑,

4、即“西边的公园” ,是纪陶在北京西郊,确切地说是在海淀圆明园居住的房子);如口是我闻 ;最后是姑妄听之 。这五个集子自 1789 年后相继写就,起初是单独发行,均大获成功,以至于每一面世,便立刻被翻印成多种我们称之为海盗版的版本。后来是纪陶的一个门人盛时彦将这五集认真地汇编成五卷本的一集,统称为阅微草堂笔记五种 。此项工作得到了纪陶的认可,据此,我们可视该版本为经校订过的原版。阅微草堂笔记总计 24 卷,有将近 1200 则笔记;其中 1000 则左右带有叙事或轶事性质,其余的则主要是纯考据式的。从题材看,400 余则故事或属于作者亲身经历,或属于其左右、亲戚、家人向其所叙之事。另有几乎相同数

5、目的故事,如他自己在槐西杂志 “序”中所述,是他在好友聚会时闻知的,在这种聚会中,每个人都力争讲述某个不同寻常的故事以吸引听众。正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纪昀逐年收集了多少笔记!在北京和乌鲁木齐( 百余则笔记是与这个西部边睡之地直接有关的,他滴居于此,但并未对世事漠不关心)时均如此。这本文集当时与蒲松龄的故事集同样闻名,故而才有后来蔡元培所说:“清代小说最流行者有三:石头记 、 聊斋志异及阅微草堂笔记是也” 。蔡元培盛赞后者形式的完美及内容的丰富。从文笔上说,纪昀力求恢复汉、晋风格那种简约,甚至朴实无华,以此表明他对蒲松龄的矫饰,甚至娇柔造作的强烈反对。从内容上说,此书所涉之广,令人惊讶,而作

6、者能够接近诸多秘密文件这一事实在此无疑起了作用。纪昀,这位对各种事情均感兴趣的人,选择和记录了奇闻轶事、各类杂闻,予以艺术而朴实的报道,并加上了自己的思考;对于一些表面上无法解释的现象,他常常投之以批评或嘲讽的目光,这些看法都是最具个人特色,且最有趣的。下面选取六则,以飨读者。(一)光明爱堂先生言。闻有老学究夜行。忽遇其亡友。学究素刚直。亦不怖畏。问君何往。曰吾为冥吏。至南村有所勾摄。适同路耳。因并行至一破屋。鬼曰。此文士庐也。问何以知之。曰凡人白昼营营。性灵泊没。惟睡时一念不生。元神朗澈。胸中所读之书。字字皆吐光芒自百窍而出。其状缥缈缤纷。烂如锦绣学如郑孔。文如屈宋班马者。上烛霄汉。与星月争

7、辉。次者数丈。次者数尺。以渐而差。极下者亦荧荧如一灯。照映户皖人不能见。 ,惟鬼神见之耳。此室上光芒高七八尺。以是而知。学究问。我读书一生。睡中光芒当几许。鬼嗫嚅良久曰。昨过君塾。君方昼寝。见君胸中高头讲章一部。墨卷五六百篇。经文七八十篇。策略三四十篇。字字化为黑烟。笼罩屋上。诸生诵读之声。如在浓云密雾中。实未见光芒。不敢妄语。学究怒叱之。鬼大笑而去。(二)输鬼曹司农竹虚言。其族兄自歙往扬州。途经友人家。时盛夏。延坐书屋。甚轩爽。暮欲下榻其中。友人曰。是有魅。夜不可居。曹强居之。夜半。有物自门隙蠕蠕入。薄如夹纸。入室后。渐开展作人形,乃女子也。曹殊不畏。忽披发吐舌作缢鬼状。曹笑曰。犹是发但稍乱

8、。犹是舌。但稍长。亦何足畏。忽自摘其首置案上。曹又笑曰。有首尚不足畏。况无首也。鬼技穷。倏然。及归途再宿。夜半。门隙又蠕蠕甫露其首。辄唾曰。又此败兴物耶。竟不入。此与稽中散事相类。夫虎不食醉人。不知畏也。大抵畏则心乱。心乱则神涣。神涣则鬼得乘之。不畏则心定。心定则神全。神全则诊度之气不能干。故记中散是事者。称神志湛然。鬼惭而去。(三)失灵之卦宋按察蒙泉言。某公在明为诛官。尝扶乱问寿数。仙判某年某月某日当死。计期不远恒邑邑。届期乃无总。后入本朝至九列。适同僚家扶乱。前仙又降。某公叩以所判无验。又判曰。君不死。我奈何。某公俯仰沈思。忽命驾去。盖所判正甲申三月十九日也。(四)太监巧扮女妆老仆魏哲闻其

9、父言。顺治初。有某生者。距余家八九十里。忘其姓名。与妻先后卒。越三四年。其妄亦卒。适其家佣工人。夜行避雨。宿东岳词廊下。若梦非梦。见某生荷校立庭前。妻妄随焉。有神衣冠类城隍。磬折对岳神语曰。某生污二人有罪。活二命亦有功。合相抵。岳神弗然曰。二人畏死忍耻尚可贷。某生活二人。正为欲污二人。但宜科罪。何云功罪相抵也。挥之出。某生及妻妄亦随出。悸不敢语。天曙。归告家人皆莫解。有旧仆泣曰。异哉。竟以此事被录乎。此事惟吾父子知之。缘受恩深重。誓不敢言。今已隔两朝。始敢追述。两主母皆实非妇人也。前明天启中。魏忠贤杀裕奴。其位下宫女内监。皆密捕送东厂。死甚惨。有二内监。一曰福来。一曰双桂。亡命逃匿。缘与主人曾

10、相识。主人方商于京师夜投马。主人引入密室。吾穴隙私窥。主人语二人曰。君等声音状貌。在男女之间。与常人稍异。一出必见获。若改女装。则物色不及。然两无夫之妇。寄宿人家。形迹寸疑。亦必败:二君身已净。本无异妇人。肯屈意为我妻妄。则万无一失矣。二人进退无计。沈思良久。并曲从。遂为女办饰。钳其耳。渐可受洱。并市软骨药。阴为缠足。越数月。居然两好妇矣。乃车载还家。诡言在京所娶。二人久在宫禁。并白哲温雅。无一毫男子状。又其事迥出意想外。竟无觉者。但讶其不事女红。为恃宠骄惰斗。二人感主人再生恩。故事定后。亦甘心楷老。然实巧言诱胁。非哀其穷。宜司命之见谴也。信乎。人可欺。鬼神不可欺哉。(五)被藏匿之药帖内阁学士

11、永公讳宁婴。疾颇委顿。延医诊视未遽愈。改延一医。索前医所用药帖弗得。公以为小婢误置他处。责使搜索。云不得。且笞汝。方倚枕想息。恍愧有人跪灯下曰。公勿售婢。此药帖小人所藏。小人即公为臬司时。平反得生之囚也。问藏药帖何意。曰医家同类皆相忌。务改前医之方以见所长。公所服医不误。特初试一剂。力尚未至耳。使后医见方。必相反以立异。则公殆矣。所以小人阴窃之。公方昏闷。亦未思及其为鬼。稍顷始悟。悚然汗下。乃称前方已失。不复记忆。请后医别疏方。视所用药。则仍前医方也。因连进数剂。病霍然如失。公镇乌鲁木齐日。亲为余言之。曰。此鬼可谓话识世情矣。(六)鬼魂告状乾隆庚午。官库失玉器。勘诸苑户。苑户常明对簿时。忽作童

12、子声曰。玉器非所窃。人则真所杀。我即所杀之魂也。问官大骇。移送刑部。姚安公时为江苏司郎中。与余公文仪等同鞫之。魂曰。我名二格。年十四。家在海淀。父曰李星望。前岁上元。常明引我观灯归。夜深人寂。常明戏调我。我力拒。五言归当诉诸父。常明遂以衣带勒我死。埋河岸下。父疑常明匿我。控诸巡城。送刑部。以事无左证。议别缉真凶。我魂恒逐常明行。但相去四五尺。即觉炽如烈焰。不得近。后热稍减。渐至二三尺。又渐近之尺许。昨乃都不觉热。始得附之。又言初讯时。魂亦随之刑部。指其门。乃广西司。按所言月日。果检得旧案。问其尸。云在河岸第几柳树旁。掘之亦得。尚未坏。呼其父使辨识。长恸曰。吾儿也。以事虽幻杳。而证验皆真。五讯问时。呼常明名。则忽似梦醒作常明语。呼二格名。则忽似昏醉作二格语。互辩数四。始款伏。又父子絮语家事。一一分明。狱无可疑。乃以实状上闻。论如律。命下之日。魂喜甚。本卖糕为活。忽高唱卖糕一声。父泣曰。久不闻此。宛然生时声也。问儿当何往。曰吾亦不知。五去斗。自是再问。常明不复作二格语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