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黄河河口及黄河三角洲情况简介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44800 上传时间:2017-05-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黄河河口及黄河三角洲情况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精编]黄河河口及黄河三角洲情况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精编]黄河河口及黄河三角洲情况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精编]黄河河口及黄河三角洲情况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精编]黄河河口及黄河三角洲情况简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黄河河口及黄河三角洲情况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黄河河口及黄河三角洲情况简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1、黄河河口及黄河三角洲情况简介 .12、黄河河口治理情况及建议 .41、黄河河口及黄河三角洲情况简介近代黄河三角洲是 1855 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入渤海后形成的,位于山东省东北部渤海南岸,是我国著名的三大江河三角洲之一。河口地区北靠京津塘,南连山东半岛,是环渤海经济区和黄河经济带的结合部,也是海陆连接东北和中原两大经济区的重要通道。这里地理位置优越,石油、土地、海洋等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独特,开发潜力巨大,其中石油、天然气、卤水,已探明储量居全国海岸带之首。区内的胜利油田是我国第二大油田。区内还有属于国家级的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现有各种野生动植物1921 种

2、,保护区内湿地总面积为 3500km2,三角洲湿地分为河间湿地和滨海新生湿地,其中,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以珍稀鸟类为主体,是中国鸟类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也是一些候鸟迁徙途中的驿站和繁殖地,1996 年被列入东亚至澳洲涉禽保护网,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和环境效益。现在的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之间,以垦利宁海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支脉沟口,面积约 6000 多 km2的扇形地区。其范围为东经 1181011915,北纬 37153810,属陆相弱潮强烈堆积性河口。近五十年来为保护河口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尾闾河段改道顶点下移至渔洼附近,摆动改道范围也缩小到北起车子沟,南至宋春荣沟,面积 2400 多

3、km2的扇形地区。由于黄河每年挟带大量泥沙输往河口,致使河口长期处于自然淤积、延伸、摆动改道的频繁变化状态。自 1855 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入海以来,黄河入海尾闾流路共发生了九次大的变迁,其中 1889 年至 1953 年改道六次,顶点在宁海附近;1953 年以后改道三次,顶点在渔洼附近。黄河三角洲的演变大体经历了黄河改道入渤海以后的初期阶段(18551889 年)、宁海以下尾闾河道自然变迁阶段(l8891949 年)以及有计划的人工改道阶段(1949 年至今)。三次人工改道,分别是 1953 年 7 月改走神仙沟流路、1964 年 1 月改走钓口河流路、1976 年 5 月改走清水沟流

4、路。1996 年汛前,为了充分利用泥沙填海造陆,实现海上石油变陆地开采,又实施了清 8 改汊工程。黄河河口三角洲的演变是黄河特殊的水沙条件和渤海特殊的海洋动力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与国内外其它的河口相比,黄河河口具有特殊的复杂性:(1) 黄河入海流路是不断变迁的。黄河入海流路呈现出不断变迁的特点,是由黄河的水沙条件和河口海洋动力条件所决定的。黄河每年有巨量的泥沙进入河口,而渤海海洋动力相对较弱,不能将进入口门的泥沙输送到外海,绝大部分泥沙沉积在河口及浅海水域,河口海岸不断地淤积延伸,意味着河口基准面相对升高,使尾闾河段河床和水位相应升高。淤积升高的过程不断加大尾闾河段自然悬河的程度。当淤积和悬河

5、状态达到一定程度时,在来水来沙和潮汐的影响下,尾闾河段将发生改变入海口门部位的出汊摆动。当口门附近淤积延伸又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汊点将上移,摆动范围加大,若任其自然演变,出汊点将最终发展到三角洲扇面轴点附近,入海流路在三角洲轴点附近发生改道。近代黄河三角洲的演变呈现淤积延伸、摆动改道循环演变的基本规律,就充分说明黄河入海流路是不断变迁的。(2) 黄河河口是强烈堆积性河口。与国内其它江河的河口不同的是,黄河来沙多,潮汐弱,进入河口的泥沙大部分在口门淤积,使河口不断延伸,陆地面积不断增加。1855 年以来,黄河三角洲新生陆地面积达 2500km2,其中 18551954 年造陆 1510 km2;

6、19541976 年造陆548.3 km2;19762001 年造陆 441.7 km2。清水沟行河以来,黄河口入海泥沙大约有 20沉积在陆地上,60淤积在滨海区,20输往测区以外的较远海区。黄河河口的堆积性还表现在拦门沙的存在,拦门沙形成之后,加剧了河口的淤积延伸,对河道泄洪、排凌、排沙十分不利。同时,河口拦门沙的隆起,相当于侵蚀基准面的局部抬升,在自然规律支配下,被阻水流自寻低洼捷径入海,造成出汊摆动,然后在新口门两侧继续塑造新的拦门沙,如此周而复始的循环,促使海岸线普遍外沿,进而导致河道比降变缓,孕育着又一次较大的变迁改道。当入海沙量很少或无沙量入海时,河口沙嘴和突出的岸线在海洋动力的作

7、用下,将发生蚀退现象。如 1976 年 5 月至 2000 年 5 月,钓口河流路无水沙入海,沙嘴最突出部位(0m 线)蚀退距离为 10.5km,平均蚀退距离为 7.67km,蚀退速率为 0.319km/a;蚀退面积为 115.1km2,年平均蚀退面积为 4.8km2/a。(3)河口治理开发与黄河流域治理开发关系密切。黄河河口地区的治理开发与黄河流域治理开发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随着黄河流域治理开发的进展和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河口的水沙条件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进入河口地区的泥沙多,河口淤积延伸加快,反之淤积延伸缓慢;同时由于来水减少,水质污染,对河口地区工农业用水和滨海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8、。另一方面,黄河入海流路不断变迁,相对侵蚀基准面抬高或降低,将引起河口及其以上河段产生溯源淤积或溯源冲刷,相应地对河口及其以上河段的防洪、防凌将产生不利或有利的影响。黄河口治理在黄河治理开发和河口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1)河口治理关系黄河下游的长治久安。河口治理是黄河下游防洪减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河口的冲淤变化直接影响到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黄河河口岸线的淤积延伸,对黄河下游河道的持续淤积具有重要影响。河口淤积延伸或摆动改道,使河道长度增长或缩短。在海平面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其影响相当于冲积河流的侵蚀基面相对抬升或降低,从而使上段河道发生相应的调整变化。河口演变对黄河下游河道

9、淤积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入海流路改道初期,河道长度缩短,改道点以上的河道发生溯源冲刷,使一定范围内的河床及水位有所降低,对黄河下游防洪是有利的。黄河河口的淤积延伸是造成黄河下游不断淤积抬高的基本原因之一。当河口沙嘴逐步向海内延伸,河道逐步延长,从而引起上段河道的溯源淤积。当河口流路不畅,或局部河段高仰,在一段时间可能起到抬高侵蚀基面的作用,造成溯源淤积的不利影响(1964 年改道钓口河流路时,就有类似情况)。河口治理作为黄河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黄河下游的长治久安,搞好河口治理,保持入海流路顺畅,有利于洪水排泄入海,降低相对侵蚀基准面,减轻黄河下游防洪负担和治理难度。(2) 河口治理

10、开发影响河口地区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黄河河口的治理开发和河口地区经济发展关系密切,黄河水沙变化所造成海岸蚀退或淤滩造陆,将对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油田的生产产生直接影响;黄河入海流路的迁徙不定,对河口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保持黄河入海流路的相对稳定,将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黄河河口的防洪安全也关系着河口地区人民的生活、生产安全;黄河水资源已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甚至是决定性因素。河口地区 90的用水来自黄河,黄河己成为东营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胜利油田生产建设的生命线。黄河淡水的补给是三角洲地区生态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1970 年以来黄河进入河口地区的来水量持

11、续减少,给河口地区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给原油生产造成了不应有的严重损失,由于入海流量逐年减少,每年之中除了汛期大部分时间没有入海水流,造成了河口地区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因此,河口治理关系着黄河三角洲及环渤海经济区的开发全局,关系着河口地区、胜利油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着自然生态保护区的保护和发展。 2、黄河河口治理情况及建议黄河河口治理情况一、概况黄河河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交汇处,属陆相弱潮堆积性河口,是 1855 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入海演变发展形成的。黄河是世界上著名的多泥沙河流,每年挟带大量泥沙输往河口,致使河口长期处于淤积延伸、摆动改道的频繁变化状态。自 185

12、5 年以来,在以垦利县宁海为顶点,北起徒骇河口,南至支脉沟口,面积约 6000 多 km2的扇面上决口改道 50余次,大的流路变迁 10 次,平均 10 年左右改道 1 次,形成了“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演变局面。1949 年以前,由于三角洲地区人烟稀少,任由其淤积延伸而自然摆动变迁,形成了近代黄河三角洲。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河口治理,根据河口地区工农业发展需要,三次采取人工改道措施,限制了河道摆动范围,把三角洲顶点下移至渔洼断面附近,形成了北至挑河河口,南到宋春荣沟口,扇形面积 2200 多 km2的现代黄河三角洲。三次改道分别为:一是1953 年 7 月人工裁弯改道走神仙沟流路;二是

13、 1964 年 1 月人工改道走刁口河流路;三是 1976 年 5 月实施了有计划的人工改道,黄河由清水沟流路入海,目前已行河 31 年,是近代黄河三角洲行河时间最长的一条流路。1996 年,结合胜利油田海油陆采需要,实施了清 8 人工改汊工程。到 1996 年西河口以下河道长度由改道初期的 27km,延长到 65km,20 年时间河长增加 38km,平均每年延伸 1.9km。黄河在东营市流经利津、东营、河口、垦利四个县区,在垦利县注入渤海,境内河道长 138km。河道特点是上窄下宽,河势多变,防洪形势严峻;其中麻湾到王庄河段长 30km 是全河有名的“窄胡同”,最窄处小李险工河段仅 460m

14、,下首渔洼以下河段为河口河段,河道宽浅,河势多变。辖区内现有堤防工程 318km,险工 23 处,控导工程 19 处,引黄、分洪分凌、灌排等涵闸 30 座。其中河口堤防 179.471km、险工 6 处,65 段,控导工程 10处,184 段。二、清水沟流路的治理现行清水沟流路是 1976 年人工改道形成的,原计划行水 1214 年。由于改道前准备充分,80 年代后加大了治理力度,实施了黄河入海流路治理一期工程项目、三次挖河固堤、黄河河口疏浚治理试验、以及结合油田生产需要的清八改汊等工程,维持了黄河入海流路较长时期的稳定,清水沟流路至今行河已达 33年。(一)黄河入海流路治理一期工程项目实施情

15、况1987 年,清水沟流路进入超设计运用阶段,河床淤积严重,支流汊沟增多,河口地区凌洪威胁加重,改道趋势日益明显。为稳定入海流路,保护油田安全生产,为三角洲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创造稳定的环境,东营市、胜利油田、黄河部门联合采取“截支强干,工程导流,疏浚破门,巧用潮汐,护滩固槽”等综合措施,对黄河口进行了疏浚治理试验,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80 年代末,随着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石油开发,要求黄河入海流路相对稳定,力争使现行的清水沟流路继续行河一个较长的时期。为此,1989年黄委会同胜利油田等单位编制了黄河入海流路规划报告,原国家计委于1992 年批复。山东局依据批复意见,编报了黄河入海流路治理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原国家计委于 1996 年进行了批复,项目总投资为 3.64 亿元。主要包括:北大堤沿六号路延长及孤东油田南围堤加高加固和险工工程,南防洪堤加高加固及延长工程,清 7 以上河道整治工程,北大堤防护淤临工程,北汊 1 改道引河开挖工程等。其中,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负担 2.10 亿元,并负责北岸崔家控导工程以下项目的建设与管理;水利部 1.04 亿元、山东省 0.5 亿元,负责南岸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到 2003 年底,除北汊 1 改道引河开挖和南防洪堤延长等个别项目未实施外,其他项目已基本建设完成,并于 2006 年 6 月通过了总体验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