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从长远的角度看作文.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4479454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要从长远的角度看作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要从长远的角度看作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要从长远的角度看作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要从长远的角度看作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要从长远的角度看作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要从长远的角度看作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要从长远的角度看作文.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要从长远的角度看作文 篇一:指导学生作文要从最简单做起 指导学生作文要从最简单做起 摘 要: 作文教学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表达的主动性,使学生乐意接受作文并从中体验到乐趣。要有计划地进行,长期地训练,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开拓思路 循序渐进 教学的艺术重在激励、唤醒和鼓舞。作文教学也是如此,我们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表达欲,调动学生表达的主动性,使学生乐意接受作文并从中体验到乐趣。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循序渐进地长期地训练,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

2、面我结合作文教学实际谈谈做法。 一、开拓思路,把文章写具体 写作文有了内容,但如何写好,写具体,还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方式开拓学生的思路,指导学生把文章写具体。 1.再现情景,引导回忆。 学生作文时,或引导学生回忆,或运用多媒体再现主题反映的内容,再现具体生动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体味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状的情形。学生如临其境,见景生情,使当时的人和事再现,唤起记忆,入情入境,唤起表达的欲望,如写义务劳动、记一次有趣的课外活动等。如在拔河比赛活动中,事先用录像篇二:高考作文经典素材:为自己定长远目标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为自己定长远目标 董建华1937出生于上海,

3、10多岁时移居香港。因不会讲广东话,同学们又听不懂他的上海话,常常被取笑。董建华人小志气大,主动与同学们交谈,一字一句地学习广东话,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消除了语言障碍。17岁时又到英国读书,父亲寄给他的钱仅够学费及生活支出,所以到了暑假,他还得去打工,如到餐厅服务、去煤气公司铲煤等。董建华在回忆学生时代这段经历时说:“不会说广东话要学,不会说英语要去英国,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这种挑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锻炼。我喜欢为自己定下一个长远的目标。定下目标,我便会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我从小就培养出这样的个性。达到一个好的目标,是人生的乐趣。” 分析:很多人都希望功成名就、出人头地,在羡慕

4、别人的机遇与成就时,不妨先学习董建华,为自己定一个长远的人生目标,然后努力去实现它。话题:“成功之路”“目标与实践”篇三:材料作文 所谓“新材料作文”,提供一则材料或图画并略作提示,但不提供话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画,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 它新就新在材料意蕴的多义性、立意角度的多向性和命题思维的开放性上。 1、新材料作文:它保持了话题作文的开放性“三自”(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限文体;传统的材料作文:只能写成议论文。 2、新材料作文:要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作文围绕提炼的观点展开。 必须把材料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也就是要紧扣材料 (

5、一)怎样读好“材料”,抓住材料主旨? 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是立意和素材选择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某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由此可见,写材料作文,必须针对“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 一则材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几个相似甚至相反的观点。不少考生在观点提炼的方向上把握不好,提取的观点不鲜明,没有个性,甚至牵强附会,游离于材料之外。其实只要我们抓住材料中的点(材料里的人和物)、线(贯穿材料的线索)、面(材料中的事)运用顺向、逆向、纵向、横向四种思维方式就能正确立意。 (二)怎样读懂材料和使用材料? 材料作文之所以也被称为

6、“写意作文”,主要是因为写作的主旨由材料内容提炼而出,按“围绕材料提观点”,再“围绕观点写作文”这两部曲进行。我们可以把材料作文的写作归结为两大类:“以事诠释观点”的记叙文类和“以理诠释观点”的议论文类。无论哪一类,都要处理好材料与作文的关系。 (1)以事诠释观点,即所说的材料记叙文,其写作基本方法是用一两件具体的事来印证材料中得出的观点。写作中最大的失误是:行文没有材料痕迹,让阅卷老师感觉文章完全独立于材料之外。材料的意蕴丰富,可提炼的立意众多,行文如果不写清观点与材料的联系,阅卷老师一旦能清楚找出其中的关联,作文容易被判低分。那么,叙事类文章,我们又该如何使用材料呢?一般来说,开头要联系材

7、料,交代清楚你从材料得出的观点;形式上采用议论性的开头,或使用题记,由材料入观点。写作时要自然,注意上下文的衔接。例如(13中结束课程考试,白玉兰)下面这段材料记叙文的开头:当向日葵接近枯萎,是阳光温暖了它;当花朵接近憔悴,是雨露滋润了他;当白玉兰接近凋零,是啄木鸟保护了它;当我淹没在掌声中,是爸爸指给我方向 (由材料入手,自然写到人)引出下文叙述。当然,也可在文末写出所叙之事与材料中观点的联系(或用后记),或在叙事中夹叙夹议,指出文章与材料观点的印证关系。(展示一篇例文) 例文: 除去心中的蛀虫 花园里,一株骄傲的白玉兰芳香四溢,几只活泼可爱的黄鹂鸟正围着她翩翩起舞,阳光照耀在它身上,宛若伊

8、人。 我的心情亦如阳光般明媚,迈着轻快的步伐,我似一只欢乐的小鹿奔回了家中。一进门,我便甩下书包翻出了卷子,冲到厨房嚷道“妈,你看,今天我考了95分。”妈妈只是哦了一声,冷淡的态度浇灭了我心中的火焰。吃完晚饭,妈妈走进我的房间,拿起那张卷子看了一遍,然后轻叹了一口气,“还是扣了5分,是哪里错了呀?”“我看错题了,谁没有马虎的时候啊!”我有些理直气壮,妈妈皱了下眉,“你还是学的不扎实啊,那为什么人家小隋就能考满分呢?你啊,还是太浮躁了,临近中考了,你应该静下心来,哪能这么毛毛躁躁啊,你要”话音未落,我便不耐烦地说道:“行了行了,95分不也挺好了吗?你要是觉得别人家孩子好就接回家。”妈妈默默地离开

9、了,只剩我一个人在房间里生闷气。不过我的心情很快就多云转晴了,加上周围人的夸奖与赞赏,我愈加信心十足。可接下来的几次考试却给了我当头一棒,我的成绩并没有预料中的那么好,有时竟会有很大的落差,周围人安慰我只是一时马虎,并没有什么大毛病,我也欣然接受了,可渐渐地我发现我依旧只退不前。花园里的白玉兰寂寞的憔悴,身边已不再如往昔那般繁华景像。我垂头丧气地坐在窗前,看着白玉兰发呆,眼泪从天空的眼角低落,瞬间便是大雨倾盆,我心中有种莫名的伤感,为白玉兰,也为自己。 “你知道原本娇艳的白玉兰为什么衰败了吗?”我摇摇头,望着不知何时站在身后的妈妈。妈妈继续说:“是蛀虫,虽然黄鹂鸟每天陪伴着她,可是能够除去她身

10、体里的蛀虫的只有啄木鸟,就像你,内心的浮躁才是心中的蛀虫啊!” 我恍然大悟,除去心中的“蛀虫”还是要靠“啄木鸟”啊!我仍需妈妈在我身边无时无刻地引导,指出我的不足,除去我心中的蛀虫。 窗外的白玉兰又恢复了昨日风采,芬芳四溢,不远处,一只啄木鸟露出欣慰的笑容。 除去心中的蛀虫,让“白玉兰”茁壮成长。 文中画线句子,时时体现了与材料的“藕断丝连”,否则很多文章就会陷入宿构作文的泥淖。 (2)以理诠释观点,即所说的材料议论文。其主要结构是“引议联结”。在材料的使用上,“引”要引用材料,要能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进而得出合乎逻辑的观点;“议”要运用材料,对得出的论点进行道理和事实的论证,这部分要适时结合

11、材料的事实(或道理)讲道理(作例证),不能脱离原材料空发议论,把材料作为证明观点的论据时,论述不要过多,有时点到即可;“联”要联系材料,对材料进行横向或纵向思考,联系有关事实,从其他方面阐述论点:“结”要深化材料,得出新颖独特的主旨,收结全文。 动笔前,我们还要充分看清写作要求,根据要求和试题的指令进行写作。材料之后的提示性语句,往往暗含着命题者的意图,因此,绝不能一带而过,而要审慎阅读,找准方向。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主要针对主旨(从材料中提炼)、文体、题目及字数等作出限定。有时命题者还从人文关怀角度给出提示。这些都需要考生们给予充分重视。 新材料作文的三个审原则 1,整体性原则(全面理解材

12、料)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枝末节,否则有可能出现偏题离题现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如果海浪冲掉了一块岩石,欧洲就减少一块土地。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 要求:(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文体鲜明。 审题立意: 1、每一个人都不会脱离他人、社会而独立存在,在世界上你我他构成了一个休戚相关

13、的整体 。 2、如果他人遭遇了不幸,那么丧钟是为他人而鸣,如果我们缺乏同情心,那么丧钟也是为我们而鸣,所以我们要有同情心,要有悲悯之心。 2、多向性原则(多角度立意)一般说来,新材料作文意蕴丰富,从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角度解读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在博文上说,她上中学的女儿成绩一直中等,但是却被全班学生全票推选为“最欣赏的同学”,理由是乐观幽默、热心助人、守信用、好相处等。她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博文引发了广大网民的热议。网民甲:坐在路边鼓掌,

14、其实也挺好。 网民乙:人人都在路边鼓掌,谁在路上跑呢? 网民丙:路边鼓掌与路上奔跑,都应该肯定。 从上述网民的议论中,选取一种看法,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材料中三个网民的态度就是三种人生态度,就是立意的三个角度: 网民甲:代表的是平凡而乐观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但是与人为善、诚实做人、乐观平和,像材料中的女孩。 网民乙:代表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种人敢于担当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有不畏艰难的勇气和信念,就像

15、历史上那些仁人志士、改革大潮中那些创业者。 网民丙:是一种完美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这种人既能积极进取,又能享受人生的多种乐趣,懂得为他人鼓掌,就像各个领域德高望重的长者。 3、筛选性原则(选择最佳立意)我们从材料中得出的道理或观点具有多样性,所以要进行适当的取舍。 筛选时把握三点:一是服从材料的整体;二是观点独到新颖;三是自己有话可说。 注意: 1理清对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并无明显的主次之分,而是平行并列的关系。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对象都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 2分清主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但这几个对象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有主次之分

16、,那么,我们在审题时就应该分清主次,从主要对象入手进行分析,而不能是次要对象,否则有可能出现偏题现象。 3辨清关系: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而且这几个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审题时一定要辨析清楚这几个对象间的可能存在的关系。 4析清含义:有些材料蕴涵比喻或哲理,审题时我们首先应该认真分析,仔细揣摩,从而揭示出材料所蕴涵的意义或道理,并以此作为立论的根据。 练习: 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年轻人待树苗成活以后,每隔三天就要来给它浇水,而老人一等到树苗成活以后,就来得很少;即使来了,也只是把被风刮倒的树苗扶一扶,不浇一点水。转眼几年过去了,胡杨树都长得很粗了。忽然有一天刮起了沙尘暴,第二天风停后,两人惊讶地发现,年轻人种的胡杨几乎全被风刮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