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缘交流平台40期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297337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3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情缘交流平台40期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情缘交流平台40期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情缘交流平台40期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情缘交流平台40期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情缘交流平台40期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情缘交流平台40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情缘交流平台40期(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情缘交流平台(40)2013年4月 鲍世禄 胡斐佩 编春 色 满 园 张福英(解放军外国语学院63级学员,现在杭州)提供花 开 遍 地 温 馨 享 受王泉清(解放军外国语学院65级学员,现在辽宁):第39期情缘交流平台里发表的时冲同志大作自由诗赤子丹心报祖国赖石昂同志逝世周年祭,读后真令我百感交集,写得太好了!一代革命前辈一个一个地走了,想起文革的动乱以及复员后,1972年我与宋岘同志相约到总参三部招待所看望赖石昂政委,他亲切接见、深情鼓励我们的情景,就像是在昨天一样。衷心祈祷赖石昂同志在天之灵安好!林伯工(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林同奇教授之子,现在美国):情缘交流平台使我家两代人都得到心灵和精神上

2、的极大享受。有感于此,我将这个刊物转发给了原张家口东风小学我们全班的同学,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和受惠。 姚乃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51级学员,教授,现在上海):第39期情缘交流平台平台收到。我像以往一样,先把整个一期的文章“泛读”一遍,然后选择其中几篇“精读”。这次选为“精读”的文章可不少,因为这期中有两篇文章是回忆和纪念我们外院的两位老领导,还有陈逵老师的诗、许渊冲教授的作品,以及我们参军时指导员张进友写给他的爱妻、我们的老同学张安仁的“安魂诗”,等等。在细读这些文章和诗词时,这些老领导、老师长、老战友的音容笑貌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眼前,让我回忆起与他们相处的日子,崇敬、赞叹、同情、怀念之情,油

3、然而生。我为自己能有幸与他们相遇,相识而感到庆幸,因为不正是他们身上的那些优良品质、学识智慧,影响了,或者“潜移默化”了我们,培养了我们的良好的“心态”?!他们身上凝聚着一种“外院品性”、“外院情愫”。我想人们喜爱情缘交流平台可能就是这种“外院情愫”吧!何润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63学员,现在北京):编者与作者们辛勤耕耘,使情缘交流平台花开遍地,果实越结越多。祝大家身体安康!朱宾沪(解放军外国语学院63级学员,现在上海):情缘交流平台(39)在清明节前发刊,编辑了多篇怀念老领导、父亲、老大姐、爱人的文章,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王塞利怀念她父亲王道益的文章。塞利和我们是同龄人,她让我对我们学院的王道益

4、副院长有了更多的了解。魏苏豫(解放军外国语学院71级学员,现在上海):每次收到情缘交流平台,就像收到一封期盼已久的家书,读起来是那样的亲切和温馨。那是来自母校师长们和校友们的声音!每次收到情缘交流平台,就像收到一份珍贵的资料,其中详细描述了前辈们和学兄、学姐、学弟、学妹们的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当今的幸福生活。每次收到情缘交流平台,就像收到一份非常有价值的学术刊物,外语教学经验的交流和探讨,仍然像我们当初在母校时那样气氛浓郁。我们喜欢认真地阅读情缘交流平台上的每一篇文章和札记。希望这个平台在大家的共同呵护下,成为我们最有力的增进彼此之间情谊的交流平台。田 明(编者的外甥女,现在杭州):读到第39期

5、平台中斐佩舅妈写的关于“心态”一文,对我们很有启发,确实像我和我爱人勇华面临已退休和即将退休,在如今上有老、下有小,以及今后步入老年的生活中,要能“做到心平气和,积极面对任何事,快乐度过每一天”!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里,去享受一下大自然的美景吧!* * * * * * * * * 往 事 如 烟 山 形 依 旧忆赖石昂老院长在学院二、三事姚 乃 强每当我想起我们的老院长赖石昂同志时,在我的眼前总会浮起这样几个难以抹去的形象。他那圆圆的脸庞,宽阔而微微发亮的额头,一副白色赛璐珞架的近视镜,以及镜片后那双慈祥而有点忧郁的眼睛;带有较重港粵口音的普通话,语调平缓却很坚定。对了,还有他爱穿的球鞋和布鞋,

6、配上他矫健的步子,总让人想起当今驰骋网坛的一位老将,永不言败,永不服老。这就是我脑海里的赖院长。求真务实、殚精竭虑为教改 我最初知道与认识赖石昂同志是在1964年春上。1963年冬天,当时中央军委决定要在全军院校开展整风运动。我院出了一件惊动军委领导的“事件”,当时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首长亲自作了批示,学院成了军队院校整风的重点。总参三部派遣工作组来我院帮助整风。时任总参某部政治部副主任的赖石昂同志就是工作组的成员,也是负责人之一。整风的内容很多,其中之一是批判资产阶级教学路线。在我们学院就是要狠批教学脱离实际,脱离某部工作的需要,重点批判什么“文学路线”、“文字第一”、“分数第一”、“专家第一

7、”,等等。确实,当时教材里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内容的材料比较少,一些毕业学员到了工作单位不能很快适应业务工作。有些教员也认为最重要的是打好语言基础,而军政等方面专业知识的不足是可以很快补上的,只要提供几张词汇表就可解决问题。为了纠正这种思想,也为了摸清底细,工作组在英语教员中举行了一次测试,要求三十五岁以下的青年教员必须参加。我记得试卷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词汇,有“弹道导弹”、“核爆炸”、“当量”、“排水量”,还有军衔之类的军政词汇。另一部分是翻译,从英文参考消息和英美报刊上摘下来的几段有关政治、外交和军事的材料,译成中文。考试的结果不甚理想,有些试卷闹出一些笑话。但是,我在应考的青年教员中成绩

8、还算不差,名列前茅。这有点出乎人们的意外,因为我是从北大进修回来的,深受“资产阶级文学路线毒害”的青年教员,也是“基础论”的拥护者。当时工作组里有我的一位老同学,跑来跟我聊天。他提到了赖石昂同志很关心这次测试,对我的情况很感兴趣。这时,我知道了赖石昂的名字,也知道有一位注重调查研究的领导。院校整风结束后,上级宣布赖石昂同志留在我院担任院副政委。作为落实整改措施之一,院领导决定要加强教材建设,重新编写一套针对未来工作需要的教材。为此,从当时的二、三系抽调了几位中青年英语教员,成立英语教材编写组。编写组成立不久,“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全国展开,全院停课,干教和学员纷纷下乡参加“四清”。但是,当时的

9、院党委毅然决然决定,为了搞好教材建设,教材编写组的成员不下乡。不仅不下乡,还要求我们利用这个机会搞调查研究和搜集编写教材所需的资料,派遣我们去北京、上海等兄弟院校观摩学习,又到部队有关单位进行对口调查。同时要求我们利用出差机会,到当地图书馆和外文书店搜集和采购图书资料。我们出发之前和返院后,赖副政委都亲自顾问这件工作,布置任务,听取汇报。我们参加编写组的同志都为他这种注重调查研究,求真务实的精神所感动。这里我想再补充一个例子来说明他对教材建设工作的重视。1972年,我随当时已任院长的赖石昂同志到北京出差,他当时从有关部门那里得知邮政总局和海关那里有不少被“查禁”、被“扣留”的外文原版图书。赖院

10、长就想到这批图书可能对我们学院有用,就千方百计与有关部门联系,派我和其他几位教员前往那里“侦察”,“寻宝”,还真的取得了不小的收获。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要做这件事是要有非凡的勇气的。 赖石昂同志注重调查研究,精心实施教改的事迹还很多。譬如,为了加快人才培养的速度,就在1965年,在他的倡议下学院招收了一批初中毕业生来院学习英语,学制为五年,实施“一条龙”教学试验。他对制定教学计划、师资配备、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都给予具体的指导,付出了不少心血。虽然这次实验由于文化大革命而不幸夭折,但是这种勇于实验的精神也是值得称许的。我看他在领导学校的工作中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那就是学校是为部队培养干部的

11、重要水源,如何为党的事业,为国防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材,就是教学改革的方向。因此,他积极倡导对口调查,组织学员到工作单位实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在这期间,我曾有机会两次带学员到福建某基地办学,边上课,边实习,又两次带学员去参加广交会。这些活动使我们教员和学员更明确教学目的,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我和赖石昂同志接触较多的一段时间是在1971年举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前后。这次会议是我国教育史上一次重要的会议,时间正好在文革期间,两条路线斗争十分激烈。我们学院受邀参加这次会议,赖石昂院长和训练部何晓晖部长是会议的正式代表。为了做好这次会议的准备工作,学院临时抽调卞铁坚、叶宇伟和我三人为临时工作

12、班子,准备会议的文件,总结我院的办学经验和提出教学改革的设想和措施。为了这份材料,我们三个人不知写了多少遍,字斟句酌,几易其稿。我记得我们每次写完稿后,赖院长和何部长都要跟我们一起讨论,两位首长有时还亲自动笔改稿。会议在北京召开,正式代表入住前门饭店,我们写作班子就住在三部南池子招待所。两地相距不远,可随叫随到。我们这几个“临时秘书”,有时也列席一些小组讨论会和会议组织的活动。由于“四人帮”的干扰,他们企图全盘否定文革前十七年(19491966)教育战线上取得的成绩,说成是一条黑线。他们的这种阴谋受到了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和许多与会代表的坚决抵制,因此会议纪要迟迟不能定稿,会议无法结束。会期拖

13、了一个多月,代表们无所事事,组织学习文件,小组讨论,看内部电影等打发时光。我们也一直陪伴着首长,闲来无事,谈天说地。回想起来,这次会议确实是一场尖锐的路线斗争,让人经风雨,见世面。我们两位首长的态度鲜明,无论在准备会议材料时或闲聊中,他们言传身教给了我们很好的革命传统教育。知人善任,坦诚相待爱人才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结束后,我们回到了洛阳。学院要组织干教学习会议精神,我们几个留在首长身边继续工作了一个短时间。大约就在这个时候,我被借调到训练部国际关系教研室,参加编写国际概况和美国概况教材,并给学员讲授这两门课程。想不到我的讲课还深受学员的欢迎,直到现在70年代的好几届学员返回母校时,或在什么地方遇

14、到我时,还亲切地叫我“概况教员”。回想起这段经历,感触颇深,想不到文学路线受到批判后,我在业务上有这方面的发展,还真要感谢赖院长。是他搞的军事英语测试、编写教材和参加写作班子等活动,让我得到了学习和锻炼的机会。1994年和1999年学院庆祝建校45周年和50周年活动,赖石昂同志都回到了洛阳。每次我到他下榻的地方去看望他时,他都对我说:“姚乃强,我看你还是当教授好啊!”我想他这句话意味深长,因为当初另外两位与我一起参加写作班子的同志都先后提升为干部了,只有我始终坚守教学岗位,适得其所,人尽其用。不过,有点讽刺意味的是,我在文革结束后不久,又重操旧业,教授起英美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这还是我院第

15、一个博士点。还有两件事也使我念念不忘。一件是1971年9月13日林彪一伙叛逃,折戟沉沙,摔死在蒙古。这消息开始是绝对保密的,逐级传达。我当时在国际关系教研室工作,看到的资料比较多,消息比较灵通,因此虽然没传达到我一级,我对事件已略知一二。但当时有严格的纪律,不能随便讲。结果有一次我在给学员上概况课时说漏了嘴,说最近发生了一件大事,震惊中外,望大家注意。不知怎的,我的这句话传出去了,也传到了赖院长的耳朵里。但是他不像当时有些人喜欢小题大做,而只是让人转告我,要小心,不要随便乱说。另外一件事是,1976年我去安徽招生,当时还没有实行全国高校招生统一考试,而是招收工农兵学员,由基层单位推荐,招生人员

16、根据学校规定的要求,对推荐对象作审查,择优录取。当时我在芜湖地区负责招10名学员。有一个县的领导,想把他的女儿塞进来,但是我仔细研究了这个女青年的条件,我觉得她不如另一个女青年。结果双方相持不下,为此我负责的地区招生工作受阻,也影响了我院在安徽省招生任务的完成。此时,有人还写匿名信到我们学院,说我在招生工作中搞“上海帮”,因为我招了几名上海知识青年;又说我把一些不合条件的人录取了。学院当然很重视,决定派一名参谋来实地调查,结果证明揭发信是无中生有。最后,我还是把我选中的那名女青年带回了学院。回到洛阳,我去看望赖院长。他见到我,劈头就说:“噢上海帮回来了!”我看他笑嘻嘻的样子,一点也没有因为我的固执已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