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作业讲评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8429710 上传时间:2017-09-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作业讲评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作业讲评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作业讲评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作业讲评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作业讲评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作业讲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作业讲评(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页 共 7 页 1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 课程作业讲评(1)简答题:阅读铸剑中关于“铸剑开炉” 、 “以头相博”的场面描写,细心体味鲁迅丰富的想象力,诡奇而绚丽的文字。对比你原来读过的鲁迅作品,你对鲁迅的语言风格有什么新的体认?考核的知识点:掌握铸剑的语言风格。铸剑是鲁迅的历史小说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读的过程是需要同学们自己完成的。老师不能代替。参考答案:作品写了“铸剑开炉” 、 “以头相博” ,而“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顶点,在大多数作家的笔下,小说都到此嘎然而止;但鲁迅却偏要精心安排“复仇完成以后”情节的新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辨头”的闹剧, “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到最

2、后的“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的“狂欢节” ,小说又出现了一个高潮。在阅读可见鲁迅丰富的想象力。鲁迅的这篇小说原来存在着两个调子,这“两种调子”在小说中的相互纠缠,渗透,对峙,消解,起伏,激荡,并由此表现作者深广的忧愤和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小说语言诡奇而绚丽。简答题:简述呼兰河传的故事梗概。考核的知识点:掌握萧红小说作品呼兰河传故事梗概。答案提示:1.呼兰河传是一篇回忆体的小说,是成年的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是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回忆。作者的叙述出入于成年与童年的不同视角,都市与乡村的不同情境之间。2.作品中儿童视角下的世界:有儿童眼睛里的后花园, “我跟祖父学诗”的镀铬反应与理解

3、等等;充满童趣的欢乐和纯真之美。同时又有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作者在叙述中时隐时现的寂寞感和孤独感,构成了小说的潜流,与充满童趣的欢乐和纯真之美形成鲜明对照。分析论述题:赵树理在李有才板话里,怎样表现了作者对中国农民的关怀?考核知识点:掌握并分析李有才板话对中国农民的关怀。第 页 共 7 页 2阅读李有才板话 ,不能局限在读小说文本,还需要相关的资料,特别是与本课程配套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作者宣称,他写这篇小说是要谈谈中国农村的新变化,“给大家看看解个闷” 。由此决定了阅读本篇的两个重点。一是作者对中国农民的关怀读这篇板话 ,就要像小福的表兄一样,走进农民的土窑,认识与体验他们的日常生活,喜

4、怒哀乐,他们的愿望、追求、命运。在阅读中,可对以下几个片段作重点分析:作者怎样介绍阎家山的建筑格局与称谓的?作者怎样描写李有才的窑洞?作者怎样写张福贵的出场,以及人们的反应的?这一段对话描写有什么特点?答案提示:1、作者表现了对中国农民的关怀,他自觉地用农闲时农民最爱听的“评书”的方式来写他的小说。2、从“评书”体的小说这一角度,我们可以分析赵树理这篇小说在结构、描写、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并进而体会中国农民的智慧,中国民间艺术形式对现代小说写作的影响与渗透。建议:第一,多读,多思考,在感悟的基础上与名著的作者对话。第二,多写,将你的思考写成文字。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 课程作业讲评(2)简

5、析:.以苦雨为例,简析周作人散文的风格特点。 .考核的知识点:掌握并简要分析苦雨及周作人散文的风格特点。 答案提示苦雨是一篇“借物咏怀”的文章,“苦雨”很能代表当时作者的心境,借着回忆、想象以及叙述,各种各样的“雨”被搬到笔下,写得相当自如,而整篇文章始终笼罩在淡淡的哀愁里。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使用的是“书信体”,借着这一“私人化”文体,叙述更显得娓娓而谈。本文也很能体现周作人文章的特点,所用材料都是一般情况下不入诗文的,而他都能写出味道来,自有其过人之长。文章写得似有意似无意,似有意思似无意思,所谈的确都是“私事”,又在结尾若第 页 共 7 页 3有所指若无所指,凡此种种,皆为典型周氏风格。

6、简答:举例说明张爱玲的更衣记的特色。答案提示:更衣记是一篇相当独特的散文,以 6000 字左右的篇幅写出了服装的“近代史” 。它把满清以来服饰的变迁娓娓道来,但并不拘泥于对于服饰本身的琐屑描述,而是从不同时期的服饰特点写出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由这篇文章我们可见张爱玲特有的洞察世事的机智。张爱玲在文章中极有见地地评述满清、民国各个时期的女装,并比较了评述女装和男装上的差别。文章的另一特色是在取喻和用词上的灵动和准确。如“极其宽大的衣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 、 “更为苛刻的是新娘的红裙行动时只许有一点隐约的叮当,像远山宝塔上的风铃” 、 “一双袖子翩翩归来,预兆形式主义的复兴”等。

7、文章通篇都在服饰的流行与共同的社会文化之间的关联,但又把衣服说成是每个人“贴身的环境” , “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在结尾中“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罢?” ,表现了张爱玲对于服饰、对于人生的态度。阅读与分析:阅读鲁迅的腊叶 ,简述鲁迅的腊叶特殊的写作背景,分析其构思上的特点。 答案提示本文写作的特殊背景:本文写于 1925 年 12 月 26 日;发表于 1926 年 1 月 4 日;而据鲁迅日记记载,从 1925 年 9 月 l 日起,到 1926 年 1 月 5 日正是鲁迅肺病复发,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刻。本文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 ,也可以看做是鲁迅留给后人的“遗言”

8、 ,文中的主旨:“旧时的颜色”必在后人“记忆中消失” ,与十年后“遗嘱”中一再叮咛“忘掉我”是一个意思。由此产生了本文构思的特点:“那假设被摘下来夹在雁门集里的斑驳的枫叶,就是(作者的)自况” 。阅读本文应抓住这一重点: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生命的同构与融合,鲁迅如何把他的生命的颜色化作了枫树的生命之色。特别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这使我记起去年的深秋。明眸似的向人凝视”这一节,象征病痛与死亡的“乌黑”的阴影,竟出现在生命之色的“红,黄和绿的斑驳中” ,这“死”与“生”的并置与交融,是死的绚斓,也是生命之美, “明眸”似的“凝视” ,更让人悚然而思。第 页 共 7 页 4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 课

9、程作业讲评(3)简答题:简析寻梦者中诗人的艺术构思。答案提示:将现代人的“寻梦”思绪寄寓在一个“寻找金色的贝”的民间故事里,一虚一实,巧妙交织为一体。 将类似民歌的夸饰、复沓与意象朦胧的现代象征手法,不露痕迹地结合在一起;(3 分)用亲切的日常口语说话的调子,将复杂化、精微化的现代人的感受含蓄地表达出来。简答题:简析乞丐一诗的“造型”的特点。答案提示:乞丐“凝视着你”的“固执的眼” , “永不缩回”的“乌黑的手” ,具有极强的雕塑感与概括性, 诗人的同情与愤激全都凝定其中;这正是“诗”与“画”的相通。 简答题:简析卞之琳尺八抒情方式的变化。答案提示:诗人将直接的抒情转化为一种叙述,前三句客观叙

10、述尺八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历史;四五句将诗人客观化为一个“海西客” ,叙述由历史时空进入现实时空;六至十句则通过“海西客” (即诗人自己)的想象,重现唐代的日本“番客”从长安“访取”尺八传入日本的历史。十一至十三句括号里的设问与“归去也”的呼唤,可以看作是诗人直接发出的声音,也是全诗的点题之笔。诗人正是从日本在“年红灯” (霓红灯)所象征的现代化的繁荣中仍然保留着中国古代的传统(“还漂着一缕凄凉的古香” )里,感受到了不可扼制的乡愁与中国落后的式微感。分析题:分析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音乐式的结构。答案要点提示:第 页 共 7 页 5起句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平缓,低沉,倾

11、诉式的叙述语调,形成全诗的“ 主旋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 锁着中国呀”不论是当年,还是现在,所有的读者无不被这两行诗带来的寒冷所震 慑,并且激赏它饱含着时代感的悲凉雄壮的浑然气韵。它的反复回 荡的气韵宛如深隽的 钟声一阵比一阵宏亮地响着。雪在中国的土地上落着,诗人惊世的钟声也带着寒颤,随着落雪,回响在整个中国的土地上。艾青“ 下”的这场“雪”,厚重得使人透不过气,直想吼出一腔的闷气。 这就是我初读这首诗的感受。这两行反复回响的 诗,被 认为是诗的主旋律。接着精心安排三个乐段,由诗人与土地上的“人” 北国林间赶车的农夫,南方乌篷船里的农妇,失去了“ 他们肥沃的田地”的“土地的垦殖者”

12、, 进行对话,在如怨如恕的倾诉中,不断深化刻骨铭心的“寒冷感” ,并作抽象的概括提升:“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 “中国的苦痛和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突现了全诗的象征意义。“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这三行诗的容量是多么的沉重啊!它蕴含着深深的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使 诗的意象和内含增添了极大的重量,这重量是一种不能推卸的负担,宿命地落在读者的心 头上,引起了更深更深的震颤这也正是雪落在中国土地上的寒冷的重量!在这 三个乐 段之间,主旋律乐句不断重现,将 诗人悲苦、忧郁的情感逐渐推向高潮。而最后的尾句却又给人以“些许的温暖”,有如余音袅袅,耐人遐想。诗人最后在

13、“没有灯光的晚上”痛苦而悲伤地诉说:“ 所写的无力的 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他是 对危难中的祖国说的。这是因为他看到了战争的现实的严峻性,看到了那些过去迫害过诗人自己和无数民主斗士,欺 压过广大人民的 权贵们,仍在 过着纸醉金迷的日子,诗人能不感到忧虑吗?结尾的这几行诗不是无告的呻吟,它是声音颤栗的呼喊,是泣血的 为祖国急切献身的心声。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 作 业 讲 评 ( 4)简答题:分析酒后的语言特点。考核的知识点:掌握酒后的语言特点。答案提示:具有戏剧语言的特点,剧中人物说话的“潜台词”背后隐藏着的微妙心理与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第 页 共 7 页 6剧作者丁西林的戏剧语言的

14、特殊风格作者写的是知识分子客厅里的“几乎无事的喜剧” ,人物的语言充满了机智的幽默。可重点分析:妻与夫关于“生在世上”与“活在世上”的概念辨析,并由此了解这对情感颇不错的夫妻之间潜在的矛盾;妻向夫提出“一吻”之求到夫表示同意之间的种种曲折,特别是丈夫同意以后妻的态度的突变,并由此体会荒诞的“一吻之恋”背后所隐藏的悲剧性。阅读和分析 阅读北京人,然后分析:1.写出北京人中人物的身份、地位和个性。 2在北京人选场中,所有人的话,都是冲着愫芳来的,愫芳在这场戏中只说了两句话,十四个字。请阅读北京人选场,写出这两句话。并分析愫芳的内心世界。 3.请阅读北京人选场,并分析曾文清和曾思懿的性格特点。 答案

15、提示:1.写出北京人中人物的身份、地位和个性。 北京人第一幕中,主要是议论愫芳的婚事。出场的有六个人物,其身份、地位和个性如下:愫芳一个有极高的教养、又富有牺牲精神的传统家庭中的“淑女” ,从小失去了父母,寄养在姨父家里,终生未嫁。她的姨父曾皓一个行将就木的封建大家庭的家长,却从不顾及她个人的幸福,只希望她侍奉自己到死。曾皓的长子曾文清外表上与愫方一样飘逸典雅,他(她)们之间就有了恋情,但文清已被没落的北京士大大文化掏空了心,懒怠得没有勇气与力气去争取自己的幸福。文清的妻子曾思懿一个漂亮、能干、凶狠的王熙风式的女人。 袁任敢一位人类学的研究者,曾家的房客。曾皓的女婿江泰“充满幻想做事情却总是失

16、败”的大学毕业生。虽赖在岳父家里吃闲饭,却看不惯曾皓的自私,要来打抱不平,又根本不知愫方的隐情曾文彩江泰的妻子,只知道崇拜与服从丈夫,对一切都麻木不仁,也稀里糊涂地参加到这场“议婚”的悲喜剧中来。2在北京人选场中,所有人的话,都是冲着愫芳来的,愫芳在这场戏中只说了两句话,十四个字。请阅读北京人选场,写出这两句话。并分析愫芳的内心世界。 处于戏剧中心位置的是愫芳,所有的人的话都冲着她而来。尽管她在这场戏中只第 页 共 7 页 7说了十四个字,两句话。 “我要给姨父煎药去” , “我,我没有这个意思” 。但她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她爱曾文清,曾思懿自然不能容忍愫方,但又不能公开违背公公(曾皓)的意志,于是就把愫芳介绍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