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42831 上传时间:2017-05-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精编]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精编]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精编]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编]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1931 年 9 月 18 日夜,日本侵略军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了。随后日军侵占了东北三省。 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第 14 课难忘九一八西安事变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 年 12 月 12 日,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意义: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七七事变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军队悍然向北平卢沟

2、桥的中国守军发起进攻,并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性、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从此开始。第 15 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南京大屠杀1937 年 12 月,日军攻陷中国首都南京,对本地人民进行了长达六周的大屠杀,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这就是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对南京大屠杀应有的认识:(1)应有的认识:不能忘记(中国人)、不容否认和篡改(日本);(2)现实意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反对战争,珍爱和平。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1938 年春,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中国军队和日军在山东台儿庄展开激战,中国军队共歼敌一万多人,取得

3、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1940 年 8 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1945 年 4 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意义(地位):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第 16 课血肉筑长城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一百多年来反侵略战争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成中华民族空前的觉醒与团结。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

4、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要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 17课内战重庆谈判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其真实目的: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欺骗人民。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1945 年 8 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烽火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 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直接插入国民党兵力空虚的中原地区,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意义: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三大战役时

5、间 名称 结果 意义1948 年 9月11 月辽沈战役辽沈战役使东北全境解放1948 年 11月1949年 1 月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1948 年 11月1949年 1 月平津战役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第 18课战略大决战渡江战役1949 年 4 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渡江作战。4 月 23日,南京的解放。意义:标志着统治中国 22 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实业家张謇第 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

6、展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清末状元张謇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于是他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回到江苏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1)发展历程时期 发展状况 主要原因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出现一些民族工业萌芽,但是,难以生存和发展。这些民族工业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辛亥革命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海外华侨投资国内近代工业。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内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外因、主要原因)一战以后民族工业

7、再度受挫帝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2)发展特点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的。原因: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发展不平衡:行业上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地区发展不平衡,沿海沿江大城市的民族工业比较发达,而在广大内地却非常薄弱。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19 世纪传入我国的交通工具有轮船、火车;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商人可以用它来传达生意信息。19 世纪中期至 20 世纪初,西方发明的照相和电影传入中

8、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申报、商务印书馆鸦片战争以后,在上海等城市出现了中文报纸,其中最著名的是 1872 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1897 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 ,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第 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人与人之间行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称呼对方“先生”“君”。第七单元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詹天佑、侯德榜及其代表性成就1909 年,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全线通

9、车,它的设计督建者是詹天佑。他出色地完成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处艰难的隧道工程,设计出“人”字型路轨,以减缓坡度,确保行车安全。20 世纪 20 年代,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制出纯碱,并撰写制碱一书,公布制碱奥秘。为表彰他的贡献,这种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第 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魏源和严复的主要思想魏源生活在鸦片战争期间,他编成海国图志一书,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翻译了大量外国思想家的著作,以第一部译著的天演论影响最大。书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在当时的中国,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第 22课科学技术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与科举制度的废除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清政府于 1905 年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与思想文化(二)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的代表作类别 作者 代表作文学 鲁迅 狂人日记、孔乙己美术 徐悲鸿 愚公移山聂耳 义勇军进行曲音乐冼星海 黄河大合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