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观看待中战争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218846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客观看待中战争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如何客观看待中战争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如何客观看待中战争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客观看待中战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客观看待中战争(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日关系战后该如何去 中日关系源远流长,中日有史料记载的交往也有两千年之久。历史上的日本在长久的时间里与中国历代都保持着联系,并表现的友好。在近代,中国在封建制度的桎梏中难以自拔,西方列强开始了对华的殖民侵略,进入“两半”社会,但随着日本开始走入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两国在国家实力上发生变化,日本开始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积极推行其“大陆政策”,对华进行侵略,揭开了其对华侵略的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而战后的中日关系长期处在战争的阴影下难以得到平复一、中日战争回顾第一阶段:1898年20世纪前20年自日本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步入入了近代新兴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开始了垄断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期。这一阶段日

2、本积极推行其政策调整,对内实行高度的集权统治;对外,为了维持发展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大量资本,开始积极的对外扩张策略,推行“大陆政策”。开始对东亚以及东北亚的殖民扩张运动。1898年,中日甲午战争迫使当时清政府割让台湾;1907年,日和战争在中国东北爆发,日本从沙皇俄国得到库页岛;1910年,日本接进入朝鲜之际,通过不平等条约,完全控制朝鲜半岛。至此,日本为了进一步推进其“大陆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在战争爆发两年之后参战,对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殖民势力进行打击,取得成功并通过战后巴黎和会成功取代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客观上扩大在华势力。第二阶段:1931年1937年7月7日为了扩大在华利益

3、,获取战争资源。日本再一次扩大了在华的势力。日本一直希望扶植一个亲日的在华代理人,但结果失败,日本策划柳条湖事件谋杀当时中国最高统帅张作霖,并侵入中国东北,策划北满的建立。同时,在华北,日本企图仿照东北建立“华北自治区”,此时,日本已经深入到中原大地,中日矛盾进一本加深。第三阶段:1937年7月7日1945年9月2日 这一阶段是中日战全面争阶段。日本开始全面的侵华战争,并在1938年10月前,一年多时间迅速占领中过华北、华中、东南等大片国土。1938年末中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日本由于其恶化的国内经济和扩大的战争消耗再也难以在华组织凌厉的攻势。1945年5月之后,日本在华军队遭遇了彻底的打击

4、,国民政府开始对日本反击,在东北的日本精锐关东军,遭遇了来自苏联红军的毁灭性打击。至此,由日本在华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的反法西斯战争以日本的投降而告终。二、战后中日关系在战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受冷战思维的影响,中日两国长期处在对立的境况之下。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后,中日关系开始破冰走向正常化。但在这建交之后的四十多年当中,由于战后遗留问题,中日两国在政治领域的关系一直处在反复当中。就其原因从两方面而言:一方面从中国而言,我们国家长期就对日侵华问题上就没有改变过基调,一直要求日本承认其在华的战争罪行,国内教育则不断强化民族主义。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警醒着中国人不要重蹈落后的覆辙,但同

5、时也强化了民族敌对的情绪,不利于开展互信的平等外交。另一方面从日本角度,撇开日本政府不谈,就日本国民对于战争责任认识的层面而言,对于战后日本社会出现的关于侵略战争的模糊和错误认识的根源进行分析:日本人一般习惯从自己在战争中经受的苦难经历来理解战争,即站在“被害”立场认识战争,缺乏“加害”责任意识。综合以上两种情况,中日在对于战争认识的价值导向上的区别就决定了两国在战争问题的处理上的不同,从而引申出两国的政治外交上的对立。三、如何客观的看待战争战争作为国与国之间博弈的最高政治手段,同时也是一种最为激烈的斗争形式。就战争本身而言,并没有错对之分。因为当代政治的出发点不会是出于个人意志,更多的战争爆

6、发于国家利益的冲突。而导致其利益冲突爆发的根源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由于人性理智的有限性;二是由于公共资源本身具有排他性。在政治活动中,人们不可能对自己周围环境所蕴含的信息作出完全和准确的接受、分析和判断。这样,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在决策活动中,出现有悖于人类道德和理性准则的行为也就有理可循。战争的根源是利益之争,争夺有限的生存发展机会,多一份资源就多一份竞争优势。在理性制约的前提下,国家关系总是能保持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在这个平衡中各方的势力都得到制衡,战争也就难以爆发。战争的爆发起源于“狼多肉少“的现实。假设一种状况:有限地区内,一群人之间总是维系在一个平衡的关系中,成员之间彼此制衡,势力弱者

7、之间形成结盟应对强者势力的压力,在这个关系里每个成员在其中按实力分的口粮,但有一天一位成员强大起来了,但得不到与其实力相等的口粮,就会出现一下两种情况:一、从强者手中夺;二、从弱者手中夺。不管以上那两种局面,都不是其他成员乐意接受的,一旦平衡打破就不得不靠战争来削弱一方,亦或强大一方,从而形成新的平衡。所以,就战争本身而言,并不存在对错。战争双方的矛盾来源于对现实失衡利益的维持和争夺。在战争中,从战争的双方来看,都有其倾向性。从日本来看,日本面临着当时严峻的国内形式,他需要通过战争来释放聚集在国内的压力,避免国内矛盾的激化。基于这个基础,日本选择战争的可能性就存在,同时由于周边的国际形势和日本

8、长久以来的国策,对中国发动战争就具有其必然性。从中国而言,我们一直把日本发动的对我国战争视为一场不道德的战争,把自己置于战争受害者的地位上,企图给日本以压力。其实,这种做法不仅无法争取日本政府的道歉,还会给其口实引导日本国民对华的反感。就双方而言,大家都是受害者,中国希望得到对方的认错可以理解,但是我们声讨的对象是谁,这个我们必须客观的看清,杜绝民族情绪。四、中日关系如何冰释前嫌走出困境中日两国的国家关系对于中过而言亦或是对于日本而言,其重要性都是显而易见的。但相比于21世纪前的中日关系,进入新世纪之后的中日关系似乎更显脆弱。这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冷战之后经过十几二十多年,中国和日本都发生了很多

9、变化,日本追求大国地位,经济经历了长期的低迷;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经济有较大发展,对外政策积极活跃。这些变化导致中日两国关系原有的一些心理平衡被打破,对此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都需要一个适应调整的过程。所以,面对艰难的中日关系我们要保留在沟通渠道上的畅通,为两国关系正常化创造可能性。一般而言,国与国之间的互信机制缺失可能导致“相互不信任”的行为。比如军事上的摩擦,外交上发展第三国关系等等。但就中日而言,一直保持着“政冷经热”的局面,从某个侧面而言,这是两国在某个层面上的默契,体现了双方关系和缓的可能。中日关系需要正常化,两国都需要为此而作出让步。第一,建立互信机制。战争没有对与错之分,只存在合理不

10、合理。因为,就战争的残酷性和人类的道德而言,没有那一次战争是对的。所以一味纠缠于“让日本为战争认错”的问题,不是太合现实。放下战争留下的仇恨,双方都需要建立一个互信的平台,放下防御伪装,坦诚的沟通,这是两国走向和平的前提。第二,消除意识形态的偏见,承认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而且必须和平相处。中日两国,在战后由于美苏两国的对立,冷战背景下,中国一直被双方孤立,20世纪末冷战格局被打破,中日关系走向正常化。但由于两国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的差异,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上依旧存在摩擦。我们就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承认两国在社会意识和价值观上的差异,但是不宜将这种差异夸大到相互对抗。对于中日两国关系而言,更重要的是确认练过价值观的共同之处。中日关系的修复不是一个简单的用时间就能衡量的过程,其间定然会出现反复。相信两国的领导人能认识到两国关系对与双方的重要性。所以,进一步增强两国关系改善和发展的可能性,促使中日两国再次走向正常化是当下两国政府的共同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