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重庆 健康校园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212681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康重庆 健康校园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健康重庆 健康校园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健康重庆 健康校园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健康重庆 健康校园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健康重庆 健康校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康重庆 健康校园(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健康重庆 健康校园2009-06-04编者按:为大力宣传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取得的成效,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氛围,本刊记者随教育部组织的中央记者新闻采访团于5月12日15日赴湖南省长沙市、重庆市,对基层学校的阳光体育开展情况进行现场采访报道,并把当地的先进经验进行介绍。(记者 李兵 文/图)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健康重庆”的决定,把加强学校体育纳入“健康重庆”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目前,全市已形成了“领导推动、部门联动、政策拉动、全民互动”的学校体育工作新格局。一、明确目标任务,建设健康校园按照“健康重庆”建设的总体部署,提出建设“健康校园”的工作

2、任务。总体目标是力争到2012年,使重庆市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合格等级,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肺活量等机能指标明显改善,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一至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具体目标有五项:一是学校体育设施基本完善,中小学体育场地达标率达到80%以上,建设1000片中小学塑胶运动场;二是学校体育器材配备基本达标,全市中小学体育器材配备达标率达到100%以上;三是中小学食堂、厕所、饮水等基础卫生设施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和传染病预防得到有效保障;四是学校体育教师和校医队伍建设明显加强,全市中小学体育教师、专职校医配备率分别达到

3、95%和70%,健康教育、健康体检覆盖率均达到100%;五是中小学学生体育锻炼全面加强,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95%以上,到2012年平均身高增高12厘米。二、加大经费投入,提供基础保障一是在全市已建257片中小学塑胶运动场的基础上,市政府决定投入专项资金15亿元,今年建成500片中小学塑胶运动场,力争明年全面完成1000片中小学塑胶运动场的建设任务;二是加强农村中小学体育器材添置,2008年,市财政投入专项经费4000万元,由市级统一招标组织实施,为农村中小学配备了基本体育器材;三是将学校体育设施设备建设纳入“双高普九”规划,投入建设资金320亿元,大力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同步

4、推进学校体育设施设备标准化建设,到2012年,培训和培养市级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400名,全市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师资配备率基本达到国家标准。三、发展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一是坚持“四课两操两活动”制度。中小学体育课由每周两节增加到4节,每天坚持做好课间操、眼保健操,每周安排两节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在校期间每天锻炼1小时的规定得到了基本落实;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各级各类学校以“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团队、校校有特色”为基本目标,面向全体学生,突出本校传统体育特色,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简便灵活的体育健身活动;三是不断完善大中小学生体育联赛制度,坚持每年在市、区县、学校三个层面举办体育竞赛活

5、动。区县、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学生体育运动会;四是注重体育知识、技能、体能培育的有机结合,努力让学生在高中毕业前掌握一定的体育常识、掌握一至两项终生受益的体育运动技能、练就一身强壮的体能。从2008年起,重庆市将体育考试成绩由原来的30分提高到50分计入中考升学总分;五是加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积极办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业余体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加快高层次体育人才的培养、引进和选拔。重庆以建设“健康校园”为抓手,大力推进“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努力培育体质健壮、具有旺盛精气神的新市民,把重庆建设成为健康之城、活力之城。 为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基5月14日

6、下午,参观阳光体育推进会的与会人员来到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参观该校的大课间活动。小学生们在体育场上玩得不亦乐乎,周济部长深受感染,也参与到孩子们的锻炼中,与十几个小学生一起拉起球网,玩抛接球的游戏,更是将活动带向高潮。珊瑚实验小学是重庆市首批示范小学,创建于1986年,占地近60亩,有70多个教学班。学校共有188名教师,其中43为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秉承“珊瑚最红,孩子最亲”的办学理念,以“爱”为核心以体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珊瑚校园真正成为了全体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乐园。学校构建了 “运动一天、幸福一生”,“一会一节、展示自我”,“课余训练、专业发

7、展”的阳光体育运动体系。开展以30分钟晨跑、30分钟大课间体育锻炼、40分钟午间阳光体育运动、30分钟课外体育锻炼为主要内容的日常规体育运动,为学生幸福生活一辈子奠定基础。坚持举办春季田径运动会和秋季体艺节,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超越自我的平台,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组建田径、篮球等10个项目共14支体育代表队,坚持进行常年课余训练,提升体育特长学生的体育专业素养。天道筹勤,近年来,珊瑚实验小学体育代表队参加区级比赛囊括了全部的单项和团体冠军。由于体育工作的突出成绩,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运动先进单位、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研明星学校、重庆市体育常规优秀学

8、校毽子飞扬 快乐健康重庆市江北区苗儿石小学90左右的学生来自于附近几个合作社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家庭,这些孩子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加上以前学校场地狭窄,学校经费相对欠缺,为保证学生体育活动能顺利开展,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将踢毽子和跳绳确定为学生体育活动的主要方式。 该校利用踢毽子和跳绳都不受时间、场地限制,花费少,功效大且简单易行的特点,经常性的开展这两项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四肢的协调能力,还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阳光心态。该校的毽球运动自1989年开展至今,已经有21年历史了。这21年中,学校毽球活动的开展经历了三个阶

9、段:第一阶段(1989年2002年),在这个阶段,学校毽球活动从无到有,毽球运动从在个别学生中开展,到在个别班级开展,最后到全校普及;第二阶段(2002年2005年),学校制订了苗儿石小学学生毽绳活动达标标准(附后),确立每年举行一届富有我校特色的毽绳运动会,并对运动会中取得好成绩的班级、学生、教师进行奖励。连续九届“毽绳运动会”的召开,大大促进了学生踢毽子和跳绳技能的提高,使学生踢毽子和跳绳的整体水平上了一个台阶;第三阶段(2005年至今),根据学校多年来开展毽绳活动的特点,确立了以“扬毽球特色,促全面发展”为办学目标的一系列办学思想,提出了“毽子飞扬,快乐健康”这一活动口号。该校首先保证了

10、学生每天一小时的活动时间,学生每天还有50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这样的作息时间安排,在充分保证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同时,还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21年的坚持不懈、21年的持之以恒,使苗儿石小学的毽绳活动成为江北区乃至重庆市体育活动的特色和亮点。21年来,除了开展群体性的毽绳活动外,还成立学校的毽球梯队- “踢跳队”。 该校的毽绳活动除了得到学生的喜爱外,还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每年春季的“毽绳运动会”成为了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四周引来无数观看的群众;“毽绳运动会”的纪录一次又一次被孩子们刷新!学校还常常利用“六一”儿童节,邀请部分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参加小型的体育比赛;学校工会常常组织教师

11、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还时常邀请合作社的领导与社员,以开展体育活动的形式庆祝教师节;平时,利用周末的时间,让学校毽球队的同学到社区表演踢毽球,以推广毽球运动。传承历史凝练特色 深化内涵全面发展重庆七中起源于1758年的东川书院,历代”七中人”以参与体育活动为乐趣。学校从办学思想的高度把体育工作纳入了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确保校内各种类别、层次的群众性体育活动长期开展。近几年在体育教育和设施设备两方面的投入每年都在50万以上,2009年更是达到了500万元。一、体教结合,凝练特色重庆七中于1964年秋季开办足球特长班,坚持体教结合的培育模式,逐步形成了以足球为龙头的体育特色,并且特色项目还在不断丰富和

12、发展。当初学校的做法是:体委和学校将经过选拔后的足球特长学生集中编成一个班,由体委派教练员到学校与学校的体育教师一起管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体委派出的教练员撤回,训练、比赛所需的费用变成全部由学校自己筹集,足球工作面临的困难日益增加,后来随着足球大环境越来越糟糕,足球吸引力不断减弱,工作开展更是举步维艰。学校没有放弃,而是不断总结经验,一如既往地保证对足球工作的投入,保障了学校特色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学校仍然坚持每个年级建立一支足球队,一个队就是一个班,实行小班教学。由学校培养的教练员担任班主任,教练员既管专业训练,又管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文化学习,每天安排固定的专业训练

13、时间(一个半小时左右);学校则按对普通班级的要求对足球班进行常规和文化考核。学校坚持沿用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体育人才“学、训、吃、住、赛”一条龙管理模式,认真开展业余训练,发展壮大了训练队伍(学校现有六支足球队、四支田径队、一支游泳队、一支跆拳道队,加上其他体育特长学生共有300余人),学校改建了运动场,为特长生开辟了独立宿舍楼层、专用食堂,配备了专门的教练员和优秀的文化课教师,增加了文化课课时,特长生的训练、生活和学习条件大大改善。学校常常自费派遣教练员参加重庆市和全国的专业培训,邀请德国、日本等国专家到学校讲学,进行业务交流,提高教练执教能力。二、深化内涵,全面发展学校通过落实“两操一课一活

14、动”(大课间操、眼保健操、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个人体育锻炼习惯,确保每天1小时的锻炼时间。及时维护、更新和增加了一批体育器材,培训了一批学生干部,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计划,合理安排各年级锻炼的时间、场地、项目,并安排了体育教师巡视指导;通过举办全员参与的田径运动会(一年一届已举办了50届)和其他体育竞赛(如群众性长跑比赛、登山比赛、拔河比赛、跳绳比赛、趣味障碍接力比赛、三人制篮球赛、五人制班级足球比赛等)愉悦学生身心,丰富校园生活;通过成立校内学生体育协会,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历练学生的领袖才能,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多,活动项目越来越丰富,活动时间越来越长,体育锻炼在七中已经蔚然成风。在中央记者新闻采访团同重庆七中的学生座谈中,大多学生对认为学校的课外体育锻炼氛围好,锻炼让他们缓解了学习的压力,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更增强了团队意识;特长班的学生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个学生,其次才是运动员。摘自:中国学校体育2009年第6期(责任编辑 傅佩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