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大名著中学习人才治理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210657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四大名著中学习人才治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从四大名著中学习人才治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从四大名著中学习人才治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从四大名著中学习人才治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从四大名著中学习人才治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四大名著中学习人才治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四大名著中学习人才治理(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从四大名著中学习人才治理梅敬忠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一、历史兴亡鉴戒:人才治理与人才成长的盛大表演好,大家好!这一讲题目是从四大名著中学习人才治理,从四大名著学习人才治理。四大名著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我们治国理政这种的关系是很密切的。比如说,还有一个角度我们可以探讨,就是人才治理,也就是人才的管理,我们一般叫人才的治理。这里面在历史上有很多兴亡的鉴戒。人才治理和人才成长,这个盛大的这种表演,我们既从历史上一些历史事件里面,一些历史案件里面可以总结,我们也可以从四大名著中间也探讨一下那些人物形象的那种构造。他怎么样构造一个人物形象这个体系?这里面就很有意思,就是我

2、们说的那个四大名著。四大名著里面的这种人才治理,当然是跟我们历史上的人才治理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它毕竟还是一个历史文本,一个经典的文学的文本。人才治理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关注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儒家治国理念的一个重大的实践。经常有这么一种说法,叫“为政之要,重在得人”。为政之要,重在得人;得人才者得天下,就像得人心者得天下一样的重要。一般说来,在儒家治国思想确定为治国安邦的核心理念之后,不管是外儒内法也好,还是儒法兼通,或者是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所谓我们经常说的,叫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也好。在如何选拔与合理配置治理人才,如何发挥人才的最大功用,让“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这是孟子公孙丑上

3、篇就说的一个观点。所谓人才怎么安顿?要贤者在位,大贤、高级人才,我们指的是那就是最高领导政治家的在位上;“能者在职”。所以一个贤者、一个能者,要各安其位,这始终是统治者不得不高度重视的政治课题,就是你必须重视这个。所以从先秦的时候的世卿世禄制,到盛行于两汉的察举制,乃至到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现象制,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科举制之前的。你比方秦朝先期时代世卿世禄,后来当然有那个改造,商鞅变法什么什么。再后来两汉的时候察举制,还是一种靠社会贤达、靠这个领导人的这种显拔的评价。魏晋南北朝时代九品中正制,到后来又产生流弊。开始还有积极意义的,后来产生流弊,就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再到隋唐以后,后来

4、一直到明清,相延1300多年的这种科举制,后来又征辟制、恩荫制、捐纳制等等。这一直是这个古代王朝人才选拔的制度设计,它一直想朝着比较合理的方向行进。求才若渴,选贤任能。孟子是要“尊贤使能”,孟子不光是提出了那个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的思想,在人才观上,孟子还提出一种尊贤使能。屈原叫举贤授能,当然屈原也是一个大政治家。他提出举贤授能,荐举贤人,然后把很好的位置授给那些有能力的人,让他做。这样达到天下大治,始终是历代开明有为政治家的共同的那个愿景。所以在千家诗里面,大家看有一篇诗叫,“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在中唐有个地方官叫,我们今天说是地厅级干部-杨巨源,

5、他写这个诗。这个诗在千家诗这个注释里面,可不是一般的诗,它是一种发现人才的诗。它从它文本意义上是说,就是说一个诗人他最好的景象是在新春的时候,而不是春天大好春光都来的时候。是在这个初春的时候,绿柳才黄半未匀,那个时候是春天最美妙的。如果若待上林花似锦,繁花似锦的上林苑,在公园里面繁花似锦的时候,出门俱是看花人。你在看时候一点都索然寡味,没情趣了。这是仅仅从文本意义上来说,是诗人之心。但实际上,按照古人解释,他是一种宰相之心。我们说这是作者义-宰相之心。清代王相注解上是怎么说的呢?说此诗属比喻之体,言宰相求贤助国,识拔贤才当在侧微卑陋之中,如果为国君寻访人才的那种宰相,发现人才你要在人才还在侧微

6、卑陋的时候,还没有被发现的那个低级的时候;“如初春柳色才黄而未匀也”,就像那个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时候;“若待其人功业显著,则人皆知之,如上林之花,似锦绣之灿,谁不知爱玩而羡慕之”,那时再找人家,晚了。他一个不会归心于你,一个可能为别人所用了。所以他这首诗是以喻为君相者,当识才于未遇,而拔之卑贱之时也。你看这是不是宰相之心?所以古人在从这个诗里面,他就很讲究,文学作品,讲究这个宰相之心。当然,我们还可以把它当一种那个读者义,如果做读者的时候,当成一种哲人之心 。哲人之心很简单,就说人生要赶早,要抓住机遇,“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所以这首诗的含义很丰厚。我说这个,意思就是说在古人来说,哪

7、怕一首诗,一个文学作品,一个其他什么的,他有讲究的。因为文要载道的。文以载道,文学就是仁学。文学就要塑造各种各类独特而典型的人物的形象,用这个来反映纷繁复杂、生机勃勃的社会生活。这是经典文学作品的最大的艺术追求,也是它的最大的亮点。所以因此,我们四大名著是在传统政治文化关于人才治理经验教训方面的贡献,它就在于形象的、多层次的、多角度的揭示了人才成长配置发挥巨大功用的这种过程。同时也以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人才遭恶、厄运,或者是堕落毁灭的,甚至是主客观原因,就探讨这个人才的这种教训。我们在四大名著里面,都能看出来。在这方面的我们还必须介绍一下,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开学典礼上的

8、讲话。这比较近的,叫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这里面专门有谈到,怎么样总结历史的人才的问题。比如他讲到,说中国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都非常重视人才问题。他们深深懂得为政之道,任人为先的道理,在选人用人方面留下了很多可取的思想和经验。比如说诸如,他用排比的提到很多中国古代的人才治理的这个经验。这是我们从四大名著里面都能看出来。比如说知人善任(刚才讲刘备的)、选贤任能、才兼文武、德才兼备、敬贤敬能、礼贤下士、访求俊彦、唯贤是举、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避其所短、用其所长、勤于教养、百年树人等等。还有孟子所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等等;还有韩非子说的“宰相必起于州

9、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其意就是说优秀的治国理政人才,必须经过艰苦条件的磨炼,必须具有起于社会基层的实际经验,这些认识都说明了人才成长的一般的规律。所以我们强调在干部选拔任用上,要树立重视基层的导向,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注重选拔长期在条件艰苦、情况复杂、工作困难地方努力工作的优秀干部。这既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有历史经验的借鉴。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很多政策,我们很多干部政策,好多应该从我们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治国理政的,关于人才方面治国理政的好的经验,人才治理的,这是给我们做出来的一个这种分析的理路。甚至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文章里面还谈到,比如说我国历史上经过科举制等途径,探索

10、出了把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分为两类:一个叫通才,一个叫专才。在治国理政中,通才任用于政务工作方面,专才任用于事务工作方面。人才的培养任用应该分为政务、事务两大类,并且应有不同的标准、要求和职责,培养、选拔的途径和任用、考核的办法也应该不同。这个选人用人的历史经验,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据我所知,高层领导谈到科制,能够这么正面的评价科举制的积极的意义,这还是很少见的。几乎是第一次,就很少见,说把科举制来进行很好的研究。这可以说对我们今天在怎么清理中国古代的一些优秀的东西的时候,一种转型,一些那个四大名著治国理政这种转型的方面做出了一个榜样。习近平同志关注这个科举制这方面的意义。我们说四大名著里面

11、,恰恰就在人才治理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这个经验的教训。二、从三国演义中学习人才治理(一)三国演义中的千古人才战比如说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整个就是人才治理与人才成长的一种盛大的那个表演。三国演义是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政治军事大舞台上各类人才盛大演出的活报剧,就是活剧。可以是这么说,是千古人才战的一种那个很好的案例。清代赵翼曾经在关于三国人才问题,有一些精辟的论述。在赵翼的廿二史札记里面,廿二史札记卷七里面谈到,谈到曹操、刘备、孙权在用人上的不同的风格。他说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三国是个人才的大的这个年代,但是“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是怎么样的?“曹操

12、以权术相驭”,曹操用权术。比如说他对张辽,他收编张辽的时候,开始那种气势好象是要压服他,那不可能的。最后,他看到刘备他们又保举他,这是人才啊,马上又转换了,完全是一种权谋那样的。刘备呢?以性情相契,他讲究兄弟之情,讲究个性,讲究价值观的认同,讲究思想上的一致性,你看刘备是以性情相契。孙氏呢?按照赵翼的说法,孙氏,孙权他们孙氏兄弟(孙策、孙权),以意气相投,比如说周瑜。周瑜实际上是孙权的哥哥孙策的那个可以说是连襟。大乔、二乔交给他们两位,你看他有这种关系,以意气相投。后来那个临终托孤的时候,还是让周瑜帮着他弟弟,所以周瑜跟孙权的关系真是很复杂的,也是很亲密的,就在这样。所以后世尚可推见其心迹也,

13、赵翼就说我们可以揣摩他,他们靠的是什么东西。所以大家看曹操和徐庶的关系,你看我收编,但是徐庶始终就没有为他,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他不认同他,虽然被你抓去了,进曹营一言不发。比如说曹氏集团跟司马懿的关系呢?按说司马懿应该成这个谋略吧,司马懿的智谋一点也不次于诸葛亮。但是诸葛亮碰到一个好主人,碰到刘备,碰到刘备知人善任,而且认同他共同理念。包括在隆中对时候,大家看一个镜头,在隆中对的时候,刘备就说请先生为我出主意。然后诸葛亮怎么说?诸葛亮先卖一个关子,不。意思我看将军之志也,看你是什么样的志向。意思你是什么样的志向,我就跟着出多大的主意。所以一看刘备就表示自己要匡扶汉室、一统天下,要为天下苍生考虑

14、。这样诸葛亮才知道你雄心壮志,而且你这个志向是完全正当的,仁政德治的。所以我才跟着出那个三国天时、地利、人和一大套方略,就奠定了最后创建蜀国的那个基础。所以你看他不是离心离德的,而是同心同德的。而司马懿呢?跟曹氏集团,离心离德。大家知道,司马懿跟曹家的人的这种关系,复杂关系,最后司马懿父子竟然采取阴谋方式发动政变,最后夺取了天下。那么它是这么一个关系。所以他这个用人的方式,也不一样。所谓魏蜀吴各个统治集团,都网罗了一批干才。比如,曹操发布的求贤令,求才若渴、唯才是举。所以他也是求才若渴,他是以权术来网罗和驾驭人才。刚才讲的设计赚得徐庶,诈收张辽;因为爱才惜才而宽容的对待关羽,即使他过五关斩六将

15、也在所不惜。这是曹操干的,但是你是以权术相驭。东吴孙氏集团对人才的推荐、提拔,还有相互提携,也是不错的。比如说像孙策推荐周瑜,周瑜死的时候推荐鲁肃,鲁肃又推荐吕蒙,都有说头的。吕蒙到最后竟然推荐比自己小那么多的青年的人陆逊,看中他是个人物。最后终于把这个蜀国打败了,把关羽给打死了。就是陆逊干的,所以这传为佳话,在孙权他们孙氏集团就传为佳话,也是成就他江南霸业的关键。那是孙家的。刘备集团是以人才立国,主明臣贤将强。刘备是明君,然后底下的大臣,底下什么的贤臣,将领很强悍。有军师诸葛亮,又有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你看五虎上将,团队的配合很合理,各展其才。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以报国之志、

16、兄弟之义筑成最初的基石。桃源三结义不是,在三国演义最后把它定板下来,不是一般的结义,而是他们要报国,要匡复天下,不是仅仅是一般的兄弟之义。如果仅仅一般的兄弟之义,就是那个民间的我们说入伙什么这一套东西了。不是的,他有报国的大志。所以它突出这个,这是它的基石。刘备“三顾茅庐”,以光复汉室的宏愿和实践“仁政德治”的理想期盼,然后隆中求对,我们说成就千古求才的典范,这样大大弥补了后起之不足。我们说他的后起,你看他关于这个人才配置。所以他是虽然是各自网罗人才都有一招,但是相对来说,刘备这一招就不一样了。所以诸葛亮由一个隐居的士子,起而大展宏图,成为三国演义中最具智慧的、光彩的,和可以说那个传奇色彩的人物,诸葛亮。还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