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第三册练习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193248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第三册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文学第三册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文学第三册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文学第三册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文学第三册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第三册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第三册练习(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填空 1、欧阳修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这是作者被贬夷陵任县令时所作) 1、对诗句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 首联意为,夷陵小城,地处偏远,山阻水隔,春风未到,百花未开,流露出抑郁情绪。 B 写春风因“疑”而不到边城,是以拟人手法表示自己无过被贬。C “欲”字赋予竹笋以知觉,可以说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D “不须嗟”的意思是不必嗟叹,在这偏僻之地等待着迟开的山花吧! 2、对诗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残雪”、“冻雷”与“压”、“惊”相对应,创造了残冬未尽,初春难

2、挡的意境。 B 结尾本句既真实反映了自己的一段生活,又流露出自我宽慰之情,表现了豁达情怀。 C 全诗感情起伏跌宕:首联低郁,颔联上扬,颈联又低郁,尾联再上扬。 D 全诗有感于物,把对偏僻小城春天的印象,表现得生动突出。 模拟试题】一、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凌(lng)汛 不容置喙(yun)笑靥(y) 一暴(p)十寒B. 剖(pu)析 反璞(p)归真 气概(ki) 望风披靡()C. 肱(gng)骨 不落窠(k)臼 角(ju)色 揆情度(du)理D. 缜(shn)密 原形毕露(l) 恫吓(h) 金蝉脱壳(qio) 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

3、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_以新农村建设的名义大拆大建,滥用耕地。(2)60年前,台湾摆脱了日本殖民统治,从那时起,台湾回归中国的事实不容否定,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法律地位不容_,更不容挑战。(3)与会的很多国家认为,严厉打击国际恐怖活动无可厚非,_草木皆兵,随意扩大战争范围,则_轻率。A. 防范置疑且/失之B. 防止 置疑 但/失之C. 防范 质疑 但/有失D. 防止 质疑 且/有失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胡锦涛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对“八荣八耻”荣辱观,不仅要耳熟能详,更要使之成为公民的行为准则和整个

4、中华民族的美德。B. 涉嫌抄袭事件,花儿乐队的主创人员却是干打雷不下雨,只承认音乐存在“瑕疵”,而拒绝正面回应歌迷的道歉要求。C. 普京总统这次访华,正与中俄互办“国家年”活动不期而遇。胡锦涛和普京将共同出席中国“俄罗斯年”开幕式和中俄经济工商界高峰论坛开幕式。D. 由国际足联和可口可乐公司共同组织的“FIFA世界杯环球之旅”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进入高潮,图为北大的一名莘莘学子满怀喜悦地与“大力神杯”真品合影。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一经面世,便大受欢迎,但可曾知道,它的图案设计、色彩运用,都凝结着美术工作者们的辛勤劳动成果。B. 刚刚去世的著名科

5、学家王选,作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发明者,他推动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使得汉字编排技术从“铅与火”的时代迈进了“光与电”的时代,因此被人们称为“当代毕昇”。C. 从“民族英雄”一夜之间沦为“科学骗子”,这种大起大落,不仅韩国克隆专家黄禹锡本人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而且让整个韩国科学界为之蒙羞,更让人类的克隆科学研究遭受了重创。D. 最近,联合国前南问题国际刑事法庭公布了对前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尸体检查所做的初步毒物学化验,基本排除了米氏被毒死的怀疑。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美丽诗经鲍鹏山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

6、,仍然对它恋恋不舍。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

7、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物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

8、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

9、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 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戳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

10、三个元素就够了。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5. 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A. 司马迁和左传都没有提到“采诗”说,大、小雅中的讽刺之作应该不是“献诗”。B. 司马迁虽然说到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提供证据。C. 诗经的作者是个大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D. 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并且理据充分。 6. 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A. 是

11、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B. 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不是诗经中最美的,诗经最美的诗篇应该是陈风月出。C. 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D. 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7.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诗经是一个谜,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属于一种推断与猜测,缺乏历史根据。B. “采诗说”、“献诗说”、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国风是民歌”等,即便这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也因证据不足,受到质疑。C. 学术界对诗经的种种学术疑问之所以得过且过,不太热心

12、,主要是这种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D. 我们只有把诗经当“诗”来读,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8.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 学术界对诗经很多问题的研究仍然莫衷一是,主要是年代久远,史料鲜有记载造成的。B. 诗经毕竟是“诗”,只有抛开充满疑问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走进诗经美丽的境界。C.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殚精竭虑不胜疲惫通过读“诗”来解诗经的“谜”,这种不把诗经当“诗”来读的现象现在依然十分严重。D. 不仅仅是诗经,古代诗歌由于史料很少,普遍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了。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相州昼锦堂记欧阳修仕宦而至将相,富贵

13、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惟大丞相魏国公注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

14、稷,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注:魏国公:韩琦,河南相州人,北宋著名的大臣。9. 下列句子中,加点文言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 穷:不得志,不显贵。B. 买臣见弃于其妻 见:看见,发现。C. 矜名誉为可薄 薄:轻视,认为可耻。D. 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措:放置,治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