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主体精神下的关羽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193247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主体精神下的关羽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文化主体精神下的关羽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文化主体精神下的关羽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文化主体精神下的关羽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文化主体精神下的关羽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主体精神下的关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主体精神下的关羽(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国文化主体精神下的关羽摘 要:在中国历史上,关羽崇拜历经各朝各代,遍及全国各地。其影响之远,无人能出其右。关羽崇拜及关于形象的演变作为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现象,寄寓了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种种观念、向往和祈愿,承载了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反映了我们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化演进的轨迹,是中国文化主体精神的集中表现,对于研究中国文化与历史意义深远。关键词:文化主体精神;民间;官方;宗教Guan Yu in the spirit of Chinese culture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China, Guan Yu worship through the ge

2、nerations, all over the country. Its impact is far, no one can make it right. Guan Yu worship and on the image of evolution as our nation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has ignited a different social strata, different populations of various concepts, desire and prayer, carrying the traditional

3、moral and ethical concepts and values, reflecting the trajectory of our nation an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cultural evolution, is the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 spirit of Chinese culture subject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and far-reaching histor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Cultural subjec

4、t spirit; folk; official; religion 关羽,是魏、蜀、吴三国鼎力时蜀国的一员大将。出身于草根,刘备刚起兵时,他和张飞便被刘备所赏识并缔结了生死与共的深厚情谊。关羽生前只是三国时期的勇将,在后世却发展成了义的化身。由一个历史人物逐渐被神话为中国民间至高无上的神灵之一,对于关羽的推崇在我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关于崇拜原因,学术界的意见并不统一,有从其个人魅力出发研究的,有从其外在条件探讨的。就我个人而言,我更趋向于从中国文化主体精神这一层面来进行阐述。一、从人到神-关羽神话的过程关羽崇拜作为一种广泛的文化现象,在我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正如明代徐渭说:“蜀汉前将军

5、关侯之神,与孔子之道,并行于天下。然祠孔子者止州郡而已,而侯则居九州之上,上至都城,下至墟落,虽烟火数家,亦靡不聚金构祠,肖像已临,逑马弓刀,穷其力之所办。而其聚也,虽妇女儿童,犹欢欣踊跃,惟恐或后。以此于事孔子者,殆若过之。”(徐渭集蜀汉关侯祠记)在中华大地上可以说凡有烟火的处便有对关羽崇拜。关羽事迹最早见于史传。陈寿三国志中,关羽不过是三国蜀汉的一位大臣,生前最高官衔是“前将军”,最高爵位是“汉寿亭侯”。他勇武、重义,但同时也具有人的缺点:傲慢自大、刚愎自用。当时的关羽不过是三国蜀汉的一位大臣,并没有表现出绝伦超群之处。宋元之前,关羽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颂扬,关羽的名气也不大,当时的文人

6、士大夫最崇拜的三国人物是“为帝王师”的诸葛亮。这一时期的蜀汉人物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史书中鲜有记载。值得一提的是,隋唐时期关羽宗教形象得以初步确立。首先,是关羽祠祀的开端。但当时张飞、周瑜以及邓艾等三国人物都有祭祀,关羽并不特殊。其次,关羽在宗教上的地位并没有超越诸葛亮、张飞等其他三国人物。但此时的关羽宗教形象初步确立为宋元以后关羽崇拜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此后在统治者的推崇下,民间的关羽崇拜也越来越狂热,关羽也由人逐步变为神。1、 宋元 两宋时期,汉民族始终处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之下,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对关羽不断加封。北宋中叶以后,宋王朝日益萎靡,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三国时,蜀汉君臣不畏强敌的

7、精神和关羽身上勇武、忠义的特质契合了统治者的需要和整个社会的心理需求。哲宗绍圣二年(1095)五月封关羽为“显烈王”;崇宁元年(1102),封关羽为“忠惠公”;大观二年(1108),晋封“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敕封“义勇武安王”,从祀武成王庙。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追谥关羽“壮缪义勇”;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又加封“英济王”。至此关羽封号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到了元朝,统治者对关羽又有加封,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加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2、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统治者出于维护其统治的政治目的,对关羽屡加封谥,将关羽推向顶峰。明朝政府对关羽的崇祀从太祖朱元璋时即已

8、开始。洪武二十七年(1394),“建寿亭侯关羽庙于鸡鸣山之阳。”王圻续文献通考对朱元璋为关羽建庙原因作出解释曰:“太祖高皇帝平定天下,兵戈所向,神(关羽)阴佑为多,及定鼎金陵,乃于鸡鸣山建庙以崇祀,载在祀典。”这实际上是统治者的政治策略,其用意在于“以补圣化之不足”,“暗助王化”。此后的明代统治者对关羽屡加封谥:永乐十九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建关帝庙于都城”,作为明朝中央政府祭祀关羽的国家庙宇。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因永乐时所建关帝庙年久失修,下诏重建。万历十八年(1590),加封关羽“协天护国忠义大帝”尊号,特颁帝王冠冕,关羽终于由侯上升到帝,其地位更显尊崇。万历四十二年(1614)

9、十月十日,再次加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关羽在清代也受到了极高的尊崇。清朝统治着入关就利用了“关王显圣”的传说来征服民心。顺治九年(1652)四月,敕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雍正三年(1725),追封关羽先代三代公爵;乾隆二十五年(1760),将关羽原来谥号“壮缪”改为“神勇”;乾隆三十三年(1768),又赐加“灵佑”封号,并将地安门外关帝庙正殿及大门的瓦色改为黄琉璃。清朝中后期,随着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统治者对关羽不断加封:嘉庆十九年(1814),加封“神勇”;道光八年(1828),加封“威显”;咸丰二年(1852)加封“护国”;咸丰三年(1853),增“保民

10、”;咸丰六年(1856)添“精诚”;咸丰七年(1857),再增“绥靖”;同治九年(1870)加号“栩赞”;光绪五年(1879)加号“宣德”。至此,关羽的封号增至二十二字:“忠义神武灵佑神勇威保民精诚绥靖栩赞宣德关圣大帝”。关羽,由一个历史人物逐渐被神话为中国民间至高无上的神灵之一。关羽形象的演化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这其中更是离不开中国主体文化精神这一大的范畴。二、中国文化主体精神下的关羽崇拜现象再认识1、忠义价值观 中国文化自有其深厚的历史传统,反映在人物评价方面,首先是其道德,尤其对待国家、民族、君王是否忠诚?对待友人、家属是否有情有意?用来衡量关羽,自然也是如此,简言之,即“忠义”二字。

11、 关羽传对刘、关、张三人之关系记载颇详:“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关羽因地位不高,不可能直接与朝廷联系,他一切听命于刘备,而刘备既是关羽的上司,而且又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因此,关羽秉承刘备意志的所作所为,自然就成为关羽忠于汉室的铁证。 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争乃是军阀的互相残杀,原无正邪可分,关羽被曹操所俘时,曹操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枭雄,人们对关羽此时的表现非常谅解,作为他最后回到刘备身边过程中的一个插曲处理,不仅不上纲上线予以谴责,反而认为关羽通过了严峻的考验而赞扬备至。可以认为此乃一个十分特殊的案例。自春秋战国到清

12、代,尚无任何近似的情况。 更微妙的是关羽在曹营时,尽全力继续为刘备保护其甘夫人、糜夫人。先主传:“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曹公尽收其众,掳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这确是事实。人们有了更多的谅解关羽的理由。 关羽的死固然有他主观上的原因,没有深切体会诸葛亮联孙拒曹的战略,守荆州时也缺乏一个主帅应有的冷静、细心,而陷于麻痹大意。但是他为此而壮烈牺牲。则做到了为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以说,关羽一生的事迹使他成为“忠”的典型。 如上所论,关羽之“忠”已被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所认同。但是,他的“忠”与任何一位臣僚将帅对君王之“忠”又完全不同,因为他们同起于草泽,而且“恩若兄弟”,刘备之

13、事业有成,关羽所起的作用极大,刘备称王称帝,关羽依旧对之十分尊重。比照历史,刘邦、项羽共举义旗抗秦,秦被灭,汉楚相争,以项羽自刎结束争端。刘秀、严光为挚友,刘秀登上帝位,严光成了隐士,如刘备、关羽之始终“恩若兄弟”,的确是罕见的。其彼此之间所显示之高尚品质并非一个“忠”所能概括,更有“义”之内涵。 在一般情况之下,“忠”乃上对国家、民族、帝王而言,如在承平时代,平民百姓之“忠”或“不忠”则不甚显著,而“义”则在平民百姓之日常生活中亦无处不在。“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被认为“义”的具体表现。按陈寿三国志,先主传与关羽传均记载关羽与刘备之甘夫人、糜夫人均曾同在曹营生活较长时间,三国志虽未透露较多细节

14、,但根据关羽回归刘备后之情况考察,关羽在曹营对待甘夫人、糜夫人应该无瑕可击。被平民百姓更为尊敬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关羽在这一事件中,不仅表现为不近女色,还表现了“长嫂为母”的道德规范。也就是说,关羽的“义”有了全方位的表现,也成了“义”的典型。 “忠”与“义”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价值观所在,关羽凭他的一生事迹同时获得了“忠贯日月”、“义薄云天”的声誉,古代名将无其数,廉颇、孙武、卫青、霍去病、刘牢之、郭子仪等等均不能比拟也。2、 英雄崇拜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发展过程中,又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某些演变。“忠”与“义”固然始终是其主体精神所在,在每一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内容上,在提法上却有所侧重,

15、有所区别。春秋战国之后,孔子、孟子的理论体系相当周密而系统,自然而然成为中国文化的主体组成部分。孔、孟学说的继承则倡导三纲、五常之说,把“忠”、“义”细化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相处关系。 孔子由于他所处的时代在思想上具有鲜明的特征,这种特征从历史长河来考察则成了局限性,当时其他兄弟民族经济、政治、文化大都处于萌芽状态,因此,孔子在倡导“忠”、“义”的同时,非常注意“夷夏之大防”。每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他们都像任何一个皇朝一样,大力提倡“忠”、“义”,继承并发扬这个传统。对于“夷夏之大防”问题,他们自然不能接受,不能宣传,但也觉得很难加以批判,很难加以否定,于是作了冷处理,视若无睹。在

16、这种情况下,提倡“忠”、“义”,宣传“忠”、“义”,在选择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时产生了极大的困难。元代的耶律楚材是一代名相,他采择了宋代许多规章制度稍予更改而推行之,但在涉及历史人物的评价时,他只能尽可能回避。但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思想意识不可能是真空状态,文学艺术作品不以某一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而必然会在民间产生出来。而关羽这位三国时代的英雄,他的事迹不牵涉民族矛盾,成了民间的第一选择。元代的帝王、高官也觉得歌颂关羽、崇拜关羽对元代的统治丝毫无损,采取了默许的政策。尤其微妙的是歌颂关羽者的人群中不乏民族思想比较强烈的知识分子,他们借关羽的忠于“汉”以发泄对元代统治阶级的反感,而元代统治阶级认为既然关羽所“忠”的“汉”为魏、蜀、吴的蜀汉,与灭宋兴元的那绵延多年的那场大血战无关,自然听之任之。于是,对关羽歌颂、崇拜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