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十二首(其二) (1)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4146876 上传时间:2019-03-02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4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杂诗十二首(其二) (1)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杂诗十二首(其二) (1)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杂诗十二首(其二) (1)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杂诗十二首(其二) (1)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杂诗十二首(其二) (1)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杂诗十二首(其二) (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杂诗十二首(其二) (1)(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杂诗十二首 城固一中 王 展,陶 渊 明,陶 渊 明,陶渊明的故事,陶渊明醉归,陶 渊 明 嗅 菊,农人告余以春及,幼稚子候门,问征夫以前路,陶渊明手迹,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

2、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船

3、,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俨(y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n)陌(m)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与外人间(ji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w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云:“不足为(w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

4、郡(jn)下,诣(y)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 (qi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松菊犹存,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不为五斗米折腰,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

5、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父亲早死,因家贫,曾做过几年的官,却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 自小

6、体弱多病,曾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称自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然而“家贫,不能常得”;日子虽然过得很艰苦(见“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却能安贫乐道,忘怀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六十岁左右去世。,深受后世文人骚客推崇 欧阳文忠公甚至认为“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即归去来兮辞)而已” ; 在中国诗人享有很崇高的地位,朱光潜先生认为: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

7、贫困之中。,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 (405)41岁。,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安帝义熙二年(406)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杂诗十二首其二,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 终晓不能静。,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落下 西河,西阿,阿,山曲。 白 荡荡,广大 景,通影,月光 太阳从西山落下

8、去,月亮从东岭升起来,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时易,时节变幻。 夕永,夜长。 夜晚的寒风从窗外吹进房子里面,就连睡觉的枕头和席子都被吹得冰冷。气温的变化让人觉察到时节变换了,深夜仍无法入睡才感到秋夜 的漫长。,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无予和he,没有和我应和的人。 挥杯,举杯。 掷,抛开 骋,驰骋。这里是指大展宏图。 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和自己的影子对酌。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念此怀悲凄, 终晓不能静。 终晓,直到天亮。 想到这些,心里

9、感到无限悲伤和凄凉,直到天亮还没有睡去。,背诵 杂诗十二首其二,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 终晓不能静。,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 悲戚,诗人为什么悲戚,用诗中的语言回答 日月掷人去 有志不获骋 时光飞逝离而人去,空有壮志难得伸展,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用是什么? 铺垫 感情基调 悲凉,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选用了哪些意象? 晚风 冷席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对影独酌孤独凄惨难眠,探究,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中“

10、冷”字用的妙,是分析。 表面上是写枕席冷,实际上是写人的心冷。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移情,主题是什么? 抒情 抒什么情? 事业无成的感慨 写清冷的环境有和作用? 衬托心情孤独 时光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戚,写法借鉴,1.景、情、理交融 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诗人心情的孤独,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凄,清冷的夜气,无限的宇宙,短暂的人生,流逝的光阴,未酬的宏志,这些都非常和谐地交融在一起,2.刻画、渲染,意境独到。,“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这是一个浩渺的宇宙,也是一个缥缈的虚空。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西永。刻画了清冷孤寂的画面。浩渺的宇宙和清冷的居室在一

11、片侵肤的清冷之中融合在一起。,3.语言风格朴素平淡,直率自然,全诗读之使人感到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读之亲切。,赏析,1、前六句,概述诗歌中的意象及意味 明确:时间在交替,日沦月出。“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这是一个生命无法与之相比的无穷大的宇宙,也是一个象生命一样美丽而飘渺的虚空。“风来”、“夜中两句中两个触觉意象把生命与巨大的空间分离,限定在一个点上房户、枕席;“气变”与“不眠”两句中“易”和“永”在无限的时间运行过程与静止的这一“夕”之间拉开了距离,前者迁化不已,此时已非彼时,后者却因主观情感的悲凄、焦躁而凝定不动,从而凸现了此“夕”对生命的体验与感受。,2诗歌的七

12、、八两句在诗中起何作用 明确: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诗歌的后六句抒发了作者何种感情 讨论明确:生命是孤独的,不仅“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连生命须臾不可脱离的时间也无情地抛弃了它,自顾自地奔向前方,把人播种在时间田野上的愿望连根拔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人生的好戏还未正式开场,时间的舞台已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与质量的愿望也将落空,焉能不“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呢! 时间交替,生命凝止;宇宙无垠,生命孤独;生命的好戏还未上场,时间的舞台已经撤走。这就是杂诗第二首意象的深层结构。,分析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讨论明确:历来人们对陶渊

13、明诗歌中的悲情很少提及和关注,其实陶诗在平淡冲和的整体风格下,有着太多的有关悲情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四类:1.生死之悲,2.士不遇之悲,3.羁旅、离别之悲,4.孤苦之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陶诗中对悲情采取的委运任化的态度与洒脱的情怀深深地吸引了历代的读者,反而使他们忽略了悲情的存在.,通读整首诗歌体会独特的艺术构思,讨论明确:陶渊明的诗善于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6探究诗歌的主旨,讨论明确: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

14、”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下来的两句陶渊明道出了“不眠”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可以陪自己说话喝酒的知己,从而感叹岁月如梭匆匆而过,空留一个没有实现大志的自己。诗的结尾把悲伤推向了极致,想到自己坎坷的命途就只能暗自悲凄,到天亮的时候都不能平静下来。全诗充满对人生的叹息。这是陶渊明众多表现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诗作中的一首。这种思想在杂诗十二首其一、拟挽歌辞等诗中多有体现。,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是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

15、乃是长青的。杂诗第二首与第五首,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渊明此诗,将素月辉景荡荡万里之奇境,与日月掷人有志未骋之悲慨,打成一片。素月万里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呈露。有志未骋之悲慨,亦是心灵中之一境界。所以诗的全幅境界,自然融为一境。诗中光风霁月般的志士襟怀,光阴流逝志业未成、生命价值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其陶冶人类心灵,感召、激励人类心灵之意义,乃是长青的,不会过时的。渊明此诗深受古往今来众多读者之喜爱,根源即在于此。,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中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和念去声,此指交谈。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