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林黛玉进贾府》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145718 上传时间:2019-03-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读《林黛玉进贾府》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再读《林黛玉进贾府》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再读《林黛玉进贾府》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再读《林黛玉进贾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读《林黛玉进贾府》(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于无声处听惊雷再品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笑”红楼梦是一部宏大的诗篇,诗无达诂,人们对红楼梦的赏析永远没有止境。林黛玉进贾府一文,除了大师金圣叹等的赏析、批注,选为课文后陆续有很多赏析的文章,很多细节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本文试就文中两个“笑”的细节稍作品析。第一处:王夫人的“一笑,点头不语”原文: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

2、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王夫人为什么“一笑,点头不语”?首先,我们要思考,这里所引用的这段文字若删去,文章上下文仍旧顺畅,不妨碍情节的发展。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话呢?写这段话是为了表现谁?是王夫人?王熙凤?林黛玉?还是像脂砚斋点评的那样,是一段生活细碎?我认为,这段话(这一情节)的设置,其主要目的是表现王熙凤,是借王夫人来写王熙凤。作者此时为什么要让王夫人说话?我们先分析王夫人的三句话。从内容上看,第一、二句话与林黛玉没有关系;从口吻上看,第一、第三句话明显带着领导者的命令的口气;从感情色彩上看,第二句话显得

3、很不高兴,脸色肯定不好看。王夫人为什么要这样讲话呢?为什么要讲这些话呢?为什么先前会有这样冷冷的不愉快的表情呢?我认为此时的王夫人对王熙凤很感冒,心中有怒气,她觉得有敲打王熙凤的必要,所以她用这样的表情、口吻讲了这么些话。那么,王熙凤怎么了?回顾上文,我们可以看出,王熙凤犯了忌讳,得罪人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肆意说笑,放诞无礼,此其一。自作聪明,惺惺作态,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让人鄙视,此其二。颐指气使,好施号令,目中无人,此其三。 而王夫人,作为王熙凤的姑姑,从王家的尊严出发,她会为出了这么一个鄙俗的侄女而感到羞辱;作为在贾府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太太贾家虽大,但其一切荣耀的支撑者乃王夫人的丈夫贾

4、政是也,她的地位、权威不容挑衅,当她听到王熙凤大言不惭地说“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吃什么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她肯定气不打一处来,她肯定恶狠狠地想:你这丫头片子,太不知天高地厚了!这贾府是你说了算吗?!但是她是有身份、有辈分的人,是太太,是贾政的夫人,而且贾母在场,贾家的“女生”们都在场,她不可以像王熙凤那样毫无忌惮地说话,于是,她用她特有的方式开始教训王熙凤了。“月钱放过了不曾?”这句话乍一看很突兀,跟上文王熙凤的话没关联,与林黛玉的到来没关系,其实是王夫人开始敲打王熙凤了,提醒王熙凤,你只是一个管家,我才是领导,我才是这个家实际发号施令的人。糟糕的是此时

5、的王熙凤正得意忘形,昏了头,不但没有听出姑姑、太太的用意,还继续犯晕,竟然用“想是太太记错了”这样的措辞来回应王夫人,这王熙凤真是太不识趣了,领导会记错吗?即使领导记错了,可以在这样大庭广众之下说出来吗?难怪王夫人马上就摆脸色,冷冷地、不爽地回了七个字。好在王熙凤毕竟是王熙凤,之后的她马上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很快摆正了态度:“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听这话就乐了:你王熙凤终于明白吧,在贾府,是我王夫人说了算,懂?!于是,“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文章正是通过王夫人的这番言语,反衬了王熙凤张扬放肆、恃宠骄纵、自作聪明、目中无人的个性特征。第二处:林黛玉“陪笑道”原文:只

6、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今见王夫人如此说,便知说的是这表兄了。因陪笑道:“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王夫

7、人笑道:“你不知道原故: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若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纵然他没趣,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他两个小幺儿出气,咕唧一会子就完了。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所以嘱咐你别睬他。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林黛玉自弃舟登岸时,便“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为什么此时对二舅母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话?而且,还要先“陪笑”?引发黛玉说这么多的原因自然是二舅母对黛玉说的一番话。推敲二舅母说这番话的动机,明显是出于叮嘱,防备,担心接下来会发

8、生的事情。问题的关键是她用了“沾惹”这个词,这是个带着主动性的、贬义色彩的词语。一个女孩子,一个外来的女孩子,主动去接近、挑逗一个男生,这在当时的社会里是一个严重的事件,何况是在这么个高贵的大家庭!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们当然相信这二舅母是一时措辞不当,并非将黛玉看做是一个轻佻的女孩。但黛玉肯定不干了,于是有了下面的这番“长篇大论”。我们不妨细细地欣赏一下。首先,她给出的表情是“陪笑”,何谓陪笑?不想笑而装着笑容。为什么不想笑?因为黛玉觉察到自己被舅妈看成是一个没教养的轻佻的姑娘,为什么还装笑?因为初来乍到,辈分又小,不宜发脾气,何况有可能舅妈是无意的。但是这是原则问题,她不能不说。“虽极憨

9、玩,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此句妙极!首先这是赞美的话,那个母亲不愿听到别人对自己孩子赞美的话?更重要的是,黛玉巧妙地将宝玉的问题定位于“姊妹情”,而不是“男女情”,一个男孩喜欢在自家姊妹里“混”,和自己的姐妹关系好,那有什么问题?那不正体现了宝玉人性的美好?所以,你的宝贝儿子不是什么“混世魔王”,不是坏人;黛玉紧接着的“进攻”自然而犀利。一个“况”字,一个反问语气词“岂得”,并特意强调舅妈的“沾惹”用词,鲜明地表达了自己“严正”的立场:我不是一个轻佻的姑娘,我不接受舅妈你的口气!紧接着的下文,王夫人为什么“笑道”?因为她听出了这外甥女的厉害,有赞赏的意味,也是自嘲自己无意间的措辞不当,并作了更多的解释,然后总结说“所以嘱咐你别睬他”。最后的新娘是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其原因很多,我想,作为婆婆的王夫人,她的作用当然是不可小觑的,那这次的“交锋”会不会在她的潜意识里留下“这姑娘不好对付”的印象呢?还真不好说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