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115948 上传时间:2019-03-0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48.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互联网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互联网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Stefana Broadbent:互联网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By jingjing May 21st, 2010 Category: TED演讲推介(摘要)得益于网络化的时代,今天人们习惯利用网络全面武装自己成为一个社交达人实名社交网站、各大主流IM工具、层出不穷的微博世界、服务厂商提供的邮箱服务、商用/私用两台手机并且积极地在不同的账号之间切换自己的社会角色。Stefana Broadbent是瑞士最大的电信公司瑞士电信公司的一名科学家。她发现人们非常擅长根据具体场合选择最合适的联系方术。“使用即时通讯是要告诉你我想念你;用电子邮件是来安排晚餐;用语音邮件要说的则是,我迟到了;而短消息则是用

2、来使我们的交谈继续下去。”如果你也认为自己会有同样的行为举动,那么接下来是该重新思考一下我们对关系认知的时候了。今天,由于不同分工需要,我们在一天时间里需要待在不同的地方,比如在学校,办公室,公寓、工地等等。从表面上看,这些独立的物理建筑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交往拜访之类的活动也随之变得复杂多变起来。但是由于网络的存在,大大造化了人们的沟通交流。Stefana Broadbent女士多年来观察人们的沟通行为,发现无论以何种方式、哪怕对象再多,人们都只是固定地与小范围朋友密切交流而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逐渐疏远吗,不然交往范围为何如此窄小!)。以社交网站Facebook为例,尽管用户的朋友一大

3、群,可是真正深入交往的朋友仅占友人总数很小一部分而已;而IM工具、手机通讯还有聊天利器Skype等的情况也是一样。这可是个令社会学家,甚至连Broadbent本人都感到失望的结果。理论上说,每个人结识的人数是可以像等比数列那样成倍递增的,随着交往广度的扩大,人际网的层面相应加深,往来活动也应该变得频繁而非孤落。既然事实反映出来的情况截然相反,这就引发Broadbent对人们实际利用网络工具进行交往的思考,既然网络工具扮演的角色都是既定的,那么一定存在别的关键因素促使这一局面形成。通过观察人们展开交往行为所在的不同场所, Broadbent发现了其中不可思议的社会转变。工厂、移民、办公室是Bro

4、adbent锁定的三个主要情景场所(可以发现第一个和第三个都是公共场所),像人们会想办法从工作岗位上开溜打私人电话;移民者利用视频工具创造与祖国家人见面的机会;同事会在办公电脑上网聊。试想15年前这样的情况有发生的几率有多大?在公共场所里没有隐蔽的联络工具和场所,你只能把心思放到工作上,交往也仅限于身边的同事。人人都置身于他人的视野中,在这种无形“监管”下人的一举一动都变得公开化。而专心工作正好也是管理者期盼的。如果再往前推150年,工业革命的出现打破了人们以往孤立的生产方式,迫使人们把起居地点和工作地点分离开来,社会阶级化使得底层人民在大生产的工作环境下鲜有私人空间,加上生产生活需要,促使他们的交往范围相对宽广。虽然今天我们在工作时也需要不停与人交流联系,可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还是会创造机会,进行私人交流活动。哪怕机构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空间距离,但由于网络的的覆盖,使得人们有得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进行交流的可能(这样,人们可以把家庭和事业弥合起来)。但是管理者基于不同管理目的还是出台规定规范人们网络社交行为,如学校里禁止儿童使用手机,解雇工作期间使用手机的公车司等等,这些规定的确起隔离人们过密交往的作用,但它是否是正确(它是否侵犯了人权)的也恰好成为社会争议的焦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