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4103204 上传时间:2019-03-02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1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1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1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1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1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1(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 韦伯工业区位论 其他工业区位理论 行为区位理论,一、杜能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农业生产空间结构组织和布局理论。 1、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1)理论前提 (2)形成机制 (3)杜能的农业布局模式 2、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3、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1、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1)理论前提 A、“孤立国”中唯一的大城市位于肥沃平原的中央,周围是其农业 腹地,平原被未开垦的荒野所包围,并与外界隔绝; B、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C、腹地具有均质性; D、腹地各地农业经营者的能力和技术条件相同; E、人工产品仅来源于中央城市,

2、城市农产品供给仅来源于周围的 腹地; F、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G、运费与距离呈正比,并且由产品生产者负担;农产品生产活 动是追求利润最大化。,(2)形成机制 农业经营中,地租收入(或农业利润)来源: RPQCQktQ(PCkt)Q 其中: R地租收入(农业利润)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Q农产品的产量(等于销售量) 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该农产品的运输费率(单位运价) 地租(利润)是总销售额生产成本运费,(3)杜能的农业布局模式 杜能的同心圆农业布局区位结构模式中,农业生产布局分为六个圈层: 自由农业区 林业区 轮作农业区 谷草轮作区 三圃式农业区 畜牧区,2、杜能

3、区位论的应用研究,杜能农业区位论是建立在多种理论前提下的一般性理论,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即运输成本对农业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经营种类的影响。用此理论可以解释许多现实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现象。 许多学者以此理论为手段,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研究,例如乔纳森的欧洲农业景观研究;华熙成的上海市郊农业,纳瓦佛等人对中部非洲农村聚落的研究等。,3、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现象并不完全取决于自然环境条件;分异来源于农业生产区位与市场区位之间的空间距离。 不存在行业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只存在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 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相对是较为合理的。 利用孤立化的

4、研究思维方法对推进经济区位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说明了农业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现象及成因,对其他土地利用分析也同样有效,成为土地利用的一般理论基础。,4、理论与现实,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农业布局模式是建立在完全均质条件下的理论模式,而现实世界里,完全符合孤立国条件的区域几乎不存在,简单套用杜能理论是不现实的。在现实社会中难以找到标准的杜能布局模式,但可以找到许多不规则的杜能农业布局模式。,二、韦伯工业区位论,韦伯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由此创立了工业区位论。 1、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1)理论前提 (2)运费指

5、向论 (3)劳动费指向论 (4)集聚指向论 2、理论与现实,1、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理论前提 A、区位因子指经济活动在某个特定地点所进行得到的利益。 为研究方便,韦伯工业区位论中,把原料和燃料价格的地区差异用运费差异替代,影响工业布局区位的一般因子即为运费和劳动力价格费用。 B、原料指数指单位产品生产中,使用局地产原料与产成品重量之间的比数关系。 原料指数局地产原料重量/产成品重量,3个假设前提 A、已知原料(包括燃料,下同)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B、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消费规模; C、劳动力存在于多数已知的地点,且不能移动,各地劳 动力成本是固定的,并得到无限量的供应。 在上述前提下,韦伯分3个

6、阶段构建工业区位论 A、运费指向论 B、劳动费指向论 C、集聚指向论,运费指向论,运费指向论讨论的是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的条件下,仅考虑运费,使工业企业运费最小的布局区位。 运费折算运费主要取决于物品的重量和运输距离,其他因素可以转化为重量和距离。 运输主要包括原料和产成品,原料分为:(1)遍地存在的;(2)分布在少数特定区。另外原料加工成产成品时,会有不同程度的失重。韦伯用原料指数来判断工业区位指向。 原料指数(Mi)局地原料重量(Wm)/产品重量(Wp),运费指向论,布局区位法则: 原料指数1时,工厂区位趋向原料地,例如,制糖、炼铁等。 原料指数1时,工厂区位趋向消费地(市场)例如饮料生

7、产等。 原料指数1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和消费地都可以。,实践中原料地为多个,且与市场不在同一地,韦伯给出了多边形模型,以力学方法,推导最小运费的区位点,通过综合等费用线的方法来图示最佳区位的选择。,劳动费指向论,劳动力运费具有地区差异性,使由运费形成的工业布局区位格局发生变形。这里,劳动费用是指单位产品质量中所包含的劳动成本。,劳动力价格地区差异的存在,可能使由运费最低而形成的工业布局区位格局会产生一定的“偏移”。是否会产生偏移,或偏移程度,取决于劳动费减少和运费增加的对比关系。 运输工具的改善会降低运输费率,劳动费供给地指向会加强;机械化程度提高,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产品劳动费用,会

8、导致劳动供给地布局的工业转向消费地或原料地。,集聚指向论,集聚能够带来成本下降或效益增加,若集聚的布局所带来的效益超过布局在原料地或劳动力费用较低地区而迁移到集聚点所产生的运费和劳动量的增加,则企业会倾向于集聚地布局。 发生集聚指向可能性较大的区域,多数为已有相当产业发展基础,工业企业已有一定集聚度的地方,或是公共基础设施条件很好,并预期会形成集聚的区域。,理论意义: A、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工业区位理论体系,为以后区位论学者提供了研究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 B、建立了最小费用区位选择原则。 C、对其他产业的布局也有指导意义,布局指向理论已发展成经济活动区位布局的一

9、般理论。 局限性: A、现实中能满足理论中所有前提的状况很少,制约因素远多于费用和集聚等因子。 B、现代工业发展中,技术和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以及其他相关条件对工业布局影响在不断加强,难以简单套用韦伯区位论来解释。 C、工业企业布局很多情况下不以当前的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而是着眼于长远的发展战略和长期的整体利益。,2、理论与现实,三、其他工业区位理论,1、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引进了不完全竞争概念,既在同一个地域或市场上,有两个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而不是韦伯模式中的一个企业,它们之间市场地域如何划分,企业如何布局。 运费分析上,提出了远距离运费衰减的规律。同时提出了等费用线、等送达价格线、等距离线

10、、等时间线和商品费用线,深化了韦伯的运费概念和相应的分析。,2、胡佛的区位理论 胡佛认为,运费应分解为与运输距离有关的线路运输费和与距离无关的场站作业费用。此外,运输方式不同,其运输费率是不同的。企业应根据原料和产品的特性和运输距离,通过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来降低运费,并据此选择合理的经济活动区位。 胡佛是在生产者(或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完全竞争、生产要素具有完全可移动性的假定条件下,来研究运费和生产费对区位影响。其模型推导比韦伯模型更复杂。,区位三角形内部一般很少存在最小运费点,即使假定运费率不变,三角形顶点外的场所存在最小运费点的可能性很小;主原料供给地或市场比其他顶点具有更大的吸引力。,3、

11、相互依存学派 主要研究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均衡状态的形成过程。重点探讨在直线市场条件下,存在两个竞争企业时,区位与市场地域的关系。该学派中较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霍特林。,4、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廖什市场区位论是以最大利润原则代替了韦伯的最低费用原则为主要特点,廖什认为:价格、需求和区位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廖什市场区位论的假定条件: 在均质平原上,沿任何方向运输条件都相同;生产必需的原料充足,且能够均等分布。 在平原中,均等地分布着人口,最初他们的生产是自给自足,且消费者的行为相同。 平原中的居民都具有相同的技术知识,所有的农民都可能得到生产机会。 除了经济方面的作用外,其他因素都可不考虑。,某个

12、农户开始生产啤酒,但产量超出自给需求后,剩余部分用来销售。生产地在P,销售量为PQ。 当生产量增加需扩大对外销售,所以销售地会距生产地越来越远,此时运输费不断增加,销售价格相应提高,需求量相应减少,F点处需求量降到零,即啤酒生产的市场地域边界。以P为圆心,PF为半径,其所成的圆形地域,即啤酒生产的市场地域。,廖什的市场区与需求圆锥体,5、艾萨德的区位指向论 艾萨德引入了“输送投入”,即指单位重量移动每单位距离的必要投入。他假定产品和原料都可运输,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产品和原料运输的合计成本最低的区位,即输送投入最小的地点,应是最合理的企业区位。,四、行为区位理论,1、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分析 如果把韦伯空间费用曲线和廖什的空间收入曲线结合,能画出收益的空间界限。通过收益空间边界分析,可以找到最佳、接近最佳、次最佳的区位。,2、普雷德的行为矩阵 普雷德行为区位理论主要是研究区位决策的决策者行为,及其对区位选择的影响和作用。怎样进行区位决策,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合理性如何,取决于在决策时,决策者的信息占有量,以及信息的利用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