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景语皆情语周峰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096856 上传时间:2019-03-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切景语皆情语周峰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一切景语皆情语周峰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一切景语皆情语周峰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一切景语皆情语周峰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切景语皆情语周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切景语皆情语周峰(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景物背后寻找隐藏的情感线【案例叙述】庐山的云雾是苏教版第六册教材的一篇写景物的文章。作者紧紧抓住庐山云雾的神奇绝妙,用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描写了庐山云雾的秀丽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表达了作者对庐山云雾的喜爱和留恋。在上这课之前,翻看了教参,也上网走了走,其实选择这篇文章作为公开课的还真不少,好几个名家也上过。下载下来慢慢学习。一篇篇看,一课课读,发现大家研读文本的时候都看出了庐山云雾的特点,也都以云雾的特点为主线,然后紧紧围绕了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这两个中心词来开展课堂教学,让孩子去感受庐山云雾的姿态之美、变化之美 。所有的人都这样上,看来这样的分析,这样的课

2、堂,应该没问题。可真的没问题吗?虽说整理出的教案汲取了大家对文本和课堂的思考,其中不乏名家的智慧。可不知为何我对着整理出的教案总觉得有些不对。放下教案,重新拿出文本,静下心反复思考。原来,用“庐山的云雾都有哪些特点?”这个主问题穿引全文的确会让整个课堂的思路清楚,脉络清晰,老师在课堂上也容易把握。可是,这个问题却又不觉之中让学生站在文本之外分析文章,解析文字,拉远了学生与文章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是一种站在文本以外的阅读,并未真正引领学生走进文字,去感受、去体验。可这样一篇写景的文章,不用景物特点做线索,还能发掘出什么线索来呢?我再次回到文本中找寻反复阅读之后我问自己,作者游览庐山之后为什么要写云

3、雾?庐山这么多的奇峰异岭、瀑布溪流,他为何就唯独钟情于这云雾?是不是作者对这景色有着独特的情感呢?背后到底没有隐藏着什么样的情感线呢?在不断地询问中,我的目光落在了“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这是第一自然段中的最后两句话,第一自然段不是文章的重点段落,这两句话在课堂上也往往是一句带过。但是,这篇文章的情感线索恰恰隐藏在这其中!瞬间,我豁然开朗片段一:(初读课文之后)师:秀丽的庐山有众多的美景,作者最喜欢的是什么?其实课题就告诉了我们,一起读读生:庐山的云雾。 师:奇异的高峰,幽静的山谷,飞流而下的瀑布,潺潺的溪流这么多的美景,作者

4、为何就那么喜爱这云雾呢?生:因为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生:还因为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庐山的云雾。(跳过第一自然段,直接带领学生走进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共同感受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片段二:(重点段落学习完之后)师:我们喜爱庐山的云雾,是因为它的姿态之美,也因为它的变化之美。可是,这云雾这么让作者喜爱甚至流连忘返,仅仅是因为它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吗?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走进这云雾还会有什么特殊的感受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再读全文,静心思考)生:因为这云雾使得庐山更神秘。师:是的,变幻无常的云雾让庐山的奇峰异岭若隐若现,更显神秘。还因为什么?生:我发现,在山上游览时随手

5、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师:仅仅是能摸到?看,眼前漂浮的生:是云雾!师:迎面拂过的生:是云雾!生:身边到处是云雾。生:我觉得连脚下踩着的都是云雾!师:是啊!这云雾无处不在,让所有身在其中的人有了生:(突然醒悟,接过老师的话)产生了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师:是的,我们喜爱这云雾是因为它的千姿百态,是因为它的瞬息万变。可更重要的是。这无处不在的云雾,让所有身在其中的游客有了一种腾云驾雾,羽化而登仙的独特感受!难怪生:(齐读)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案例反思】 初读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只记下了他说的治学经验。今日再读,当看到“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之时,不

6、觉想起前两日所上庐山的云雾。我们平日遇到写景写物之文章,通常全篇扣住景物的特点来分析,觉得这样思路清晰,却不知反而把学生隔于文章之外,隔于作者情感之外。久而久之,学生分析文字的能力强了,阅读理解的正确率高了,但对文字中情感的触觉却弱了。一个个文字,一篇篇文章在眼中只成了题目,再不是情感,也不是思想了。其实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波动,进而付诸文字,形成景语。景与情,情与景,二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所以,王国维先生会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看来我们在教学写景写物之文章时,不能只看景物特点,更应该引着学生一同寻找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找出了情感线,才能真

7、正感受到作者对那景物的独特体验。其实,这样的方法在以往的古诗教学中常常用到,可到了白话文章反而忘了,煞是奇怪。 其实即使是相同的景物,引起作家写作欲望的起因也绝不相同。同是庐山,李白写瀑布、苏轼写山峰,还有人写云雾,情感的体验因人而异,描绘的景物当然也就各不相同。再如荷花,周敦颐胸怀洒脱,一生致力理学思想才会写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杨万里对勤奋正直的追求才会在风狂雨横的年代看到荷花的“无穷碧”“别样红”。而正是朱自清内心的悲愤、苦闷和彷徨才会让他寻到荷花的静谧、安详。我们第六册教材中也有篇荷花,是出自叶圣陶先生之笔。如果课上我们只是解读荷花的特点,静态和动态之美,那就辜负了叶老变成荷花对自由和快乐的一番向往了。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看来我们只有找到隐藏在景物背后的情感线才能真正和学生一起读懂这景、这文,这人。 丰义小学 周峰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