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课例探析.x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093482 上传时间:2019-03-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寡人之于国也》课例探析.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寡人之于国也》课例探析.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寡人之于国也》课例探析.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寡人之于国也》课例探析.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寡人之于国也》课例探析.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寡人之于国也》课例探析.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寡人之于国也》课例探析.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以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为例来详细地阐述了如何改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达到文言文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创意思路】寡人之于国也是苏教版必修四第一单元“我有一个梦想”中一篇以“经世济民”为主题的文章。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本堂课将以学生为主体,集中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模式,辅以“发展性教学评价”模式,使学生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充分发挥参与活动的主体性。而教师在课堂上着重体现“明确教学进度”、“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和“提供衔接性的问题引导”的辅助作用。寡人之于国也着重应解决三个方面的教学任务:文言字词句落实巩固,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第4段,深入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因此,在对文本

2、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抓牢文言教学的常规重点外,还可以要求学生寻找相关的资料,对孟子的思想作适当地探讨,充分地交流,以求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使学生从整体上对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作更精确地把握。“文言字词句落实巩固”, 可以采用学生自学探讨落实的组间交流与学生互评的教学模式;“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可以采用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理解”的教学模式;而“深入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和拓展点,可以采用师生共同“探讨分析课外拓展”的教学方法。【实施程序】(一) 学生自学课文,读准字音,读懂大意。(大约5分钟)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个环节,可在课前布置学生完成。要求学生以作品为中

3、心进行“还原性阅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读懂大意。读过一二遍后借助文本提示、课后注解以及思考题、相关资料,深入钻研课文,在钻研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为下一步的知识积累做好准备。1.上课伊始,幻灯片投影检测预习情况。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音或字形。弃甲曳( ) 兵涂( ) 有饿pio ( )鸡豚( ) 狗彘( ) 之畜( )数( ) 罟( ) 不入w ( ) 池无( ) 失其时谨庠( ) 序之教颁( )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申之以孝t ( ) 之义整体感知全文结构: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2.学生快速回答习题,课堂气氛初步活跃。答案: y 涂

4、t通假字, 同“途”莩tn zh x c g洿无w通假字,同“毋” xing 颁bn通假字,同“斑” 悌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第1段)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第2、3段)斯天下之民至焉? (第4段)主要内容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点评:这一环节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得不是很明显,而教师的主导作用着重体现在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筛选切入点,把握教学脉络,确保教学目标的完成。(二) 学生分组讨论评议,落实巩固文言基础知识。(大约20分钟)1.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和老师平衡调配,把全体学生按“

5、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各小组讨论分析文本中存在的文言知识,然后每组派一位代表到黑板书写,其他同学针对书写内容做好补充和评议准备。2.展示每一小组讨论后黑板上书写的结果。第一小组:通假字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勿”或“毋”,不要。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第二小组:词类活用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打鼓、击鼓进军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 名词作动词,穿王无罪岁:“罪” 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树之以桑:“树” 名词作动词,种树谨庠序之教:“谨” 形容词活用

6、为动词,认真从事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 使动用法,使迁移第三小组:一词多义数罟不入洿池 c密、细密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几、若干王无罪岁大王,名词,读wng然而不王者称王,统一天下,读wng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介词,比寡人之于国也 介词,对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介词,在请以战喻 用以时入山林 按照申之以孝悌之义 把第四小组:文言句式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着或背负重物行走在路上)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未有之也。)鸡豚狗彘之畜畜(鸡豚狗彘)3.学生点评各组答题情况。生:第一小组遗漏了“

7、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中的通假字“无”,通“勿”或“毋”,是“不要“的意思。生:第二小组词类活用找的比较全面,既有名词活用为动词,还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等。只是我不知道该如何辨别词类活用,谁能告诉我方法?生:以名词活用为动词为例,两个或两个名词连用时,又没有可作谓语的动词,就有可能存在其中一名词活用为谓语的情况,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第一个“食”就活用为动词“吃”。生:名词后边紧跟代词,肯定存在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如“树之以桑”,“树”的后面紧跟代词“之”,“树”解释为“种植”。还有介词结构修饰名词时,也肯定存在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如“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以介词结构“以

8、事秦之心”来修饰“礼”,“礼”就解释为“礼遇、礼待”。生:形容词处在谓语位置上,根据语意,可以活用为动词,如“项伯素善留侯张良”,“善”解释为“交好”;如“大王必欲急臣”,”“急”解释为“逼迫,使急”;如“且庸人尚羞之”,“羞”解释为“以为羞”。生:第三小组的一词多义,我补充实词“时”的两种解释:“不违农时”解释为“季节”“无失其时”解释为“时机、机会”;虚词“之”有四种用法:“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去独,“填然鼓之”音节助词,“百亩之田”助词“的,“未之有也”代指“这种事”。生:第四小组同学只找出了几种倒装句,其实文言句式还包括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因此我认为还需补充。生:本文还有几个固定句

9、式,如“直不百步耳”,“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如“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人”。4.教师点评肯定。同学的点评充分体现了知识积累的完整性,充分体现了知识能力的迁移和语言表达的提高,使文本知识在原有内容上有所拓展,值得肯定。希望课后把这些知识点整理到课堂笔记上。点评:此环节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小组讨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学生点评”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这种由此及彼的点评方式,深深强化了课内知识的能力迁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作为交流与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只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对各小组不能解决的

10、问题进行筛选;尽管有时也作为参与者,对学生的问题或看法提出质疑,但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学生。(三) 师生共同讨论探究,深入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大约20分钟)1、探讨第4段,完成背诵。师:文本第4段集中体现了孟子“仁政”思想的哪些具体内容?包括几个方面?(学生看课文,思考)生: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师: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师: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生: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11、,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生: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作者在层层铺叙中,为梁惠王展现了一派美好的前景,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师: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师生边讨论边板书,然后以排偶句为重点尝试集体背诵,课堂气氛走向雄越。(版书略)2

12、、走出文本,探究孟子的“仁政”思想。师:初中我们通过哪些文章接触过孟子的“仁政“思想?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表明“得道”才会赢得民心,才会“人和”。师:如何才能“得道”?下面几段文字告知我们怎样的答案?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乃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

13、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生:“仁政”在经济上要求保持小农生产的稳定性。生:“施仁政于民”希望统治者在政治上实行“以德行仁”的“王道”,反对“以力假仁”的“霸道”。生:“省刑罚”主张轻刑罚,重教化,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生:“薄税敛”希望减轻赋税,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长远利益。生:还强调了“孝悌忠信”,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突出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师总结:课文所讲的“王道之成”的道理和材料中讲的“仁者无敌”,强调的都是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

14、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点评:此环节重在拓展学生的思维,是对文本教材的进一步深化。学生在探究文本的同时,心理上易产生走向课外的要求,这时,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如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就能强化学生的这种要求,从而成功地将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作为引导者,教师有必要导引学生向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进一步迈进,尽管教学过程仍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效果评析】从教学出发点来看,本堂课对新课程下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作了实践性的尝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适当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教学效果来看,尝试着把学生评价介入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评价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从而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在学生自主研究学习中,教师要掌握好“收”和“放”的节奏。既不能越俎代庖,取代学生的位置,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因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如果没有教师方向的正确把握,容易使课堂教学变成对某一问题的钻牛角尖行为,从而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还有学生在对教材的阅读、理解、记忆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方法指导,也需要教师的肯定、补充或修正,才能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自觉地对知识进行二次构建和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