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电及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la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4092784 上传时间:2019-03-02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8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直流电及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la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直流电及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la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直流电及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la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直流电及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la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直流电及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la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直流电及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la》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直流电及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la(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直流电及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胡银冰,概述,直流电疗法是最早的疗法之一。长期以来,单独应用直流电治疗疾病已日渐减少;但近年来,人们发现直流电对静脉血栓、骨折愈合、陈旧性缺血性溃疡、肿瘤等疾病有明确的疗效,因此,这种疗法又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兼有药物和直流电的双重作用,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直流电疗法,概念: 方向、强度、电压不变的电流称为直流电。 应用直流电作用于人体一定部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直流电疗法。 利用直流电将药物离子经皮肤、黏膜或伤口导入到体内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 特点:低电压(小于100V)、小强度(50100m

2、A)的稳恒直流电,有关的理论知识 1.离子:失去或得到电子的原子 阳离子:K+, Na+,Ca2+,Mg2+等 阴离子:Cl-, HCO32-,PO42- ,有机酸离子和蛋白质等 2.无极分子和有极分子(偶极子):分子不带电性 无极分子:分子的正负电荷的中心重合时, 正负电荷相抵消而不呈电性。 有极分子:分子的正负电荷的中心不重合 时,一端呈正电性,一端呈负电 性。(偶极子),3.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凡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和导电的物 质,称,反之,称非电解质。含水 分越多的组织,其导电性越好。 优良导体:脑脊液,血液,淋巴液,胆汗,胃液 良导体:肌肉,肝脏,脑,肾,神经 不良导体:结缔组织

3、,干的皮肤、脂肪、骨等 绝缘体:干的头发,指甲等。,4. 电离:物质溶解于水中能够离解为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和带负电的阴离子,如NaCl溶解于水中分解为正电Na+和带负电的Cl- 5. 电解:直流电通过电解质溶液时,溶液中的离子发生迁移,在电极上得到或失去电子变为中性原子或分子直接析出,也可以和溶剂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的产物,这个过程称为,阳极下有酸性物质 阴极下有碱性产物 电极(+) 水溶液 电极(-),Cl-失去电子直接析出,NaCl,Na+得到电 子直接析出,4Na+4Cl-,4H2O4Na+ 4e4Na+,阴极,4NaCl,溶解,4NaOH2H2 (碱性),阳极,4Cl-4e 4Cl-2H2

4、O,4HClO2 (酸性),氯化钠的电解过程,6.离子的水化及运动速度 电解质溶液中,水偶极子的正端被阴离子吸引,负端被阳离子所吸引。离子周围被水偶极子包绕的现象称为离子的水化。定向排列在离子周围的这层水分子就是该主离子的水化膜。 在电场中,各种离子的运动速度不同,当距离一定时,离子的运动速度与离子有效半径成反比,包括水化膜在内的半径,Ca2+,Mg2+K+ ,Na+,故速度慢, K+ ,Na+阴极下,而Ca2+,Mg2+阳极下 水化膜:厚度与离子的电荷密度有关,7.蛋白质(Protein)电离及其等电点 (1)碱性下 COOH COO- Pr +OH- Pr +H2O NH2 NH2 (2)

5、酸性下 COOH COOH Pr +H+ Pr NH2 NH3+,蛋白质的等电点:当某蛋白质在一定的酸碱环境中,其羧基释放的H+和氨基吸收的H+相等时蛋白质成中性,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人体蛋白的等电点偏酸,因此酸能使蛋白质分子之间失去静斥力而凝聚;碱能增大蛋白的分散度。 人体体液偏碱,8.电泳和电渗 蛋白质表面的负电荷和其所吸引的少数正电荷离子构成吸附层, 吸附层四周的正电荷离子构成扩散层。 对于蛋白质溶液来说 电泳:蛋白质粒子及其吸附 层向阳极移动就是 电渗:扩散层的正电荷离子 连同其水化膜向阴极 移动称为。,由于电泳的作用,蛋白质向阳极集中而密度升高,阴极下蛋白密度降低。

6、 由于电渗的作用,阴极下水分相对增多,而阳极下相对脱水。,水向阴极移动 1.Pr较多COOH电离后形成 COO- 和 H+,H+形成水合氢 离子带正电,向阴极移动 的原因 2.胶体等两相物质,当两相相 接触且介电常数不同时,介 电常数大的带正电,第二节 治疗原理及治疗作用,(一)治疗原理 对血管的影响:直流电治疗后,局部的血液量增加约140%,皮温升高0.30.5,并可持续3040分钟以上(阴极下更明显)。直流电扩张血管的机制主要有: 1. 皮肤细胞的蛋白质微变性释放出组胺,通过轴突反射、直接扩张小动脉和提高毛细血管通透性引起血管扩张。 2. 组织蛋白分解成血管活性肽而扩张血管。 3. 直接刺

7、激感觉神经末梢通过轴突反射引起血管扩张。 4. 离子移动冲击血管壁的机械作用。,一、直流电疗法,2. 对组织兴奋性的影响 使阳极下蛋白质密度升高,水分减少,阴 极下蛋白质密度减少,水分升高对细胞膜 的通透性和神经兴奋性有重要的意义。 通透性:阳极下蛋白质多、钙离子浓度相对增高。通透性下降。阴极下含水量增加,蛋白质减少、钾离子浓度相对增高,细胞膜松散,通透性增加。 兴奋性: Na+ K + 神经肌肉兴奋性Ca 2+ Mg2 + H + 在电场中离子移动的速度不一样,阴极下Na+、K +浓度较高,阳极下 Ca 2+ 、Mg2 + 浓度较高,所以公式显示阴极下兴奋性较高(兴奋、刺激),阳极下兴奋性小

8、(抑制、镇静),3. 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阳极下物质经膜交换困难,代谢降低。 阴极蛋白质分散,密度稀疏,细胞膜变疏松,通透性增强,物质经膜的交换增快。 4. 改变组织含水量 阴极下组织水分增加,蛋白质吸收水分而分散,膨胀,组织变得松软,能软化瘢痕或干燥的组织,若配合碘离子导入可增加疗效。 阳极下组织有不同程度的脱水,蛋白质分散度降低,组织较干燥致密,对于水肿或渗出性病灶有收敛作用。,治疗作用,1. 改善血液循环,增强代谢过程。 由于阴极下产碱,阳极产酸,可使蛋白质变性、分解,释放组织胺、血管活性肽等物质,使血管扩张,并由于组织内离子浓度改变,刺激神经未梢,而致局部小血管扩张,有利于炎症渗出吸

9、收和促进组织再生。,2. 对中枢神经的影响。 对CNS(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可影响CNS的兴奋与抑制 上行电流或以阴极为主电极:兴奋中枢 下行电流或以阳极为主电极:抑制中枢 下行电流或以阳极为主电极,可产生催眠、镇痛和缓解痉挛的治疗效果,前额部阳极、后颈部阴极治疗神经衰弱和失眠,用脊柱下行电流法治疗脑出血后痉挛性麻痹 上行电流或阴极为主电极时,可治疗器官功能低下、神经麻痹、知觉障碍等疾病 如用大剂量长时间通电,阴极区则发生较强的抑制,而阳极区则恢复正常或兴奋性增高,有人称此为直流电的第三作用。,3. 对运动神经和肌肉组织的影响 对植物系统的作用:反射性引起某些器官和部位反应 对感觉神经的作用

10、:有蚁走感,针刺感,灼痛感 对运动神经肌肉的影响:平衡的直流电对运动神经肌肉无收缩反应,只有断续的直流电才对神经肌肉有收缩反应;中剂量的直流电通过神经,会使阳极下组织的兴奋性降低和阴极下组织的兴奋性增高,4. 调整自主神经及内脏器官的功能 通过刺激皮肤或黏膜的感觉神经末梢,能反射性地影响自主神经及大脑皮肤各级中枢的功能活动,达到调整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功能。,5. 促进静脉血栓溶解退缩 直流电可促使静脉血栓机化、退缩,离开阳极,退向阴极而使血管重新开放。 6. 促进骨折愈合 直流电阴极插入骨折处,通以10-20A的微弱电流,有促进骨生长、加速骨折愈合作用。(低强度直流电阴极促进骨生长的可能机制

11、:使局部氧浓度降低,偏碱,钙离子浓度增高) 7. 对冠心病的治疗作用 8. 其他作用:如电解拔毛,直流电离子导入法electrophoresis,概念:利用直流电将药物离子导入人体治疗疾病的方法称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用直流电将附有电荷的胶体颗粒药物导入人体的方法称电泳疗法。 阳离子从正极导入,阴离子从负极导入 反馈作用:局部发挥特有的药物作用,(一)治疗原理,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的原理 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是根据直流电场内同性电 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的原理,将药物离子导入体内。将所需导入的药物离子放在极性与该离子极性相同的电极下,即将带正电菏的药物离子放在阳极下,带负电菏的离子放在阴极下,通以直流

12、电,药 物离子即通过完整皮肤黏膜和伤口进入人体内,离子导入的优缺点,(一)优点 1.可以把药物直接导入浅病灶并在局部保持高的浓度 2.药物作用的持续时间由于离子堆的作用而显著延长 3.不损伤皮肤,亦无痛苦,不引起胃肠刺激副作用 4.兼有直流电的作用 5.兼有神经反射的治疗作用,(二)局限性 1.作用表浅 2.导入药物量少和不能精确地控制 3.除了对局部有直接作用,对全身的影响较小,也较慢 药物离子进入人体后的去向 1.直接与组织发生反应:变成分子或原子 2.在皮肤内形成离子堆:离子移动速度很慢,在皮下停留很长时间,形成离子堆。然后慢慢释放入血。 3.部分离子被血流带走,离子导入的深度及数量 1

13、.深度:最深可达1cm,真皮层 2.导入量的影响因素 (1)电流强度及通电时间在一定条件下成正比 (2)药物离子的性质 阳离子K+Na+,直径大Cl-, 轻重 3.寄生离子存在的影响,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的相关理论知识,1. 药物离子导入人体的途径:皮肤的最外层为角质层,其导电性差,结构致密,离子难以穿透,但其表面有大量的汗腺和皮脂腺导管、毛孔等的开口,通过这些孔道药物离子进入皮内。,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的相关理论知识,2. 药物离子导入人体的深度及去向:临床治疗剂量下,药物离子被直接导入的深度大多不超过1cm,一般只能到达皮肤层。由于细胞膜的阻抗很高,药物离子不能进入细胞内,而只能进入细胞间隙。

14、,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的相关理论知识,去向:1. 表皮内形成:离子堆。 2. 与局部组织发生反应 3. 进入淋巴液和血液循环,对血管感受器,远处的器官或全身发挥作用。 4. 有些药物离子对某些器官有一定的趋向性,选择性地聚集在有亲和力的器官或组织内发挥治疗作用。,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的相关理论知识,3. 药物离子导入人体的数量及其影响因素:导入的药量与直流电的电流强度和作用时间、溶液的浓度和纯度、治疗部位的导电性、溶剂的特性和药物离子的直径等多种因素有关。,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的相关理论知识,4. 药物离子导入的极性:通常金属离子、生物碱带正电荷,从阳极导入;非金属离子、酸根带负电荷,从阴极导入。而

15、其他的一些药物可根据化学结构式来判定有效离子导入的极性。 书34页,(二)治疗作用,1.治疗作用 直流电和药物的综合性作用,两者互相加强,其疗效优于单用药物或直流电。 神经反射治疗作用:直流电引起组织内理化性质的变化和药物离子在表层组织中的存留,就构成了对内外感受器的特殊刺激因子,尤其是作用于某些神经末梢丰富的部位时,通过感觉 - 自主神经节段反射机制调节相应节段的内脏器官和血管功能。,(二)治疗作用,2. 作用特点 提高药物疗效 导入的药师少,无过量危险,不易产生毒副作用 不破坏皮肤的完整性,患者无痛苦,能避免口服、注射用药刺激胃肠道、血管产生的不良反应,而且能避免胃肠液对药物的破坏作用。 该疗法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如:作用表浅,导入的药师相对少且不能精确控制和测定;对全身发挥作用较缓慢等。,直流电疗法的操作技术,(一)治疗设备 1.直流电疗机:输出插口应标明(+)(-)极性;有的仪器设有极性转换形状和电流量程分流器。 输出电压100v,电流100mA,2.电极板:导电性能优良、可塑性好、化学惰性大的材料 0.3cm厚的导电橡胶板,或0.10.15cm厚的铅板制成不同大小的矩形或圆形电极,或用于面部、领区等部位的特殊形状电极。 眼杯电极(书) 阴道电极和直肠电极多为碳棒电极,外缠有1cm厚的纱布或棉花。 全身浴盆、手浴槽和跳浴槽等盆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