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届高考历史考点指要复习:现代中国政治建设教学案.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4070935 上传时间:2019-03-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届高考历史考点指要复习:现代中国政治建设教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xx届高考历史考点指要复习:现代中国政治建设教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xx届高考历史考点指要复习:现代中国政治建设教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xx届高考历史考点指要复习:现代中国政治建设教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xx届高考历史考点指要复习:现代中国政治建设教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届高考历史考点指要复习:现代中国政治建设教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届高考历史考点指要复习:现代中国政治建设教学案.doc(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届高考历史考点指要复习:现代中国政治建设教学案【必备考点指要】概述新中国初期建立民主政治的措施,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紧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成就这条主线,同时把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西方古代和近代政体进行比较,认识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基础考点整理】考点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地:1949年3月,河北

2、平山县西柏坡村。内容:工作重心;工作中心;基本政策;总任务。中共中央机关前往北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届全体会议召开时、地:1949年9月,北平。中心议题: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内容:讨论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问题;通过“一纲两法”;选举中央委员会。新中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次全体会议。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结束旧历史。建立新国家。进入新纪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中国部社会主义宪法确定条件:政治上,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初步巩固。经济上,三大改造及大规模经济建设全面展开。组织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制定:1954年9月,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体现的两大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性质和意义:性质是新中国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意义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1949年人民政协会议。职能变化:19491954年,代行全国人大职权;1954年以后,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基本制度地位的确认: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认。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标

4、志是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确立原因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在旧中国,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的原因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政策,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很不平衡。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反帝反封建的共同命运,都面临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民族原则。确立过程共同纲领规定,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先后成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x疆、广西、宁夏、x藏。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考点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民主政治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背景: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胜利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探索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之路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内容: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重申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

6、共存,互相监督”;健全国家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强调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意义: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召开的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民主政治的重大挫折“文化大革命”“文革”爆发原因: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党内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越来越严重,甚至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毛泽东把阶级斗争进一步扩大化,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想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林彪、江青、康生等野心家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文革”导火线: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评新编

7、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革”的经过: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1966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这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成为不受中共中央政治局约束的、领导“文化大革命”的指挥机构。红卫兵运动在全国迅速兴起,是“文革”的重要发展阶段。从上海开始的造反派夺权,使全国陷入空前的社会大动乱,是“文革”的高潮阶段。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标志着“文革”的结束。“文革”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危害: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国家的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

8、之中。革命委员会,实际上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文革”的性质:它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文革”结束后的两年时间里,由于没有在思想上彻底清理“文革”的错误,党和国家的工作一直在徘徊中前进。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内容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口号,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组织路线,

9、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的领导集体。重大决策,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意义: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代要求: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政治建设的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主要成就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82年,

10、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经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84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实行依法治国,建设

11、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考点三:“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国两制”的构想背景:祖国统一,众望所归;改革开放,国力增强。形成过程提出构想:1978年1012月,邓小平多次在会谈和会议中,提出初步构想。发展构想: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方针,建议“三通一探”。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

12、,就实现祖国统一问题提出九条方针政策。完善构想: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正式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并在多次谈话中全面阐述。法律确认: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认这一构想,1984年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这一构想。“一国两制”构想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基本政策。内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意义:“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香港回归“一国两制”构想首次成功运用香港问题的由来: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鸦片战争后被英国占领。新中

13、国成立后,为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封锁,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中国没有立即收回香港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从来不承认关于香港地区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声明将在适当时机收回香港主权。解决香港问题的有利条件:改革开放国力强大;“一国两制”方案可行。香港回归的历程回归谈判:1982年,中英两国关于解决香港问题谈判时,将“一国两制”作为谈判的基础。联合声明:1984年,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基本法通过:199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国家法律形式落实了这一构想。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一国两制”

14、构想在实践上获得巨大成功。澳门回归“一国两制”构想再次成功运用签约:1987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签署。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中华民族大事,世界历史大事。结束列强占领,开创共发新纪。中国统一大步,国际和解范例。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两岸关系有巨大进展79年元旦,宣布停止炮击大小金门,实现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80年后,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逐步被打破,两岸交流日益频繁。“三通四交流”冲破“三不政策”:是指“通航、通邮、通商”和“人员、文艺、科技、体育交流”冲破了台湾当局过去坚持的“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92年,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在事务性商谈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史称“九二共识”。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的经济交流和合作。95年,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XX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XX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连战。这是60年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握手。两岸统一有巨大障碍障碍: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