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师德思想及其现实启迪.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064610 上传时间:2019-03-0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2.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行知的师德思想及其现实启迪.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陶行知的师德思想及其现实启迪.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陶行知的师德思想及其现实启迪.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陶行知的师德思想及其现实启迪.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陶行知的师德思想及其现实启迪.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陶行知的师德思想及其现实启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行知的师德思想及其现实启迪.(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陶行知的师德思想及其现实启迪 孙文捷 孙桂英 王惠来 摘 要: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以其深刻的职业认识和创造性的职业实践,为我们树起了一座师德的丰碑。文章系统阐述了陶行知丰富而深邃的师德思想及其现实启迪,为当今加强师德建设展示了一个新的视野,为广大教师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营养和理性思考。 关键词:陶行知 师德 现实启迪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中国人民大众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的奋斗历程中,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勇于实践,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理论,尤其是他关于师德的思想,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对提高教师职业道德,

2、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教师作为一种服务于社会的职业,那就势必同其它任何职业一样,有其职业道德的特定要求。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陶行知以其深刻的职业认识和创造性的职业实践,为我们树起了一座师德的丰碑。陶行知基于对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培养作用的高度认识,十分强调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质量、水平的提高,特别注重加强师德建设。他的师德思想有着丰富而深邃的内涵。 1热爱教育,献身教育。 热爱教育事业,勇于为教育事业献身,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前提,陶行

3、知称之为“教育的命脉。”他认为教育是关系着国家民族和全人类的现在,更是影响着国家民族和全人类将来的大事业,做教师就要有“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献身教育的精神。他强调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 陶行知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56页。 “一定要看教育是大事业,有大快乐,那无论是做小学教员,做中学教员或做大学教员,都是一样的。”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4页。 勉励教师“万勿失却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机会,”不图私利,力图“做一番事业。”并深信“如果全国教师

4、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出一个伟大的新生命。”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85页。 这里陶行知先生深刻地阐明了教育是关系国家、民族以及整个人类的前途、命运的事业,是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事业。要求教师要爱教、乐教,对教育事业要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献身精神和宝贵品质,为振兴民族教育贡献力量。 陶行知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师德思想源于他崇高的理想和信仰。他所生活的年代,是中国内忧外患交困,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代,更是为了祖国和人民摆脱黑暗,先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奋斗的时代。早在1914年,即将毕业的陶行知在辛亥革命

5、的影响下,就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极为关注。他坚信教育能够救国。1915年当他在美国伊利诺大学获取政治学硕士学位后,又毅然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修教育,决心“为我国人民建立一套有效的公共教育体制。”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页。 1917年,他学成归国途中,更是 立下了“我要使全中国人民都受到教育”的宏愿,他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永久有益于世”的事。此后,他躬身实践,放弃了大学教授的优厚待遇,全身心地投入到平民教育、乡村教育、生活教育、民主教育运动中。他先后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献给了劳苦大众的教育事业。“捧

6、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正是陶行知先生热爱教育,无私奉献的高尚道德风范的高度凝结。 2、 热爱学生,爱满天下。 热爱学生,爱满天下即“师爱”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也可以说是“师魂”。这是陶行知在教师对待学生的师德方面所提倡的师德规范。他要求教师要以真诚、深沉、博大的教育之爱去热爱学生,爱护、尊重学生,严格要求学生,要爱满天下。陶行知不仅提倡“师爱”思想,而且是实践师爱思想的典范。在办学中,陶行知十分注意尊重学生意见,倡导敞开思想、各抒己见。如晓庄停办,教师不能回校任职,学生自动组织“儿童自治学校”。对此,陶行知异常高兴并写诗恭贺:“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

7、学如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05页。 当自治学校的学生认为这首诗中的“大”字需要改动,因为小孩子也可以教小孩,小孩也可以自动。陶行知先生认为言之有理,马上改为“小孩自动教小孩”,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黄泥腿的农村小孩改留学生的诗,又是破天荒的证明,证明小孩有创造力。”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05页。 又如1933年,他到南通州推广小先生制,写了一段演讲词,内有一段:“读了书,不教人,甚麽人?不是人。”一位学生听后建议把“不是人”改为“木头人”,因为“不是人”三个字不具体,桌子不是人,椅子也不是人,而“木

8、头人”则给了我们一个具体的印象,陶行知认为有道理,并肯定了孩子的创造力。他坚决反对不尊重学生、体罚和嘲笑学生。在糊涂先生一诗中他曾写道:“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68页。 在尊重学生的同时,陶行知还特别注意在学业、日常生活活动中用高标准严格要求学生。他不仅要求教师上课时对学生尽职,课余也要注意对学生尽责,“使学生不致在休息时间做出恶事。”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13页。 他反对娇惯、溺爱、放纵学生。在为考试事敬告全国学子一文中,陶行知在痛陈考试舞弊行为的种种弊端后,语重

9、心长的地告诫教师,“今日不能止同学之欺行,安望他日除国家之裨政,革社会之恶俗乎?挽狂澜而息颓风,是所望于诸君之力行。”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13页。 他严明的纪律要求,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诚实求真的品格。 爱得真诚、深沉、博大是陶行知先生师爱思想的重要内容。他一生奉行的格言是“爱满天下”。真正做到了为教育、为学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平民教育运动和乡村教育运动期间,他倾资办学;普及教育运动期间,他不仅从生活上关心爱护流离失所的儿童,更将他们组织起来成立“工学团”进行学习;抗战爆发后,面向成千上万流亡街头的儿童,陶行知又开办了“育才”学校。可以说,他办

10、的每一所学校都是爱的学校。正如他在总结晓庄的办学经验时所总结的:“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因为他爱人类,所以他爱人类中最多数而不幸之中华民族;因为他爱中华民族,所以他爱中华民族中最大多数而最不幸之农人。”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 这是一种多么博大之爱啊!是一种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紧紧相连的深厚的阶级之爱,民族之爱,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之爱。陶行知正是以博大的爱心实现了他一生最大的愿望“知识化成甘霖,使大地处处受到润泽;知识化成太阳,使所有民众都得到照耀。” 3、 学而不厌,勇于创造。 学而不厌,勇于创造是陶行知所提倡的师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他

11、认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任务。因而,教师能否刻苦学习,钻研业务,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便成为一个道德问题。为此,陶行知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学而不厌”的师德规范。他认为“大众是长进得很快,教师必须不断的长进,才能教大众。一个不长进的人是不配教人,不能教人,也不高兴教人。”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页。 这是因为,“学问是进化不已”的,教师只有“不断补充”和不断更新知识,“追求新学理”,“研究新的学问,求得新的进步”,才能同不断发展、提高的教学工作的要求相适应。他指出“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行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正是如此。我们极愿意学生

12、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这是我们对于后辈应有之希望。学术的进化在此,但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去引导他们,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所以我们要一面教,一面学。”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78页。 并谆谆告诫教师:“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5卷,第119页。 “深信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57页。 陶行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主动向学生学习,欢迎他们对他的诗提

13、出修改意见;拜广大农民为师,学习种田;在积极推广“科学下稼运动”时,积极充实自己的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他对教育理论的不断探索,终于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陶行知积极倡导教师要有创造精神,将有胆量创造的人视为第一流的教育家。他认为要塑造学生成为立志改革和创造的人,教师就应当要有眼光,有胆量,要具有“敢探未发明的新理”的“创造精神”。他指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85页。 “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83页。 这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

14、思想,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广阔胸怀,也体现了他热爱学生为国育才的崇高思想境界。陶行知鼓励教师“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发现出来”,千万“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这样,“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育创造之林”。 4、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重要内容。陶行知认为,这是教师职业活动对教师的一种最起码的要求,是教师职业者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教师良好的品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道德榜样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他在我们的信条中倡导:“教师应当以身作则”。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83页。 主张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相

15、结合,并强调“身教重于言教”。他在南京安徽公学创学旨趣一文中进一步指出:“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最注重以人教人。”强调“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教师才能培养真人才。”这里,陶行知从为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培养人才的高度,将“教人做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塑造能服务于大众的“真人”作为教育培养目标,将“真教师”做为教师学习的楷模。他要求当时的教师和未来的教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为人师表的地步”。 陶行知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44页。 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教师自己应能做到。如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首先要有创造精神;要使学生成为热爱真理、为真理献身

16、的人,教师就应当有“真知灼见”、“敢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诳话”;要使学生成为“人中人”,教师就不应当自视清高、离群索居,而应当“与三百六十行为伍”、“跟三百六十行学乖”; 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卷,第54-55页。 要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教师就应当有高尚的师德,时时躬身实践,处处严以律己,“与诸生共守约言”;要发扬教育民主,教师就要有民主作风,需要教师“再受民主教育”。“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85页。 陶行知把教师和学生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视为“真正的教育”,这种“真正的教育”是建立在他的进步教育理论基础上的。 为了做“真教师”,为了使这种“真正的教育”得到普及,陶行知脱下西装,脚登草鞋,身穿布衣,和学生同吃同住,同农民交朋友,与学生、农民同劳动,种庄稼、挑大粪,甚至彻底告别一度介入的贵族式的生活,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