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二次周考地理试题(答案)$862769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84057760 上传时间:2019-03-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4.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二次周考地理试题(答案)$862769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二次周考地理试题(答案)$862769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二次周考地理试题(答案)$862769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二次周考地理试题(答案)$862769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二次周考地理试题(答案)$862769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二次周考地理试题(答案)$86276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二次周考地理试题(答案)$862769(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第二次周考地理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70分) 1、人口增长类型决定于 ( )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 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2、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是( )A.“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模式B“高高低”模式C. “高低高”模式 D. “三低”模式3、目前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与最低的大洲分别是( )A.亚洲与欧洲B.非洲与欧洲 C.欧洲与拉丁美洲D.亚洲与大洋洲4、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凡

2、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B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C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人口迁移D属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5、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A.国际间人口迁移 B.由农村到城市 C.由城市到农村D.由城市到城市6、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属于政治因素的是( )A.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C.战争引起的难民潮D.深圳经济特区吸引大量人口迁移7.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最直接的原因是: ( )A 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B 政府采用措施强制移民C 生存的自然环境恶化 D 海外的就业条件好8、我国人

3、口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A13亿左右B16亿左右 C19亿左右D20亿左右9、下面是某城市功能分区的四种方案(如图),最合理的是 ( )10、从世界城市化进程和特点来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落后,试分析客观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不能加快城市化的发展B、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农业生产水平低,教育文化水平低,不利于城市化C、我国大城市太少,不能带动经济的发展D、我国城市化水平合适,有利于城市的郊区化11、城市六边形的服务范围嵌套规律理论主要用来指导( )A、工业生产和产品的类型 B、农业区域、农业生产和作物种类的配置C、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D、交通运输和道路

4、的建设12、下列居民区与工业区布局合理的是( ) 13、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大小的关系是 ( )A、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小 B、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C、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 D、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大14、一般情况下商业区多位于( ) 市中心 城市的外缘 街角路口处 交通干线的交汇处 A、B、C、D、15、由于城市化发展过快,可能会带来的城市环境污染有()大气污染 水污染 垃圾污染 噪声污染 核污染ABCD16、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A商业区B行政区C工业区D住宅区17、城市化过程必然会引起()A环境污染日益加重B绿地面积减

5、少C农业人口比重下降D经济发展趋缓18、直接影响城市地租高低的因素有()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交通便捷程度 知名度 种族和宗教影响ABCD19、我国某省区分布的城市有三类:省会 地级市 县和县级市,其中数目多少关系正确的是()ABCD20、上述三类城市中,服务范围最大的是()ABCD和21、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A城市的数量B城市人口数量C城市的规模D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年龄014岁1559岁60岁以上总计甲人口数20006500150010000死亡率()060625乙人口数3500600050010000死亡率()080722081读甲乙两地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每10000

6、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统计),完成22-24题。22、甲组人口死亡率总计是 ( ) A0.775 B3.7 C0.885 D0.9523、下列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 ( ) A、甲组人口表示发展中国家,乙组人口表示发达国家B、各年龄组死亡率甲小于乙,因此死亡总人口数也是甲小于乙C、发展中国家有的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D甲组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组老年人口比例高24、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其主要原因是 ( )A、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高 B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和生活水平提高C平均寿命延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D环境质量改善和人口素质提高读世界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

7、率图,完成2526题。25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 A B C D26四国中,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的国家是( )A B C D造成人口流动的原因除流出地“推力”(如气候严寒、文化生活落后等)和流入地的“拉力”(如生活条件好等)外,还要受到“中间阻力”(如技能、费用、亲情等)的影响。据此完成2728题。27下列因素中属于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拉力因素是( )A城市交通拥挤 B城市就业机会多C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D农村剩余劳动力多28造成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的主要推力是( )A乡村地区环境优美 B地铁和高速公路向郊区延伸C城市中心区环境质量下降 D城市文化生活落后下图为“某城市内部

8、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完成2931题。29在图中,区 ( )A是城市的工业中心 B常住居民最多 C人流数量昼夜差别很大 D环境质量最差30在区内,应布局 ( ) A海港 B绿化带 C大型超市 D飞机场31、是住宅用地为主的卫星城,造成它们地价差异的主要因素,并不是( ) A与市中心的距离 B自然环境条件C基础服务设施 D交通通达度山东省临清市地处运河岸边,明清时一度成为我国北方有名的商埠。临清烧制的“临清砖”专供皇家御用。但新中国成立后,临清却成为经济欠发达的县市。随着京九线的开通,临清市又一次面临大发展机遇。据此回答32-33题。32.临清市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资源 B

9、交通 C文化教育 D“临清砖”的生产33.导致临清市后期发展缓慢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清王朝灭亡的政治因素 B战争和灾害 C“临清砖”的停产 D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34.右图是“某城市布局规划”图,拟在、四地建火力发电厂、自来水厂、印染厂、服装厂,从经济效益、环境因素考虑,布局合理的是A自来水厂、火力发电厂、印染厂、服装厂B服装厂、印染厂、自来水厂、火力发电厂C火力发电厂、自来水厂、服装厂、印染厂D印染厂、服装厂、自来水厂、火力发电厂35.商业中心形成的主要条件是 ( )A. 在它周围有比较稳定的顾客 B.在它的周围有比较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及销售区C.要有较大的大型运输码头 D.要有便利的航空

10、运输条件二、综合题1、读下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2分) 图 图(1)图中,A、B、C、D、E、F反映的是 过程,该过程的标志是 、 城市用地规模增大、 。(3分)(2)左图中的变化过程与其右图中的曲线相对应的是 。(1分)(3)图中EF反映了 现象,其原因是 。 (4分) (4)图中,a、b两类国家,属于发达国家的是 ,它的城市化开始时间 ,处于城市化发展的 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 。(4分)2读“某城市道路和商业中心分布略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1)图中A是该市的商业中心,其布局原则是 ;B为该市新建的商品仓储式交易市场,其布局原则是 。(2分)(2)图中C、D二处,分别设置了自来

11、水厂和钢铁厂,请判断是否合理? 。理由 。(5分)(3)图中该城市交通线路的设置,最不合理的是 ,产生的问题是 。(5分)(4)为解决该城市的交通污染问题,请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至少三条)。(6分)参考答案CCBCB DCBAB CCCBC DAABA DCDBC ABCCB ABDBB二、综合题1、读下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城市化;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2)、 a 。(3)、 逆城市化 ,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坏境的要求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完善(4). a ,早 ,后期 ,慢 。 2.(1) 市场最优 ;交通最优 。(2)不合理。C处位于市区,水质较差;D处位于当地盛行风上风方,容易污染城区大气。(3) 铁路线,产生的问题是 交通污染(噪音);交通安全问题;交通拥堵 。(4)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广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交通道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把铁路线外移)等CCBCB DCBAB CCCBC DAABA DCDBC ABCCB ABDBB二、综合题1、读下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城市化;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