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滋内史秋月歌桑原腹赤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033509 上传时间:2019-03-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滋内史秋月歌桑原腹赤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和滋内史秋月歌桑原腹赤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和滋内史秋月歌桑原腹赤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和滋内史秋月歌桑原腹赤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和滋内史秋月歌桑原腹赤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和滋内史秋月歌桑原腹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滋内史秋月歌桑原腹赤(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折楊柳 黄少光文華秀麗集研究発表者:劉吟2010年12月21日折楊柳一首御製楊柳正亂絲。春深攀折宜。花寒邊地雪。葉暖妓樓吹。久戍歸期遠。空閨别怨悲。短簫無異曲。總是長相思。【補注】韻糸()、宜()、吹()、悲()、思()。【訓読】折楊柳。一首。御製楊柳正絲亂、春深攀折宜。花寒邊地雪、葉暖妓樓吹。久戍歸期遠、空閨别怨悲。短簫異曲無、總是長相思。【口訳】楊柳糸乱(柳条風糸乱様)、春深枝引折。花辺境雪中花寒咲、女人高殿吹春風中楊柳葉暖。久国境守夫帰時期遥遠、留守守女人中離別悲。短簫奏曲他違曲、長相思曲。【語釈】折楊柳:折楊柳梅花落同楽府題詩横吹曲辞属、六朝以来例。梁簡文帝折楊柳参考作。横吹曲:外来楽

2、、軍中馬上奏楊柳: 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辺境:辺土。国境附近妓:遊女、歌女葉暖:唐李白折楊柳 :“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久戍:久国境守空閨:寝室。短簫:短簫(笛、楽器名)長相思:恋人永遠思名歌意。長相思楽府雑曲歌辞一、相単助詞。唐孟郊折楊柳中有長相思。 乐府杂曲歌辞名。内容多写男女或友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南朝和唐代诗人写此题者甚多常以长相思三字开头句式长短错落不一。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因南朝梁陈乐府长相思而得名。以上、小島憲之注釈【研究】文华秀丽集中有关柳的诗作品名作者名分类诗句春日嵯峨山院,探得迟宇一首嵯峨天皇遊覽杨柳未悬伸月眉春日大弟雅院一

3、首嵯峨天皇遊覽阳砌虽看新柳色奉和春日江亭闲望一首仲雄王遊覽春窗杨柳家奉和春日江亭闲望一首巨识人遊覽风和杨柳烟举和宿蕉居之什一首野岑守述怀檐前枯柳看后树奉和秋夜书怀之作一首仲善雄述怀谁论蒲柳望秋迁奉和春闺怨一首菅清公艳情牛憎柳叶尚舒眉奉和春闺愁一首巨识人艳情双蛾眉上柳叶嚬暗牖依依绿柳低柳塞回鸿引群度和伴姬秋夜闺情一首巨识人艳情杨柳疏窗夜月寒折杨柳一首嵯峨天皇乐府杨柳正乱丝奉和折杨柳一首巨识人乐府杨柳东风序奉和伤野女侍中一首桑原腹赤哀伤柳絮父词身后在故关柳十咏二首之二野岑守杂咏古堞荒凉馀杨柳奉和听新莺一首游吉野杂咏御柳初暖仰狎狎观闘百草,简明执一首滋贞主杂咏柳陌青丝遮画眉和内史贞主秋月歌一首嵯峨天

4、皇杂咏晚影萧条柳门疏同和前韵一首桑腹赤杂咏点彩萧疏杨柳堤 柳一 折杨柳的历史渊源 折杨柳乃乐府古题,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部乐府解题曰:“汉横吹曲,二十八解,李延年造。魏、晋以来,唯传十曲:一曰黄鹄七曰折杨柳横吹曲,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乐也。”晋书乐志记:“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后汉以给边将,和帝时,万人将军得用之”、“横吹有双角,即胡乐也”。折杨柳源自北方少数民族,属于横吹曲,往往被用作军乐,“专用以给赐边将,所谓以军乐壮其声势”。据晋崔豹古今注音乐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二折杨柳记载,汉代张骞从西域传入德摩诃兜勒曲,李延年因之作新声二十八解,以为武乐。魏晋时

5、古辞亡失。晋太康末,京洛有折杨柳歌,辞多言兵事劳苦。南朝梁陈和唐人多为伤春惜别之辞,而怀念征人之作尤多。曲为五言,唯唐有七言者。二 “折柳赠别”的典故距长安以东20里的地方,渭河有条支流流经这里,是为灞水;其上有桥,是为灞桥。汉文帝死后就葬在这里,因此他的陵墓被人称为“灞陵”。长安人每送客东行时,大多送到这里,且折柳枝赠给离别的人,以表惜别之情。后“折柳赠别”渐成习俗,骚人墨客乐承其韵,使“折柳”入诗入画,即使在其他地方送别时未必真有“折柳”的,亦引其入诗。如“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就是引用这个典故。 人们非常乐意把柳当作情感的寄托物和负载体。亲朋别

6、离,折下一条细柳枝,什么话都不说,便表达了送者对离别者恋恋不舍的挽留之情。究其原因,一方面“柳”与“留”谐音,“杨柳”意蕴“要留”。 “丝”与“思”、“絮”与“绪”也谐音。再者,柳条柔弱摇曳的姿态,也能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同时也希望离别者不论走到哪里,都要像柳那样成活发达,随遇而安,更希望能把故友的绵绵情丝永远留在心里,早日归来。三 杨柳在汉诗歌中的意象柳意象发轫于诗经,形成于六朝,盛行于唐宋。杨柳是一种普通的植物,最早入诗,始自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抒发了出征之人归来时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汉唐以后,杨柳更是骚人墨客诗词中乐于采用的意象

7、,其文化内涵和表现力异常丰富,与之有关的诗词,是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在古代诗词中的意象,大略如次:1、指实际景物中的杨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2、乐府折杨柳3、因有“折柳赠别”的典故,故有时虽是对实景的描写,却也是为了渲染离别的氛围。王维阳关三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4、指古曲折杨柳。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诗人饱含悲情地劝慰戍边将士(同时也是劝慰自己)不必用羌笛吹奏出感人的折杨柳古曲了,春风(朝廷的恩泽)是吹不到这荒凉的边塞

8、之上的。5、表寒食节柳枝插门的风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6、表地名。 “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温庭筠经五丈原)“柳营”即细柳营。“细柳”是地名,在长安附近,西汉严格治军名将周亚夫曾屯兵于此,这里借指诸葛亮的军队。7、喻雪。相传东汉名相谢安有一次和家人一起谈诗,正值大雪纷飞,谢安指着户外的飞雪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其侄子谢朗马上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而其侄女谢道韫是有名的才女,立即接着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而谢道韫也因此被称为“咏絮才”、“谢女”等。“咏絮才高”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典故。8、喻眉毛。因柳叶颇似

9、人的眉毛,因此人们常以柳叶来喻眉毛,如“柳叶眉”。白居易长恨歌写道:“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9、喻妓女。柳枝轻柔,柳絮纷飞,都易随风而起,这点和妓女的身份很相像,所以人们又往往将烟花柳巷喻指娼家,将柳絮喻妓女。梁簡文帝折楊柳折杨柳南朝梁 简文帝萧纲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城高短箫发,林空书角悲。曲中无别意,并是为相思。一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其人萧纲(503551),即简文帝,梁武帝萧衍第三子,南兰陵(今武进)人,太清三年即帝位,在位二年,为叛将侯景所杀。善诗,大都描绘闺情声色,是写“宫体诗”的代表。明人辑有简文帝集。 萧纲年少时

10、即以文才显名,辞采出众,被武帝称作梁室之曹植。他博览群书,学无所碍,儒道玄佛兼修,体现出梁代学术文化兼容并包之特点。萧纲虽然在治绩上成就并不明显,但是其作为当时文坛的领军人物,却是当之无愧的。其属下的徐陵等著名人物编成广有影响的玉台新咏。梁书卷四简文帝本纪记载:引纳文学之士,赏接无倦,恒讨论篇籍,继以文章。高祖所制五经讲疏,尝于玄圃奉述,听者倾朝野。雅好题诗,其序云:“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伤于轻艳,当时号曰“宫体”。 一般论者都认为萧纲写诗伤于轻艳。二 宫体诗宫体诗是继齐永明体之后在梁陈诗坛上出现的一种新的创作倾向,与齐梁以来诗歌创作上出现的艳情化、娱乐化的创作趋向有关,而在梁陈两代这

11、种诗风发展到极致,形成了宫体诗风。 梁书的作者姚察在梁书徐摛传中认为是指“不拘旧体”的“新变”诗体,在庾肩吾传他说:“齐永明体中,文士王融、谢眺、沈约始用四声,以为新变,至是(指萧纲立为太子)转拘声韵,弥尚丽靡,复逾于往时。”中日汉诗意境的“实”与“虚” 虽然中日古代诗歌的外部表现有若干差异,但考察其意境的构成,大抵皆以真为其骨,表现于外则宜分为两端,即“实”与“虚”。所谓“实”指状物言情的直书无隐,这时作者但求表意的清晰明白,其写景之作追求“再现”的效果,抒情之作则常常因淋漓尽致的发抒而收到撼动人心的效果。其意境的“实”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描摹自然的纯写景之作。在这类作品中,作者着意

12、描绘大自然的美妙动人,此时的景物绝不成为言情的陪衬或背景,而是直接作为主体出现在作品中。 二是不假衬托渲染等手段,明白无隐地发抒作者对事件、人物的情感态度和观点,亦即所谓直抒胸臆,直陈己见。 三是运用铺叙的手法,通过展现某一事件或直接、或间接地传达作者的情感,其客观性、纪实性都很强.所谓“虚”是指诗歌的深层含义不是通过字面本身直接表达出来的,此时,字面只是一个引导物,诗歌的深层含义需要读者更进一步的介入。一般说来,这类作品不是以撞击人心的震撼力取胜,而是以宛曲回环的韵味见长。 主要有两种:一是情景交融,以景传情。这类作品的特征是作者有意选取的或创造出的景物与其内心情感紧相呼应。 其二是通过特定

13、的意象间接地发抒特别的情感,避免句句坐实,从而为诗词作品增添一份空灵美。结论受到中国唐代及唐代以前柳文化和咏柳诗歌的影响,日本汉诗人也开始尝试着进行咏柳诗歌的创作。其中,“敕撰三集”中,就有六首以柳为诗题的诗。在继承中国古代诗语的基础上,“敕撰三集”诗人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一些新的诗语,成为其咏柳诗歌的亮点之处。 “敕撰三集”自然描写上存在相对局限性。从诗题、诗语上来看,日本汉诗人的作品,绝大部分还是局限于中国诗人已经涉猎过的范围,对于没有先前诗例的描写方式或者表达形式,他们少有涉及。这体现出日本汉诗人在创作上似乎有点信心不足,或者说其创作确实是还处在一个借鉴吸收的初级阶段,只有少数的描写才会出现美妙的灵光一现。可以说日本汉诗人根本就没有走出中国诗人所开创的创作领域。从表达意象上来看,无论是写柳还是写其他,日本汉诗都没有脱离开中国诗歌意象的影响,甚至都没有体现出日本独有的意象内容。“敕撰三集”中的自然描写虽然掺杂了日本因素,但是这种因素还微乎其微,远没有达到影响诗歌基调的程度,所以,表现出来的意象内容与中国汉诗所表达的内容极为相似。參考文獻:大漢和詞典日本古代敕撰三集的自然描写-比较文学的新视角刘军玉台新詠日本文学研究:历史足迹与学术现状谭晶华中国杨柳审美文化研究石志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