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软体动物》课件

san****019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42MB
约290页
文档ID:83871498
《软体动物》课件_第1页
1/290

第五章 软体动物门,第一节 概述 软体动物包括乌贼(头足纲)、河蚌(瓣鳃纲)、田螺(腹足纲)和较不常见的角贝(掘足纲)、石鳖(多板纲)等,至今已知约11万5千多种,仅次于节肢动物,是动物界的第二大门 因为大多数种类都具有贝壳,故称贝类从外表上看,它们形态差别很大但是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一、贝类的主要特征:,1.身体柔软不分节或假分节,左右对称(除腹足类外);通常由头部、足部、躯干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五部分构成 2.除瓣鳃纲外,口腔内有颚片和齿舌 3.神经系统包括神经节、神经索和一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 4.大多数种类都有鳃 5.体腔退缩为围心腔 6.发育大多数为间接发育,具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二、贝类分纲,贝类分类依据: ①其体制是否对称; ②贝壳构造; ③鳃的形状、位置和数量; ④外套膜的形状; ⑤神经系统的分化情况; ⑥运动器官的性质 可分为7个纲:无板纲、多板纲、单板纲、瓣鳃纲、掘足纲、腹足纲和头足纲第二节 无板纲,无板纲为贝类的原始类型,形似蠕虫,没有贝壳,故称“无板类” 世界上总共约有100种,全部生活在海里,如龙女簪本纲又分为2目:毛皮贝目和新月贝目主要特征: ①头部也不明显,无眼和触角。

②具齿舌 ③足部退化 ④身体腹面中央通常有一沟,故又称“沟腹纲” ⑤体外覆一外套膜,一部分种类后端有一囊状的外套腔,肛门、生殖孔及2个栉状鳃都位于其中 ⑥神经系统由围绕食道的一个神经环和它向后延伸的两对神经索组成一般没有明显的神经节第三节 多板纲,一、基本特征 1.体形:略呈椭圆, 背腹扁平,左右对称 2.贝壳:身体背面具有8块板状贝壳,呈覆瓦状排列,前后有关节相连接,可以活动,身体也可卷曲 3.环带:身体背面被壳板覆盖外的裸露的部分称环带,是壳片周围的外套膜,其上生有各种刺、棘、鳞和针束等4.头部:其小,位腹面的前方,呈圆柱形,具一短吻无眼和触角 5.足部:头后为足,占腹面的绝大部分,足与外套膜间的沟为外套沟 6.鳃:呈羽状,位于外套沟,有6-88对 7.神经系统原始,无明显神经节,只有围绕食道的环状神经及其派生的2对神经索组成 8.雌雄异体,体外受精,间接发育具担轮幼虫期二、外部形态,1.壳板的形态: ⑴壳板:多板类壳板共8块 ①头板:位于身体的最前端 的1块,呈半月形; ②尾板:位于身体的最后的 1块,呈元宝状; ③中间板:位于头板和尾板 中间的6块除大小略有差别 外,基本形态和构造相似, 统称为中间板。

⑵缝合片 除头板外;在每一壳板的前面两侧有1片白色、薄而光滑的物质,称为缝合片缝合片被前面1块壳板覆盖着,它插在表皮中而不与表皮相连有的种类在左右两缝合片中间还有小齿或小片 ⑶嵌入片 在头板腹面前方,中间板的腹面后方两侧和尾板的后部,有嵌入片常有齿裂⑷峰部、肋部和翼部 每一块壳板按外形可分为3部分:中央隆起部称峰部,壳板前侧方为肋部,壳板后侧方为冀部 2.环带 身体背面,贝壳的四周有1圈外套膜称为环带环带上生有各种类型的小鳞、小棘和针束等附属物3.齿舌 齿舌位于口腔底部舌突起的表面,由许多横列的角质齿板组成,形似刀一横列由17个齿片组成,虽然每一横列齿数较固定,但齿片形状特别第一侧齿的形状常因种失不同而异) 4.鳃和微眼 鳃为羽状,位于身体的腹面的外套沟内鳃的数目随种类而不同 微服是贝壳去内装有一种特殊的感光器官 在微眼中有角膜、晶体、色素层、灯彩和网膜,虽然有的微服缺乏晶体,但其基本构造与眼近似三、生态,1.分布: 本纲动物完全在海洋中生活,通常栖息在正常盐度的沿海或盐度较高的大洋底,淡水、咸淡水中没有它们的踪迹 自潮间带至水深4000m都有它栖息,但以潮间带和浅海生活的种类和数量较多。

其分布也很广泛,从寒带至热带遍及全世界海洋中2.活动方式: 多板纲动物的行动缓慢,白天很少活动,并有活动后仍回到原处的习性,其伏卧处形成凹陷,以强大的足部附着在岩石或缝隙内、珊瑚或藻类等上面生活 足部吸附很强, 如被触之,即不易 移动位置,故可以 抵抗大的风浪冲击3.食性: 饵料以藻类为主,但也兼食微型的动物,如有孔虫、苔鲜虫、海绵、蔓足类等 4.用途: 较大的石鳖可食用,我国东、南沿海居民有食石鳖的习惯,现在北方沿海也有食者,但较少 近年来,发现红条毛肤石鳖对医治淋巴结核及麻风病有一定的疗效四、分类,多板纲动物按嵌入片的形态分为鳞侧石鳖和石鳖目: ㈠鳞侧石鳖目:贝壳无嵌入片,即有亦不分齿 本目只有1个科:鳞侧石鳖科 如低粒鳞侧石鳖,我国黄海低潮区至40米深的深的海底有分布㈡石鳖目:贝壳有分裂成齿的嵌入片,本目包括大多数的有板目 1.鬃毛石鳖科: ⑴网纹鬃毛石鳖:分布于我国福建、东山以北的沿海,生活在潮间带 ⑵日本宽板石鳖:见于我国东南沿海潮间带的低潮区2.隐板石鳖科: ⑴红条毛肤石鳖:生活于潮间带,为我国沿海习见的种类之一。

⑵眼形隐板石鳖: 生活在珊瑚礁间, 见于我国海南岛南 端和西沙群岛3.锉石鳖科: ⑴花斑锉石鳖:生活于潮间带,是我国沿海习见的种 ⑵函馆锉石鳖: 分布于我国的黄、渤海4.棘带石鳖科: 如日本花棘石鳖:见于我国东南沿海5.云斑石鳖科: 如平濑锦石鳖:生活于潮间带,见于我国东南沿海 6.甲石鳖科: 朝鲜鳞带石鳖:生活于潮间带,为我国海滨习见种类第四节 单板纲,形似多板纲动物,体左右对称,背面有一帽状贝壳 头部不明显,有1对触角,足扁平块状 器官有明显的分节现象本纲动物以往仅知为化石种类 自1952年起,先后发现8种现存种类,均生活于深海底,如新蝶贝 这类现存动物的发现,对探讨贝类的起源与进化提供了新的材料第五节 瓣鳃纲,一、概述 主要特征: ⒈身体常侧扁,贝壳分左右两瓣,故又称双壳类 ⒉鳃2对,通常呈瓣状,故称瓣鳃类 ⒊头部退化,也无齿舌或触角等构造,故又名无头类;足部发达呈斧头状,故又名斧足类⒋神经系统简单,已有明显神经节分化,由脑侧、脏、足三对神经节及其相连的神经索构成。

⒌心脏有1个心室和2个心耳 ⒍肾1对,一端开口于围心腔,另一端开口于外套腔 ⒎大多数种类为雌雄异体,少数为雌雄同体 ⒏发育期间经过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二、外部形态,1.贝壳 ⑴贝壳的组成 ①外为角质层; ②内为珍珠层; ③中间是棱柱层⑵贝壳的形式: ①左右是否相称 △左右相称:即左右两壳的大小、形状相同; △左右不相称:即左右两壳的大小、形状不相同②两侧是否相等 △两侧相等:即壳顶位于中央,壳前后对称,如扇贝 △两侧不相等:即壳顶不在中央,壳前后不对称如文蛤、西施舌等⑵壳顶 贝壳背面1个特别突出的小区称壳顶 它是贝壳中最老的部分 分前顶、中顶和后顶三类瓣鳃纲贝壳各部分名称模式,,⑶小月面和楯面 ①壳顶前方有1个小凹陷,一般为椭圆形或心脏形称为小月面 ②壳项后方与小月面相对的一面也有1个浅凹陷,称之为楯面⑷生长线和放射肋 ①在壳外面有以壳顶为中心呈同心排列的线纹,称之为生长线 ②放射肋是以壳顶为起点向腹缘伸出的许多放射状的肋,放射胁之间的沟称放射沟⑸铰合部 左右两壳相接合的部分称为铰合部 铰合部位于背缘,该部分较厚 铰合部的内方通常有齿和齿槽当贝壳闭合时,齿和齿槽在一定的位置上组合在一起。

根据铰合齿的数量、形式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①列齿型:齿多成列; ②异齿型,齿形变化大,典型种类有主齿和侧齿之分,位于壳顶卜方的齿称主齿,主齿前方的齿称前侧齿,主齿后方的齿称为后侧齿; ③裂齿型:铰合齿分裂或者形成位于壳顶的拟主齿,主齿呈片状;,,④带齿型:铰合部有1突起物与韧带相连,不对称,右壳有1窝,左壳有1突起; ⑤等齿型:左右两壳铰合齿数相等; ⑥贫齿型:铁合齿不发达; ⑦无齿型:铰合部无齿⑹韧带 韧带是铰合部连接两边贝壳并且行开壳作用的褐色物质,角质构造,有弹性 由于韧带的部位和数量不同,常有以下几个术语: 有后韧带、双韧带、多韧带、无韧带、内韧带、外韧带和半内韧带⑺外套痕和外套窦 ①外套膜环肌在贝壳内面留下的痕迹称外套痕 ②水管肌在贝壳内面留下的痕迹称为外套窦⑻闭壳肌痕和足肌痕 ①闭壳肌痕是闭壳肌在贝壳内面留下的痕迹 △等柱类 △异柱类 △单柱类 ②足肌痕分前、后2种,前足肌痕多在前闭壳肌附近,后闭肌痕多在后闭壳肌的背侧⑼前耳和后耳 ①位于壳项前方的称前耳; ②位于壳项后方的称后耳 ⑽栉孔 为扇贝类所特有它是右壳前耳基部的1缺刻,为足丝伸出之孔称为足丝孔,在缺刻的腹缘有栉壮小齿,故名栉孔。

⑾贝壳的方位 首先是确定前后方位,而后再辨别左右和背腹 辨别前后方位时可观察: ①壳顶尖端所向的一面通常为前方 ②多数种类由壳顶至贝壳两侧距离短的一面为前面; ③一般有1个韧带的一面或有外套窦的一面为后面 ④单柱类闭壳肌痕所在的一侧为后面⑿壳高、壳长和壳宽 ①壳高一般由壳项至腹缘的距离为高(贻贝背腹距离为高) ②壳长为贝壳前端至后端的距离 ③壳宽是左右两壳间最大的距离2.外套膜,本纲动物位于左右贝壳的内面,薄、半透明其背缘与内脏囊背面的上皮组织相连 外套缘厚,分三层, 常有色素和各种触手, 有的种还有发达的外套 眼图20 牡蛎外套膜缘纵切面 1.生壳突起 2.外沟 3.感觉突起 4.内沟 5.缘膜突起 6.粘液上皮区 7.生石灰上皮区 8.生珍珠 上皮区 9.结缔组织区,,图13—20.瓣鳃纲形态模式图(横切面),,⑴依外套缘的愈着情况可分为: ①简单型 左右两外套膜仅在背缘互相愈合,在前缘、腹缘和后缘完全游离此种类型的外套膜称简单型即无水管形成,如蚶、扇贝等;,,②二孔型 左右两外套膜除在背部相愈合外,在外套膜后部尚有1点愈合形成鳃足孔和出水孔,称二孔型。

只形成一个出水孔,如贻贝科的种类;,,③三孔型 在二孔型基础上,还有1点愈合,也就是在第一愈合点的腹前方还有第二愈合点,将鳃足孔分开,前面的为足孔后面的1个为入水孔,称为三孔型 形成出水孔和入水孔,如异齿目的种类;,,④四孔型 在三孔型基础上进一步又有1个愈合点,形成四孔型形成外套膜孔,如筒砺和竹蛏的种类图3-2 瓣鳃纲外套膜缘愈者的各种形式,,⑵外套膜中的肌肉 瓣鳃纲外套膜的肌肉有四种: ①环走肌:外套膜环走肌,为沿着外套膜的边缘而环走的肌肉纤维,附着在贝壳内面,起收缩外套膜边缘的作用 ②水管肌:由外套膜环肌后部分化出来的,是牵引水管的肌肉纤维③闭壳肌:“肉柱”,同样是外套膜分化而成,由横纹肌和平滑肌组成,用来连接左右外套膜及左右贝壳的横行肌束 按闭壳肌的大小和数目,瓣鳃类的闭壳肌分为等柱类、异柱类和单柱类3.足部,瓣鳃纲的足部,一般 左右侧扁呈斧头状,故 又称它为“斧足类” ⑴足的形状 位于身体的腹面,足的背侧与体躯相连,在足部内常有内脏囊伸入,至少是消化器官、肝以及生殖腺足的形状和大小变化很大常随动物的生态习性而变化: ①原始的种类足呈圆柱形,两侧稍扁,末端腹面为扁平的足底(又称“蹠面”),如胡桃蛤超科和蚶蜊等,可用足匍匐而行。

②演化的种类足不具蹠面,先端腹面呈斧刃状或龙骨状突起,在足的前方或前、后方突出呈尖状物 a.使足形成有一个前尖,如鸟蛤 b.具有前、后两尖,如三角蛤 c.尖状物可以延伸,甚至使足部伸长成触手状,如。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