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抗逆力叙事(心理科学)

xiao****197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4.15KB
约9页
文档ID:83863004
抗逆力叙事(心理科学)_第1页
1/9

抗逆力叙事:抗逆力促进新模式同雪莉1 彭华民2 霍涌泉3(1,2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南京,210046)(3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西安,710062)摘要:抗逆力叙事是一种基于抗逆力促进的叙事治疗技术,是根据积极心理学和后现代的建构主义思潮提出的个案工作中的抗逆力训练方式研究在叙事治疗的基本理念与中国文化的适切性基础上,探讨了抗逆力促进的叙事治疗过程和质性评估工具将抗逆力叙事过程分为建构自我叙事、解构风险逆境、丰富特殊事件、他人参与见证四个环节,从界定问题、风险外化、重构故事、强化意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并形成“我的抗逆故事”、“我的抗逆影响系统”两个抗逆叙事质性评估工具同时提出在抗逆力叙事中需注意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并在理论、方法和工具方面需要通过实践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关键词:叙事治疗 抗逆力 叙事过程 1 引言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结构迅速转变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留守儿童、贫富差距、“房奴”、“孩奴”等一系列新名词标志着人们生活、学习或工作的原有模式受到冲击,早期的生活稳定性和安全结构被打破,从而面临着随社会发展而来的一系列逆境和挑战在充满压力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快速适应并实现自身价值,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内在期望。

如何提升个体抗逆力,使其在压力与逆境中依然能够发挥自身潜力,满足自身生理、心理及社会需求,最终得以提升其幸福感也成为目前学者们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发起了积极心理运动,主张通过对人们内在美德与活力的发展,充分发挥个体固有的潜力,促进个体和社会发展,帮助人们完成对幸福的追求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治疗的基本不同在于将关注点放在对个体良好品质或美德的发展,是一种预防性心理服务理念,而传统心理治疗关注于引起个体不适的问题和症状,重在减少症状失调而非积极功能的发挥近年来积极心理学因其独特的服务理念掀起了学界的研究热潮,也为新时代的心理干预与服务提供了新的视角后现代的建构主义思潮为积极心理理念下的叙事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现代实证主义的观点不同,建构主义打破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的观点,认为不存在抽象的客观真理,而只有在特定情境下个体建构的真实因此当实证主义着力于找寻发现客观真理的事实时,建构主义强调这种唯一的真实是不存在的,强调意义的赋予和个体建构的自主性,心理咨询需要基于个体社会文化背景下建构属于来访者个体的“事实”,因此建构主义希望在咨询治疗中共同建构与创造意义。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服务理念和后现代建构主义思想的影响,我们结合叙事治疗理论和技术,探讨在当代社会背景下,针对个体抗逆力促进的叙事治疗技术,以期满足个体压力应对的需要,最终达成对幸福感的提升2 理论背景2.1抗逆力概念提出及研究进展抗逆力(resilience)概念的提出源自于Garmezy、Werner等人对弱势群体的纵向干预研究(Luthar,2006)他们几乎在同一时间发现同样身处逆境(贫民窟、父母有精神疾病或酒精滥用、社区暴力等)的儿童,其中一些人并没有如人们所预期的在成长后出现精神心理疾病或行为问题,相反经历逆境之后仍能发展良好,学者们将这种现象定义为有抗逆力的儿童当resilience一词进入国内时有多种翻译:心理弹性、心理韧性、抗逆力、复原力等翻译的不同源自对概念的不同理解,也是抗逆力概念本身的多重含义导致心理弹性和心理韧性二词的用法更多出现在心理学论文中,他们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个体所属的一种品质,这种品质是一些人拥有而其他人所不具有的,需要经过培养而得以发展抗逆力和复原力概念的使用更多出现在社会学研究背景的学者论文当中,他们将抗逆力更多视为一种能力,是每人都可以具有的能力,但能力有高低水平之分,从而表示出抗逆力的不同。

复原力在此基础上还强调个体在经历逆境之后适应水平恢复到困境之前的水平,但就目前的研究发现,经历风险或逆境之后个体可能恢复到比之前更高或更低的水平,因此复原力的概念使用有其局限性我们认为将resilience译为抗逆力更为适合,指个体拥有的能够从风险或困境中恢复并发展的一种能力,临床或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对这种能力的培养而提升个体适应性最终达至幸福感的提升抗逆力研究发展至今尚不足半个世纪,基于抗逆力特质说的学者大多沿用基于变量的研究范式,将具有抗逆力的群体与不具抗逆力的群体进行对比研究,找寻抗逆力的保护性因素、风险因素及其中介、调节因素的影响,目前研究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积极特质都被认为与抗逆力有关,但没有这些因素是否就不能抗逆却没有得到肯定的答案,因此对抗逆力自变量的确定便陷入困境(Masten,2011)基于抗逆力能力说的学者则大多沿用基于对象的研究范式,他们最大的不同就是将研究对象视为一个整体,将对象置于自然环境之中,比较处于风险中的个体与没有经历风险的个体存在哪些差异,是哪些因素或经历导致了适应结果的差异但抗逆过程是个体所处复杂系统中的一部分,或者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系统,其要素无法明确表达系统本身,而是与内部、外部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种作用力或许与其他部分联系不多,但却能够影响到系统中的几乎任何事物正是由于抗逆力及其保护与风险因素相互影响的系统性为建构主义思想下的干预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也使得抗逆力叙事应用于临床或社会工作的干预研究成为可能2.2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们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李金珍,2003)它一改以往心理学研究中对病态对象或症状的锁定,将对象转换为一般的普通大众,倡导采用开放的、欣赏的眼光看待人类的动机、能力及潜能它关注健康、勇气、爱和幸福等积极心理品质,致力于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促进个体、社区及社会的繁荣因为尽管人们生活中的内外部环境总有各种困难挫折,但绝大多数人都能够过上相对满意而有尊严的生活,并且正是这些普通人构成了社会的基础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积极情绪与体验,认为高兴、满足、自豪、爱等积极体验能够拓展人们的知行能力,建构与增强个体资源,并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同时,积极心理学也关注人们的积极人格特征,认为积极人格特征有助于个体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压力与逆境(Medvedoval,1998)如乐观能让人看到好的方面而产生乐观偏差,即判断自己的风险比他人要小,但这需要是不同于盲目乐观的“现实的乐观”(Garber,2000),既能提高适应环境的可能性,使个体有更好的主观感受,又不会与现实相违背,不会产生自欺欺人的结果,现实的乐观能够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

几乎在同一时期,关注于抗逆力研究的学者也致力于寻找逆境中依然成功适应的个体身上具有的“保护性因素”,他们假设正是因为这些保护性因素才使得部分个体能够从逆境中恢复甚至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可以说,抗逆力研究与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是并肩齐驱、相互促进的,也为我们将积极心理理念的倡导应用于抗逆力叙事奠定了根基2.3 后现代建构思潮如果说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为抗逆力促进研究指明了方向,那么建构主义思潮的兴起则为抗逆力叙事提供了技术指引建构主义认为人的心理现象并不具有客观存在的现实基础,所有的知识都是词语建构的结果,词语建构又在不同个体、群体及时代中被赋予不同的意义,这种意义依赖于社会过程的经验与现代主义观点不同,建构主义认为并不存在一个本质的自我,它也是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语言建构出来的,是从行为中推论得到然后又应用于个体行为的解释心理学的知识是建立在社会文化基础上的,心理现象的理解受时间、地域、历史、文化的制约,人只能在社会文化规定的圈子内部从事认知活动,不可以超越历史文化范畴,因此心理学无法脱离文化进行研究同时由于文化本身的多元特征,心理咨询与治疗需在多样性文化下,其咨询目标也需适合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价值需求。

建构主义对心理咨询理论的认识也与现代主义不同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而是建立在主体解释框架之上的创造当然,这样的结果导致真理不再是特定的一个,而是多元的,其结果取决于个体的建构和赋予的意义这种观点在临床应用中自然打上了特定历史文化的烙印,不同于现代主义的客观真理理论认知后现代理论认为病理心理过程也是语言建构的结果,是一种“隐喻”或“叙事”,临床心理学家并不具有患者的病理心理的客观知识后现代的建构主义不把临床问题看作客观的缺陷,而理解为咨询师与来访者对话中形成的主体间性的语言建构,是社会文化背景下建构的产物,而不是真实的病态,是叙事而非实在后现代的社会建构理论认为,自我是一种叙事的过程,是来访者讲出的故事,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来访者在说谎,因为来访者通过叙事将零散的生活经验建构为有意义的整体,并通过叙事的过程理解其生活经验因此叙事不是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生活意义建构的方法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出现是因为无法把生活经验组合成连续、统一的整体,或者不能叙述为自己期望的主题,咨询师需要通过倾听来访者的故事,从中发现来访者符合经验的、能够产生生活意义的故事,帮助来访者建构一个更为积极的故事,从而形成一个健康的自我。

正是在建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我们假设个体抗逆力的形成和发展也是通过语言建构的结果,因此对抗逆力的干预实践便可通过叙事的过程重新建构而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3 基本理念3.1叙事治疗理念叙事治疗指通过适当的语言帮助来访者找出被遗漏的具有积极意义的生活故事,并藉此挖掘来访者潜力,重构生活意义的过程(White& Epston,2013)叙事治疗中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关系类似于来访者中心疗法,它们都把来访者视为具有能力和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相信来访者具有足够的资源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White,2011)叙事治疗重视历史文化在故事建构中的作用,主张从历史及社会文化背景中理解叙事的意义(Martin,2012)因此,Epston认为叙事治疗,或者是一种世界观,或说它是一种认识论,一种哲学、或做事的方法等(李明,2006),且这种治疗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完美的契合语言建构了现实现代治疗理论中认为语言是对客观现实的描述符号,是对真实世界的写照,但事实上人们对现实生活进行语言描述时总会选择性地叙述一些经历而忽略其他,并且在表述时是根据个体的记忆和所赋予的意义进行叙述,因此不存在真正的客观所以来访者遭遇的问题或逆境包括困扰自己、急需得到解决的问题都是被建构出来的。

既然问题是建构的,那么也可通过语言的改变而消解问题,所以叙事治疗是通过语言的巧妙运用来解决来访者困扰,重建积极生活的问题是一种叙事传统心理理论认为问题是个体身上客观存在的精神实体,但各个流派说法不一如精神分析认为心理问题产生于不愉快的童年经验,人本主义认为心理问题是由于现实经验无法满足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认知行为理论认为是人的不合理信念导致了心理问题或行为的产生这种实体性假设将心理问题界定为个体身上固有的部分,无疑会使来访者无能为力而逃避责任,不利于个体潜力的发挥叙事治疗认为问题只是在特定历史文化条件下人们互动中共同建构的一种叙事,而非个体固有的客观实在这种假设允许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背景的个体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叙事如对减肥建构的叙事在当今世界和唐朝时期一定有着天壤之别因此叙事治疗师不是去找寻问题的客观事实,而是把来访者的叙事作为关键,通过对其叙事的改变而重新建构生活意义及态度个体叙事与主流叙事之间的冲突是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叙事理论认为自我并不是一个客观存在,而是人们社会生活中语言建构出来的,语言依赖人们之间的关系互动而相互协调,个体事件只是分离于文化背景的社会参与互动的产物,因此叙事治疗反对个体主义,主张从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

叙事理论认为人之所以会产生心理问题是因为个体的叙事与主流叙事的关系出了问题White认为人赋予生活的意义决定了各自的生活方式,但多数情况下,人们意识到的意义并不是自身赋予的,而是社会主流叙事通过其权力运作而赋予的“规范”所决定的,在规范的约。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