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总复习轮必修3《文化生活》学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3805922 上传时间:2019-03-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政治总复习轮必修3《文化生活》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政治总复习轮必修3《文化生活》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政治总复习轮必修3《文化生活》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政治总复习轮必修3《文化生活》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政治总复习轮必修3《文化生活》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政治总复习轮必修3《文化生活》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政治总复习轮必修3《文化生活》学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政治总复习轮必修3文化生活学案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网络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网络考点阐释考点2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发展历程古代的辉煌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近代的衰微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益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现代的复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展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

2、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汉字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民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史书典籍A作用: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B原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c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温馨提示】文字、文学、文物、

3、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会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文学:以文字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会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文物: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人类文化遗物。包括具有历史、

4、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址、墓葬、建筑和碑刻;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以及生活用品;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史料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文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有文化的状态。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辨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意味其发展一帆风顺,始终辉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中华文化走过来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但在近代出现来衰微。古代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可用下表来展示:时期主要文化思想成就殷周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春秋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秦统一的民族

5、文化得到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中华文化得到较大发展隋唐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广泛吸收外域文化中华文化进入气度如虹的全盛时代宋元明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中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明清西方近代文化思想传入中华文化走向衰微辨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与史学典籍,有其合理性。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来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会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这种具有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来巨大的作用。史学典籍的出现,能够将大量的历史经验、资料史实记载并流传下来。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

6、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它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典型例题】“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A包容广纳B,推陈出新c博大精深D源远流长【解析】“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历史之长久,故选D。Ac都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但不是对材料的反映。材料也没有反映出青花瓷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故排除B。答案:D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

7、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内容极为丰富,具有独特性。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作用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特点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地位影响意义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

8、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温馨提示:文学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的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它源于社会,反映社会,折射人类共同情感又承载独特民族传统。从不同地区看,具有地域性。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温馨提示】区域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华文化与从区域文化的研究视野来看,中国文明属于东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一起构

9、成了世界文明。基于现实的与区域文化的研究视野,中华文化包括具体的齐鲁文化、楚文化、三秦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区域文化。自文化外部看是“一体”,以汉文化为主导;自文化内部视之,则呈现出强烈的区域性特征,齐鲁、巴蜀、秦、楚文化,异彩纷呈,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多元”。辨析:中华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因此各地区文化都是相同的。中华文化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所以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第二,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从不同民族看,具有民族性。中华民族是多

10、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民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温馨提示】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中华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所以应正确理解二者的关系。这是本课书的重点,也是难点。二者的关系是:各民族文化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11、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征。第二,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除了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并不是说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形成了中华文化,而是说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传播的过程中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第三,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由于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它们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后,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12、、克孜尔千佛洞等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的汉族、鲜卑族、吐蕃族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各民族文化在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的同时,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的特性。而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会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辨析: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中华文化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第二,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第三,因此,不能简单地说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中华文化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

13、加。辨析: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不同民族文化很难融合相处。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不等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无共性。第二,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辨析: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是一回事。该观点是错误的。源远流长是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的角度,侧重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来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博大精深则是从中华文化的内涵厚重的角度,侧重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来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典型例题】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

14、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ABcD解析:材料强调文化的各具特色,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丰富多彩,人们为各民族文化所感动,体现了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故入选。观点错误,民族文化只有在马列主义指导和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才能代表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材料没有包含时代精神的内容,

15、同时的观点本身也不准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形成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答案:B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今天,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起了崭新的一页。弘扬中华文化,就是在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耕耘。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考点2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包容性的含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