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考前知识梳理必修三部分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3802903 上传时间:2019-03-0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考前知识梳理必修三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3考前知识梳理必修三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3考前知识梳理必修三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3考前知识梳理必修三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3考前知识梳理必修三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考前知识梳理必修三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考前知识梳理必修三部分(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年高中生物基础知识考前最后梳理(必修三)第七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一、植物激素调节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1)生长素的发现拓展: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 合成的。胚芽鞘的 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 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发育的果实和种子等处。胚芽鞘向光弯曲和生长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部的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 (2)取两段生长状况相同的等长的玉米胚芽鞘甲、乙,分别切去等长尖端,甲形态学上端在上,乙形态学下端在上,分别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上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下端,一段时间后,测甲乙两胚芽鞘的下端的琼脂中有无生长素。可以证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 向形

2、态学 运输。(3)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拓展:横向运输发生在 引起横向运输的原因是 或 (4)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 。拓展: 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生长素向背光侧移动,运输到下部的伸长区,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 ,因此出现向光弯曲,显示出向光性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双重作用体现在根的向地性、 顶端优势现象是 优先生长,侧芽由于顶芽运输来的生长素积累,浓度过高,导致侧芽生长受 的现象。根、芽、茎三种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5)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获得无子果实,防止果实、叶片脱落。拓展:在农

3、作物的栽培过程中,整枝、摘心所依据的原理是 。雌蕊受粉后,促进果实发育的生长素由发育着的 合成的。番茄在花蕾期去雄,雌蕊涂抹适宜浓度的 获得无子番茄。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 于单子叶植物,因此农业生产上可以用2、4D 作为双子叶植物除草剂。2.其他植物激素(6)植物体内的激素有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 、乙烯等五类。细胞分裂素的主要生理作用:促进 和组织分化乙烯的主要生理作用:促进果实 ,乙烯存在于植物体的各个部位脱落酸的作用: 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的各个阶段,由多种激素 的。3.植物激素的应用(7)植物生长调节剂是 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调节作用的化学

4、物质。相比,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 等优点。二、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2)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五部分构成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3)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 (4)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 拓展: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 ,特点是速度快(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 进行的拓展: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 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

5、个神经元的 或树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 的特点3.人脑的高级功能(6)人的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7)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 三、人和高等动物的体液调节1.动物激素的调节拓展: 人体内调节内分泌腺活动的枢钮是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是 (3)人体内激素的分泌通过 调节的方式调节。(4)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果叫激素之间的 作用,例如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5)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作用相反叫激素间的 作用,例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6)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受大脑皮层,下丘脑,垂体调节控

6、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 和 调节。四、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1.稳态的生理意义(1)人体内环境指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拓展: 内环境=细胞外液=血浆+ (2)血浆和组织液之间 ,组织液也可渗透进入淋巴,淋巴回流到血浆。2.神经、体液调节在稳态中的作用动物体内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 和 的调节,这两种调节协调作用,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内环境的稳态才能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机体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区别: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联系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 系统的控制,如性激素的分泌

7、受中枢神联系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激素影响着大脑的生长发育。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4)人体所需水的主要来源是饮水和食物,人体水分排出的最主要途径是 。(5)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 对水分重吸收。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 后叶释放的(6)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进入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细胞,并且在这些细胞中合成 、氧化分解或者转化成脂肪;另一方面又能够 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7)血糖调节的方式是 调节(8)血糖含量升高时, 分泌增多,促进葡萄糖进入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细胞,并且在这些细胞中合成糖元、氧化

8、分解或者转化成脂肪;另一方面又能够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血糖含量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升高,促进 分解,促进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五、免疫调节1.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1)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2)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类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大多数病原体起到防御作用。人体抵御病原体的三道防线分别是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杀菌物质、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 。(3)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后天形成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进行的免疫,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到防御作用。非特性免疫中依靠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消灭病原

9、体。(4)淋巴细胞的分化过程: 在骨髓中分化为 B 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效应B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分化为 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效应 T 细胞。(5)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叫做 。抗原具有大分子、一般异物性和 的性质。抗原不一定是异物。(6)抗体是抗原刺激下产生,能够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 。(7)体液免疫的三个阶段: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拓展:参与体液免疫感应阶段的细胞有有吞噬细胞、 细胞、B 细胞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体液免疫的反应阶段是 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 和少量的记忆细胞。二次免疫反应产生抗体与初次相比,产生的 。(8)细胞免疫的三个阶段:感

10、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9)过敏原第一次进入人体后,人体内产生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过敏原 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 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等,引发各种 反应。(10)过敏反应属于免疫 ,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属于免疫 。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15)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该病毒主要侵染人体 细胞。(16)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 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一、种群和群落1.种群的特征(1)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

11、、 、年龄组成和 四个基本特征。拓展: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 。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的种群特征是 种群的 能够影响种群密度。2.种群的数量变化(2)从组成种群的个体角度看,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在原因是种群内部 ,每一个体均需占有一定的生存资源,包括对实物、空间和配偶的争夺,使得在个体数量达到一定值斗争加剧,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发生改变。(3)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的条件是 、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J 型增长的关系式:Nt=N0t ;(4)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 的,因此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拓展:在环境条件不受

12、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 。(5)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气候、 、 、传染等。3.群落的结构特征(6)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 。(7)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拓展:森林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与 密切相关。森林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与 、 、等生态因素密切相关。4.群落的演替(8)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 和 两种。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生态系统的结构(1)有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和食物网)两方面。(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 、 四部分。(4)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建立起来的联系叫做食物链。捕食链不包括 。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及应用(6)生态系统得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 和 。(7)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 开始。(8)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9)组成生物体的C、H、O、N、P、S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有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