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原著选读教案

上传人:H*** 文档编号:837016 上传时间:2017-05-17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2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列原著选读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马列原著选读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马列原著选读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马列原著选读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马列原著选读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列原著选读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列原著选读教案(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马克思用科学的实践观点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消极性和直观性,以及唯心主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缺点,指出它们的根本缺点就在于不了解实践的意义,2、表明了自己的新世界观是立足于人类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阐明了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马克思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及其哲学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二、教学重点:1、马克思用科学的实践观点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消极性和直观性,以及唯心主义片面夸

2、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缺点的批判;2、马克思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对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的批判,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的阐发;3、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以及哲学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的论述。三、教学难点:1、马克思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的批判,对辩证唯物主义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阐述;2、马克思对思维的真理性标准的阐述;3、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的论述。二、基本内容导读:提纲全文共 11 条,大致可以将它们分为三个部分来理解。第 1 至 2 条是总论,从总体上阐明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科学实践观;第 3 条至第 9 条是分论,它们从不同方面阐明了马克思

3、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几个基本观点第 10 条至 11 条是结论,它们阐明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历史使命第一部分包括第 1、2 两条。马克思在这部分里,用科学的实践观点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指出它们的基本缺点就在于不了解实践的意义,表明了自己的新世界观是立足于人类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阐明了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实践观点是贯穿整个提纲的最基本的观点。(1)以社会实践为基础,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和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错误;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基础;最后指出了费尔巴哈对实践的错误理解。(第

4、1 条)费尔巴哈对实践的认识存在着肤浅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他把理论活动看成是实践活动;2.他把人的利己主义活动看成是实践活动;3.他把人的生理活动,如吃、喝、呼吸等看成是实践活动。(二)明确指出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第 2 条)(1)在真理问题上,费尔巴哈承认人类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承认客观真理。但是,在用什么来2检验、证明思维认识的真理性上,费尔巴哈却陷入了混乱。有时他把“感性直观”作为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在他看来,感性直观是不需要任何证明东西,是直接通过自身而肯定自己的,因此,是无可怀疑、绝对自明的东西。比如,“树的叶子是绿的”,只要亲眼看一下,就能断定这个

5、判断所表达的事实是真的。 (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的问题,是一个哲学史上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马克思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明确提出思维的真理性“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这就是说,人的思维即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发展规律,这不是在思维和理论范围内所能解决的,只有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才能解决。真理是指认识具有关于客体、客观实在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第二部分包括 3 至 9 条。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揭示了它的认识论根源,用实践的观点解决了一些旧唯物主义所不能解决的社会历史观的问题,从而

6、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三)批判旧唯物主义在人同环境、教育的关系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点,提出了实践是环境和人的改变的共同基础。(第 3 条)批判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其一,就唯物主义哲学片面地夸大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而没有看到人们可以通过实践来改变环境和教育。(这种观点主要体现在两位哲学家的思想上,例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坚持“地理环境决定论”,爱尔维修坚持“教育万能论”)。其二,错误的理解环境和教育的内容,必将得出天才人物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的结论。(费尔巴哈理解的环境,并非是社会的经济关系,而是指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的上层建筑;其次教育业并非指通常所讲的学校教育,

7、而是指社会环境影响的总和),明显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没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且甚至带有负面的影响,但是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尤其是学校教育。(认为人的理性来决定环境和教育,那么理性掌握在谁手里,回答,天才人物,这种观点显然是唯心史观。另外在论证方法上又犯了循环论的错误,即坚持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同时,环境是理性决定的,就是说,环境是人的理性的产物。)针对以上旧唯物主义的错误思想,马克思提出了人同环境和教育的辩证关系。其一“人实践环境”的辩证关系,马克思认为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环境,环境创造了人,同样,人类在环境面前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无能为力的,相反人类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改变环境。其二提出了“

8、人实践教育”的辩证关系,人类通过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主观世界,教育者在受到教育之后,在教育他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受到教育,这样才能更好的教育别人。其三,阐明了实践是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的共同基础。(四)马克思科学地评价了费尔巴哈在宗教批判上取得的成绩和局限性,阐明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第 4 条)(五)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马克思揭露了费尔巴哈唯心史观产生的根源在于误解和排斥了人类的社会实践,指出了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前提出发而陷入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第 5 条)(六)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错误观点,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9、这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思想的形成。(第 6 条)总之,在谈到人的本质的时候,不能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之外去寻找。人的本质就存在于现实的、可感知的、发展变化着的社会关系中,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离开了社会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去寻找某种固定不变的本质,就不能理解现实的人。(七)在前一条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费尔巴哈关于宗教感情和抽象个人的观点的错误实质(第 7 条)3(八)马克思提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揭示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第 8 条)(九)马克思指出由于费尔巴哈不理解实践的科学内涵和客观世界的实践本质,因此他对世界的认识只停留在“单个人的直观”的水平上。(第 9 条)第三部

10、分包括 10、11 条。在这部分,【1】马克思指出新旧唯物主义阶级基础的区别,阐明了哲学的阶级性;指出了【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在哲学功能上的区别,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特点,【3】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十)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不同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第 10 条)(十一)哲学家应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第 11 条)三、提纲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提纲的产生,至今已有一个半多世纪,但它所阐述的一系列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陈旧过时”,而且经过一百多年的反复实践更加显示出勃勃生机。它的基本思想至今仍然是指导世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

11、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今天,我们学习这个文献,对于我们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自觉地运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实践的观点是贯穿整个提纲的一条主线。马克思首先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自己的哲学理论中,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确立。“实践的唯物主义”即“新唯物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离开实践的观点也就不能正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基础只能是实践。因而,只有坚持实践的观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12、的方法,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和实质。2.实践的观点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哲学、实践的哲学、改造世界的哲学。它的革命性和科学性是建立在它的实践性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也就是说,只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才能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离开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就既谈不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也谈不上发展马克思主义。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和发展真理的动力。马克思在一个半世纪以前所提出的这一基本理论,今天仍然指引着我们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是指导着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

13、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它告诉我们,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革的理论、计划是否正确,必须在实践中去检验。因此,实践才是推动改革及其理论发展的根本动力。4.提纲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是变革现实的伟大实践过程。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变革现实的观点,就是坚持实践的观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结合起来。在改革的具体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开拓理论的新境界和建设事业的新阶段。4复习思考题:1.在提纲中,马克思是如何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

14、主义的主要缺点的?这一批判有何意义?2.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的和首要的观点?3.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4.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事业的成就,说明“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的重大意义。5.提纲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是什么?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文的学习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的批判,以及在此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初步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切历史

15、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作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等。 】要求学生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的把握,能够正确考察、分析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以用于指导目前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活动。二、教学重点: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发生、灭亡的律;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作用。三、教学难点: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6、,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一、历史背景:德意志意识形态,全名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是马克思、恩格斯于 1845-1846 年合写的哲学著作。这部巨著共有两卷:第一卷的主要内容是批判费尔巴哈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论述唯物史观;第二卷的主要内容是批判当时德国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费尔巴哈是这部著作第一卷的第一章。它概述了全书的基本观点,是整部著作的导论。学习它对于学习和理解全书具有指导性意义。这部巨著,在他们生前仅在威斯特伐里亚汽船杂志上被发表过第二卷第四章,之后,1924 年以俄文发表了第一卷第一章,1932 年以德文全部发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特别是对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以及当时在德国5流行的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第一次比较全面地阐发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为科学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