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要点

上传人:H*** 文档编号:837014 上传时间:2017-05-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要点(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要点:绪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轮、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二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答: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代表人物)答: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乔威弗黑格尔和路费尔巴哈3 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2、答: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4 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答:法国的昂立圣西门、沙尔傅里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第一章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性什么是物质?其本质属性是什么?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本质属性是:客观实在性什么是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有哪些表现?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客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它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

3、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2 怎样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3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哪几点?(其条件是什么?)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什么是矛盾?其基本属性是什么?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答: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基

4、本属性是对立和统一。同一性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斗争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什么是联系?它有哪些基本特点?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3 什么是发展?发展的实

5、质是什么?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什么是质、量、度?质变?量变?质变与量变的关系是什么?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什么是肯定?什么是否定?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肯定

6、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否定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辩证否定: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三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 唯物辩证法包括哪几对基本范畴有哪些?其辩证关系各是什么?答:原因与结果: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必然性与偶然性: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备有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现实性与可能性:没有现实就

7、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新的现实。现象与本质: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内容与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1 什么是规律?它有哪些特点?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2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们的联系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它们的区别是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

8、律则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二者如何划分?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一时的产物。划分的方法是:物质和意识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什么是主观唯心主义?什么是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从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其实或绝对精神的产物。什么是存在?存在,是不依赖于人的思维,并能为人的思维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另一方面来说,存在即是合理的。什么是哲学,其研究对

9、象是什么?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分为哪两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什么是可知论?什么是不可知论?二者如何划分?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划分的方法是:世界可不可以被认识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

10、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失误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什么是运动?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关系是什么?答: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第一,人类社会以来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给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

11、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第二节一、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特殊性: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两者关系是辨证统一大题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浩瀚神秘的世界归结起来无非由两大类现象构成,一类是物质现象,一类是意识现象。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

12、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因此,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意识统一于物质。在同一的物质世界之外不存在上帝或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2.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第二章 第一节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什么是实践?认识?主体?客体?实践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时间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二 认识的本质1 认识的本质是什么?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

13、反映。2 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是什么?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是什么?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3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有什么区别?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堪称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什么是真理?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其二重性是什么?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因为: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真理的二重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2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第

14、一, 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 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二 、真理的检验标准1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管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2 怎样理解“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时间,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

15、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时间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因此,我们必须把实践对真理的检验,看做是全部人类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什么是价值?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2 价值具有哪些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3 价值评价的特点是什么?第一, 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第二, 一般来说,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以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第三,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什么是感性认识?有哪几种形式?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

16、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方面的认识。有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什么是理性认识?有哪几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3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是什么?为什么认识过程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基本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因为: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大题二:实践和认识的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大题三:认识的过程(飞跃)。(1)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要实现这一次飞跃必须具备如下两个条件:第一,通过实践和调查研究获得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