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3675420 上传时间:2019-02-28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6.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微生物学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医学微生物学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医学微生物学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医学微生物学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医学微生物学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微生物学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微生物学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7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微生物教研室,2,一、正常菌群及其分布 (一)概念 正常菌群:在人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部、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中寄居着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对宿主无害而有益,这样的微生物为正常微生物群,其中以细菌为主,通称正常菌群,第一节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与机会致病菌,(二)分布,病原菌 pathogen,4,口腔:口腔链球菌等 食管与胃:乳杆菌、酵母菌、幽门螺杆菌 肠道:以厌氧菌为主(细菌占粪便重量30%-40%) 阴道:以厌氧菌为主 呼吸道:需氧、微需氧及厌氧菌,多达21 个菌属200多个菌种 皮肤:分为常住菌与暂住菌,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系,肠道的

2、正常菌群,健康青年 粪便涂片,健康壮年 粪便涂片,健康 中年 粪便 涂片,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7,生物拮抗 竞争黏附作用使外来致病菌不能定植 产生有害代谢产物,有些菌可产生H2O2而杀 伤其他细菌 营养竞争作用 营养作用 免疫作用 抗衰老作用 抗肿瘤作用,机会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8,某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当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这样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来源于人体皮肤和黏膜寄居的正常菌群。,9,机会致病菌的致病条件,1、寄居部位改变(Yorii site change),2、免疫功能低下(Low immune functio

3、n),3、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产生的病症,机会性致病菌的主要特点(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pportunistic pathogen ):,10,毒力弱或无明显毒力 常为耐药菌或多重耐药菌 新的机会性致病菌不断出现,致病菌的特点如何?,11,一、微生态平衡(microeubiosis):微生物群、宿主与外部环境处于动态平衡 宿主(免疫、营养及代谢)、正常微生物群(种类、数量、位置)或外界环境(理化和生物)因素时刻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微生态失调(m

4、icrodysbiosis):是指正常微生物群之间及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界环境影响下,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三、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microeubiosis and microdysbiosis),主要原因(The main reason):,12,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系一种菌群失调症(dysbacteriosis) 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为菌群失调 菌群失调症:由于菌群失调而产生的疾病为菌群失调症 正常菌群寄居部位改变 免疫功能低下:免疫抑制剂、激素、射线照射等,微生态失调的防治

5、(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microdysbiosis ),13,保护好宏观生态环境,防止外源性感染; 保护好微生态环境: 消除引起或保持微生态失调的病理状态 消除或缓解异常的解剖结构 提高机体免疫力 合理应用抗生素 微生态调节剂的应用,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作用 (the pathogenicity of bacteria),细菌,机体的防御机能,体内,体外,细菌,毒力(Virulence):致病性的强弱程度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 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ve dose,ID50),一、细菌的毒力(bacte

6、rial virulence): 侵袭力(invasiveness)、毒素(toxin) 物质基础,侵袭力,黏附素,荚膜,侵入性物质,细菌的生物被膜,毒素,外毒素,内毒素,致病岛(pathogenicity,PAI):在病原菌的基因 组内,存在着一组与毒力相关的DNA序列,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1.粘附素(adhensin) 菌毛粘附素;非菌毛粘附素,侵袭力(invasiveness),有菌毛的细菌,无菌毛的细菌,2.荚膜 3.侵袭性物质 侵袭素(invasin) 侵袭性酶类 血浆凝固酶 透明质酸酶 IgA蛋白酶,图为定植于静脉导管表面的表

7、皮葡萄球菌 生物膜扫描电镜照片,4.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 是细菌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的材料表面后,由细菌 及其所分泌的胞外多聚物(主要是胞外多糖)共同组成 的呈膜状的细菌群体(community),(二)毒素 (toxin),外毒素(exotoxin)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 特点:外毒素的毒性强、不耐热,对某些化学物质敏感、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分子结构模式一般为A(毒性单位)、B(结合单位) 内毒素(endotoxin)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菌体死亡崩解时游离出来 特点:抗热性极强,不易被高温、酸或碱破坏也不能用甲醛

8、处理成为类毒素、内毒素LPS的毒性弱,作用时无组织细胞选择性,ETEC不耐热肠毒素 霍乱肠毒素 破伤风痉挛毒素 肉毒毒素,A:活性亚单位 B:结合亚单位 可提纯制疫苗,外毒素(exotoxin),分子结构:A-B模式,外毒素种类(Exotoxin type),神经毒素 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 细胞毒素 白喉毒素、葡萄球菌表皮剥脱毒素、葡萄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A群链球菌致热外毒素 肠毒素 霍乱肠毒素、ETEC肠毒素、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内毒素毒性作用(Endotoxin toxicity),白细胞反应 发热反应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Shwartzman现象 DIC,鲎,

9、内毒素与外毒素的比较,病原菌毒力的物质基础,二、细菌侵入的数量(The number of invasive bacteria) 三、细菌侵入的途径(Bacterial invasive way),第三节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一、非特异性免疫 (一)屏障结构 皮肤与黏膜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二)吞噬细胞 (三)体液因素 补体(complement) 溶菌酶(Lysozyme) 防御素(defensin),人体第一道防线,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和消化过程示意图,(一)体液免疫:由B细胞介导,Th辅助 (1)抑制病原体黏附 (2)调理吞噬作用 (3)中和细菌外毒素 (4)抗体和补体的联合溶菌作用

10、(5)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二)细胞免疫 CTL CD4+ Th1 (三)黏膜免疫,二、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Th1、Th2依赖性免疫反应,胞外菌:寄居在宿主细胞 外的组织间隙和血液、淋 巴液、组织液等体液中,兼性胞内菌:在宿主体内 主要寄居在细胞内生长繁 殖,也可在体外无活细胞 的适宜环境中生存和繁殖,专性胞内菌:不论在宿主 体内或体外,都只能在活 细胞内生长繁殖,(以体液免疫为主),以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第四节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fection ),来自宿主体外的病原菌所引起的感染。

11、 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为主) 患病及带菌动物,条件致病菌,(一)感染的来源(The source of infection),1、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2、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二)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1呼吸道(Respiratory),2消化道(Digestive tract),3皮肤(Skin),如肺TB、百日咳,如伤寒、霍乱、食物中毒,4. 血液 (Blood) 5.人兽共患病 (zoonosis) 6.性传播(sexually transmitted),二、感染的类型(The ty

12、pe of infection),按感染后是否出现临床症状将感染分为:隐性感染、潜伏感染、显性感染、带菌状态 (一)隐性感染(inapparent infection) 指病原菌侵入机体后不出现临床症状的感染类型, 机体可获得免疫力,显性感染 (Apparent infection),全身感染(systemic infection)情况:,(1)毒血症(toxemia)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不进入血流,但其产生的外毒素或由于细菌死亡、崩裂所释放的内毒素能进入血流并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 (2)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也可由

13、病灶内大量革兰阴性菌死亡、释放的内毒素入血所致,(3)菌血症(bacteremia):侵入血流,但并末在血流中繁殖且无明显的中毒症状 (4)败血症(septicemia):侵入血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机体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5)脓毒血症(pyemia):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扩散至机体的其他组织和器官,引起新的化脓性病灶,毒素,毒素,毒素,毒素,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如 白喉 破伤风等,毒血症 (Toxemia),局部病灶 局部病灶,病原菌不能在血流中大量生长繁殖,菌血症 (Bacteremia),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布氏杆菌菌血症,防御功能,机体严重损害, 引

14、起全身中毒症状。 如不规则高热,有时有皮肤、粘膜出血点,肝、脾肿大等。,败血症 (Septicemia),局部病灶 局部病灶,毒素,毒素,毒素,新的化脓病灶,脓毒血症 (Pyosepticemia),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时,由于细菌随血流扩散在全身多个器官(如肝、肺、肾等)引起多发性化脓病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严重感染时引起的脓毒血症。,(三)带菌状态(carrier state),带菌状态(carrier state) :致病菌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并未立即消失,在体内继续留存一定时间,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该宿主称为带菌者(carrier),(四)细菌感染宿主后果,不形成感染,渐消退,康

15、复,感染,扩 散,死亡,病原菌,病原菌,第五节 医院感染(hospital infection),一、概念: 广义:指任何人员在医院活动期间遭受病原体侵袭 而引起的任何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 狭义:指凡是住院病人在入院时不存在、也非已处 于潜伏期,而在住院期间遭受病原体侵袭而 引起的任何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不论受 感染者在医院期间或是出院以后出现症状,一、医院感染的基本特点,1.感染发生的地点必须在医院内 2.感染来源以内源性感染为主 3.感染的对象是在医院内活动的人群 4.分离的病原菌多为耐药菌株,45,(二)医院感染的分类,二、医院感染的微生态特征,(一)微生物的特点: 1、主要为机会致病

16、性微生物 2、常具有耐药性 3、常发生种类的变迁 4、适应性强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主要是机会致病性微生物,感染来源以内源性感染为主,外源性少见。传播方式与途径以接触为主,如侵入性诊疗技术等,三、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一)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1、病人(patient ) 2、病原携带者(carrier) 3、环境传染贮源(reservior) 4、动物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 1、接触传播 2、空气传播 3、媒介物传播 4、昆虫传播 (三)易感者(Susceptible),四、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48,易感对象:老年人、婴幼儿、免疫功能缺陷 或紊乱的患者; 诊疗技术及侵入性检查与治疗 : 1、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