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社会工作介入——“80后”城市独生子女之父母角色替代行为干预案例分析

上传人:H*** 文档编号:836688 上传时间:2017-05-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案社会工作介入——“80后”城市独生子女之父母角色替代行为干预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个案社会工作介入——“80后”城市独生子女之父母角色替代行为干预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个案社会工作介入——“80后”城市独生子女之父母角色替代行为干预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个案社会工作介入——“80后”城市独生子女之父母角色替代行为干预案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个案社会工作介入——“80后”城市独生子女之父母角色替代行为干预案例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个案社会工作介入——“80后”城市独生子女之父母角色替代行为干预案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案社会工作介入——“80后”城市独生子女之父母角色替代行为干预案例分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个案社会工作介入“80 后”城市独生子女之父母角色替代行为干预案例分析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几年, “80 后”以父母的角色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他们作为父母的角色常常被其他群体替代,尤其是孩子的祖父母(包括外祖父母) ,父母的角色替代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不利。利用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工作介入家庭,帮助“80 后”父母重建亲子关系,认清作为父母的义务与责任。关键词:80 后;亲子关系;父母角色替代;个案工作当今时代科技迅猛发展,信息急剧膨胀,知识飞速更新,文化呈现多元,当今的“80 后”面临着这样一个时代这对他们实现“自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80 后”在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承受了

2、更多的责任和压力:他们要通过个人奋斗以偿还数十万元甚至更多的房贷、车贷;他们要不断掌握新技术、收集新信息、学习新知识、更新旧观念以跟上时代的脚步。这就要求他们不得不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家庭转移到工作和学习中,所以他们大都选择了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大多数的“80 后”并没有亲自抚养自己的孩子,而是由孩子的祖父母(包括外祖父母) 承担了教育孩子的责任,替换了孩子父母的角色。(一) 相关概念1. “80 后”的内涵“80 后”又称八零后,“ 80 后”一词来源于国际社会学家们讨论社会发展一代名词。是指国家依法执行计划生育后所出生的一代人(计划生育发展的新阶段1979 年至今)的代名词。以此讨论中国有

3、史以来第一次用法制限制人类生育后所面临的问题及 80 年以后所出生的独生子人群所面临的生活、成长、文化发展问题。在“80 后”这一代人身上具有鲜明的 改革开放带来的彰显个性的时代烙印,故常与“90 后”一同被探讨。后来此词被广泛的作为 1980 年 1 月 1 日-1989 年 12 月31 日出生的人群代名词。2. “80 后”父母角色替代的概念“80 后”不仅开创了自己的事业,承担起了社会责任,同时越来越多的“80 后”已经有了孩子,担当起为人父母的角色,因此他们又承担起了家庭教育的责任。但是,我们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大多数“80 后”并没有亲自抚养自己的子女,而是由孩子的祖父母 (包括孩

4、子的外祖父母,下同略),即“80 后”的父母们承担起了其子女教育的责任,扮演着孩子“父母”的角色。这种现象就是父母角色替代现象的一种。3. “80 后”父母角色替代行为的表现一些年轻的“80 后”家长或因自己的工作繁忙把孩子的教育、或其他原因而把生活等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 ,与孩子一起生活,代替孩子的父母教育孩子。(二) “80 后”父母角色替代行为的危害家庭是独特的社会系统,家庭成员的关系建立在生物、法律、情感、地理和历史的纽带基础之上” 1。家庭成员各自都承担着具体而明确的分工,因而构成了最基本、不可替代的关系。“家庭教育

5、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 (其中主要是父母) 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它对人的发展有主动的、积极的影响 2。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特别是婴幼儿期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孩子接受教育的能力随着生理发展而迅速发展,这时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个性的形成、心理发展方向和水平都产生着深刻影响。“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夫妻双方调整自己的角色,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在日常生活中,身为父母要满足孩子的安全需要、被关照需要、控制需要及智力刺激需要等” 3。因此,以父母为核心的家庭因素对孩子的成长所起的作用最大,而且这种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如果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缺席,将影响孩子的身

6、心健康发展。为此,父母的角色替代就为孩子的家庭教育带来了各种问题。1. 影响孩子正确的角色定位家庭是人在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最初生存的社会环境,家庭成员是人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群体,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人最先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在社会环境中,人的生存与发展都有赖于正确的角色定位,因为这是参与社会分工、承担社会责任和达到自我实现的前提,这包括明确角色差异 (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职责差异等)、适应角色要求、接受社会行为规范等。在家庭环境中,祖父母、父母、孩子之间,男性与女性之间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分工,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孩子通过日常生活和家庭教育分辨着不同的角色并定位着自己的角色,这都为孩子走

7、入校园、步入社会及成立家庭后正确的角色定位提供了基础。如果父母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长期缺席,孩子找不到父母的角色,而错误地用祖父母的角色代替,容易造成孩子的角色混乱或定位不当,甚至容易出现情感、言语和智力发育的迟滞现象。2. 不利于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孩子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亲子相互作用之中进行的,亲子关系的质量决定着社会化过程是否顺利、是否发生障碍或缺陷,也决定着孩子社会化的水平,而且人格的核心部分和基本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亲子相互作用的产物。有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才会对人产生情感依恋、安全感,人类基本的信赖感也是在婴儿期因得到父母充分的爱而形成,而这都要基

8、于父母与孩子的足够、有效的直接接触。尽管祖父母是孩子的至亲,但是也不能代替孩子的父母与孩子建立亲子关系。母爱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课,只有在家庭里由父母实施,其他任何教育场所、任何人都是不能替代的。国外有关专家指出,在孩子出生后,母子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信赖感、安定感是孩子人格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孩子生存和发育的基础,也是孩子身心功能发育的基础。对婴儿期的孩子来说,母子是一种共生关系,这个时期母亲给予孩子的爱和孩子对母亲的基本信赖是联系在一起的。母子之间存在这种信赖关系十分重要,特别是 6 个月至 2 岁的孩子,最需要和父母长时间接触,若得不到满足,容易引起孩子离开父母的不安,导致情绪障碍。3. 不

9、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性格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祖父母与孩子所处的年代相差太远,容易造成相互之间的沟通不畅,如果父母又很少与孩子沟通,孩子单独活动的时间就会较多。另一方面,现代家庭的独立性也不断增强,家庭间很少亲密往来、互通有无和共同协作,这对孩子的社会参与性和个人情绪的培养都会产生消极影响。孩子无法与人交流情感、思想,就容易形成孤僻、冷峻的性格,具体表现为自私、任性、孤独、霸道等自我中心的倾向。这种性格一旦形成,就会在孩子的成长中打下烙印,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情感特征,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需求、动机、目的、兴趣等。4. 不利于孩子正常的模仿学习孩子是从模仿开始他们的学习生活的,而模仿的对象包括成人和

10、同龄伙伴,二者各有其作用,是不能互相替代的。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对孩子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父母直接教育孩子善恶和行为的准则,孩子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去模仿父母的语言、思想、行为和态度等。父母的言传身教比任何成年人对孩子的影响都显著,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缺席,将使孩子失去最有价值的模仿学习的对象,影响孩子的成长进程。同时,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席,不利于向孩子传授现代知识、思想、观念、意识等,容易加深与孩子的代沟。同龄人作为相互模仿的对象,其作用也是成年人 70 替代不了的。老年人采取静态的封闭的教育方法,限制孩子在户外玩、同龄人游戏,这就使孩子失去了同龄人之间相互模仿的

11、环境。他们长期与老人生活在一起,模仿的对象是老人,导致他们形成一系列早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限制了孩子的社会交往和个性发展,缺乏合作精神。5. 容易造成教育不一致老年人有时注重实施家长权威,对孩子的教育过严或过宽,不接受子女的劝告,这会造成紧张的家庭氛围。同时,老年人的思想观念和掌握的知识有的已经比较落后,而“80 后”正站在世界发展的最前沿,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必然导致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不一致,这都有可能引起家庭矛盾,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另一方面,祖父母易对孩子过度关注,破坏了亲子间正常的依恋关系,这会导致“纵容型教养方式的极端形式” 4,也就是说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冷漠、娇纵的性格。(三)

12、 “80 后”父母角色替代行为的原因1. “80 后”本身的特点是内在动因。所谓“80 后”,是指国家依法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出生的一代人 (计划生育发展的新阶段是 1979 年至今),一般指城市独生子女,他们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一同成长,见证了祖国由相对困难落后直至今日成就辉煌的奋斗历程。同时,他们在思想上、经济上、心理上、生活上和价值观上也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点。(1) 思想上,“80 后”是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出生在物质相对贫乏但已经好转的改革开放初期,整个社会对他们都是宽容的、爱护的。作为独生子女,他们受到父母的关爱得天独厚,在思想上充分依靠父母。部分“80 后”成家立业后依然依赖父母,不愿

13、承担责任而成为所谓的“啃老族”,他们自己尚且不想自立,又怎么可能承担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2) 经济上,“80 后”童年时期的物质条件相对于非独生子女,可以说是衣食无忧。在学生时代,父母总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使他们养成了花钱无度的消费习惯。入职后,他们的薪水除了用于偿还房贷、车贷,其余几乎都用于日常消费,时常入不敷出,是基本上没有积蓄的“月光族”。在这种情况下,“80 后”的父母不仅替他们抚养孩子,而且还“顺带着”承担了抚养孩子的费用,使这种替代关系更加“名副其实”。(3) 心理上,“80 后”享受的父母的爱强烈而集中,同时,“80 后”作为一个群体从出现开始就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他

14、们无时无刻不处在被关注、呵护之中,其心理健康的发育有独特的精神环境。虽然他们已经为人父母,可是“儿童期”似乎还未结束,不能认清自己身为父母的角色,无法承受被人依赖的压力,只好把这份责任转交给已经依赖多年并习惯成自然的父母。(4) 生活上,“80 后”是由父母照顾着长大的,多数是“家务低能”。有调查显示,“80 后”家庭中,20%由父母定期为其整理房间,80%长期在双方父母家里“蹭饭”,30%的夫妻把自己的脏衣服拿到父母家里洗,如果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这种情况就更严重。孩子的降生让他们手忙脚乱,加之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及规律缺乏理性认识,因此他们很自然地想到请经验丰富的父母来帮助,转而替代了自己

15、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5) 价值观上,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中长大的一代人,一些旧的体制、价值观念正在“80 后”身上瓦解,新的价值观念正在他们身上重塑、建构、形成。他们对待家庭的观念与传统思想已经不同,甚至有的人家庭观念淡漠,在面对家庭与事业、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冲突时,他们更愿意选择事业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物质财富,从而忽视了家庭责任。这样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对社会造成了强烈冲击。2. “80 后”父母的特点是催化剂“80 后”的父母多出生于上世纪 50 年代,他们经历过挨饿、失学、下乡、下岗,这份理想与现实辛酸与奋斗交织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有了更豁达的心态、更丰富的经验,更充沛的精力,同时他们也树立起

16、了一个信念:自己吃再多的苦,也不能让孩子再和自己一样吃苦,因此,当看到孩子面临困难时就再次伸出了援手。“80 后”的父母依然未摆脱一切为孩子代劳的习惯,一旦孩子遇到困难就倾力相助。同时,他们思想中固有的奉献精神也会指导他们甘愿为孩子解除后顾之忧,使孩子集中精力工作和学习以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随着“80 后”走入社会,他们的父母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可是,这些已经奋斗了大半生的人们面对着退休后大量的空闲时间感到无所适从和精神空虚,因此,自愿替子女抚养第三代,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精神慰藉和情感需求。(四) 个案社会工作对“80 后”父母角色替代行为的介入1. 个案社会工作的概念及功能(1) 概念个案社会工作是采用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运用有关人际关系与个人发展的各种科学知识与专业技术,对案主进行工作。通过心理调整与环境改善,协助案主解决困扰的问题,改善其人际协调关系,完善其人格与自我,从而增强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以维护和发展个人和家庭的健全功能,增进其福利。(2) 功能助人。对于存在适应不良的个人和家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