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教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3626433 上传时间:2019-02-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教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2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教案2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教案课时碳的单质、碳的燃烧、一氧化碳的性质可燃性、毒性等一、主要内容碳的主要单质及性质、用途、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碳的可燃性和燃烧产物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及用途、毒性二、学习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知道石墨、金刚石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进一步认识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了解碳的单质的化学性质。知道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毒性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碳单质的的性质和用途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碳单质、一氧化碳可燃性等的学习,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

2、兴趣。通过碳单质、一氧化碳可燃性及用途、毒性等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通过一氧化碳用途和危害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一分为二”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增强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等。三、教学设计思路重点:常见碳单质的物理性质、用途;碳的燃烧产物难点: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之间的转化、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关键:物质用途与性质的关系本课时内容分为两部分:各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它们的用途;碳的化学性质和碳与碳的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各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它们的用途教学基本思路:“常见的碳单质用途性能应用结构”。碳的化学性质和碳与碳的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教学基本

3、思路:“碳的充分燃烧碳的不充分燃烧碳与碳的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一氧化碳的性质”。采取复习导入法,复习了氢气有关内容后,让学生列举出一些常见的燃料,能给出化学式的,教师给出化学式,不能给出化学式的,教师可给出组成元素,如汽油c5c8、柴油c12c19,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等,引导学生分析除H2外,其它燃料组成上有什么共同点都含有碳元素碳是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从而引出课题。教师陈述教材126页下本节自然段内容。然后进行后面,也是本课时重点内容的教学。关于碳的单质的用途、性质教学,可采取先由学生自学教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总结。先归纳出碳有哪些单质,然后讨论、交流这些单质的性质、用途。教

4、师作相应的板书或投影。在进行了130页讨论与交流后,可安排有关碳单质性质、用途等方面练习。教师可设疑并讲解:为什么它们都是碳元素的单质,物理性质却有着较大的差异?教师告诉学生这是由于它们各自中的碳原子排列形式不同,这里需要使学生明确c60、c70等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而是由分子构成。关于碳的燃烧:由前面的古字画经久不变色,再次强调碳在常温下性质稳定,转而提出碳在点燃或高温下化学性质变得活泼。然后让学生回忆谁知道碳在点燃的条件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让学生说出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之后,教师提出:碳燃烧是否一定生成二氧化碳?。投影教材130页图5-10燃烧的炉火,问题:为什么会发生

5、上述现象?学生自学教材131页上半部分内容后进行讨论,由学生解释130页你知道吗的有关问题和现象,并归纳出碳燃烧的两种情况,写出关化学方程式,然后总结一氧化碳的可燃性、毒性等知识。第二课时: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一、主要内容二氧化碳主要物理性质、干冰;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检验二、学习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能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解释某些现象。初步学会检验二氧化碳气体。过程与方法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用语言等表述信息,以及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加工的能力。通过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

6、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三、教学设计思路重点: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活动难点: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关键:探究过程中的信息收集与加工教学的基本思路:探究活动收集信息解释、结论。首先需要复习碳的燃烧及产物,可由此引出本课时题目,关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可出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学生通过观察,通过观察结合学生已有经验,由学生归纳出二氧化碳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三个主要化学性质,教材安排的是探究活动,至于此探究活动可有两种处理方法。种是:按教材的设计思路,实验、观察实现

7、象,分析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做出解释和结论。这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描述现象、分析现象,对现象进行解释和讨论,教师作引导和指导,实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学|科|网第二种处理是: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进行探究,提出问题、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对实验现象做出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这需要在教师更多的帮助下进行,例如:问题、猜想、方案设计,需要教师帮助参与完成。问题的提出,不宜笼统提出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而应时分别提出,二氧化碳能否燃烧,能否灭火?二氧化碳与水、与石灰水是否发生反应,分别进行猜想、设计方案,以上需要教师很好地调控教学,使其真正进行探究。第三课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用途、自然界中

8、的碳循环一、主要内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原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二氧化碳的用途;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二、学习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制取二氧化碳。了解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用途。知道什么是温室效应,知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可导致温室效应加剧;认识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过程与方法通过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用语言等表述信息,以及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加工的能力。通过归纳实验室制备气体一般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

9、和归纳实验室制备气体一般思路和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通过二氧化碳等用途及“温室效应”、自然界中碳循环等知识学习,使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通过对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多和少的利弊分析,增强学生对“一分为二”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三、教学设计思路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及探究,自然界中的碳循环难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关键: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气体的性质与制取气体装置的关系教学基本思路: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选择适合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根据反应探究发生装置、根据气体

10、性质探究收集方法制取实验。采取复习导入法。提问:实验室制取氧气装置、收集、方法等。二氧化碳的性质。在复习的基础上引出本课时题目。二氧化碳的实验制法,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首先让学生写出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学生写不出来的教师予以补充如caco3+Hcl、Na2co3Hcl、caco3=cao+co2等,caco3、Na2co3与盐酸反应可给学生演示,引导学生分析各个反应,选择适合用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要求学生说明选择的理由。由caco3和盐酸的状态、反应条件、二氧化碳的性质,提出用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应采用什么样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怎样验满等。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

11、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引导、总结所用装置、方法等。学生可能提出用单孔塞,教师硬予以肯定,并提出若要中间加酸怎么办?从而引出应用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的意见情况确定,你如何引导如何调控教学。接下来,由学生归纳总结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选择适当的反应;根据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等选择合适的发生装置,根据生成气体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根据生成气体的性质,确定验证气体、验满的方法。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可结合学生已有经验、知识、教材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的补充,完成教学。由二氧化碳的用途,说明二氧化碳与人类有密切关系,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空气中适量的二氧化碳

12、不可缺少,但多了就有不利的一面加剧了温室效应关于“温室效应加剧”知识,让学生阅读即可。关于“自然界的碳循环”教育,可由二氧化碳的用途及“温室效应”加剧的危害延伸;二氧化碳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作灭火剂,更重要的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6co2+6H2o=c6H12o26co2。空气中适量的二氧化碳,不仅可促进深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还可以调节地表温度和湿度,但事物却是一分二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多了,反而有害温室效应加剧,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气候反常,土地沙化,植物和动物都会受到损害等。这时教师提出:谁能知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怎么来的?学生可能会说出燃料燃烧产生的、动物呼出的等,教

13、师不必做深究和补充,接着提出:一般情况下,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为什么不发生变化?学生可能会说出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等,这时引出课题“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正是由于图中的变化使得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平衡,若人类活动破坏这种平衡,将给人类带来多大危害。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教学要求比较高,按课标要求应达到理解水平,教学的关键是分析好教材第136页图5-18,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按教材思路进行即可。建议在此基础总结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大气中氧气产生的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自然界中消耗氧的途径:动植物的呼吸,地表物质腐败氧化过程。人类活动消耗氧气:燃料的燃烧。海洋、江河湖溶解二氧化碳,也是一种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