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开发技术及实践(西电版)第1章射频识别技术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3592616 上传时间:2019-02-28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5.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rfid开发技术及实践(西电版)第1章射频识别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rfid开发技术及实践(西电版)第1章射频识别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rfid开发技术及实践(西电版)第1章射频识别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rfid开发技术及实践(西电版)第1章射频识别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rfid开发技术及实践(西电版)第1章射频识别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rfid开发技术及实践(西电版)第1章射频识别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rfid开发技术及实践(西电版)第1章射频识别技术(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章 射频识别技术,1.1 射频识别技术简介 1.2 RFID技术原理 1.3 RFID标准 1.4 RFID与物联网,1.1 射频识别技术简介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在RFID系统中,识别信息存放在电子数据载体中,电子数据载体称为应答器,应答器中存放的识别信息由阅读器读写。目前,射频识别技术最广泛的应用是各类RFID标签和卡的读写及管理。 本章将从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历史开始,详细讲解其技术原理、标准以及与物联网的关系等内容。,1.1.1 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历史 顾名思义,射频识别技

2、术就是以射频为载体的一项识别技术。无线电的出现和发展是该技术能够实现的前提。限于技术等原因,早期的射频识别技术更多地应用在大型的、特定的行业和场合。,1. IFF系统 射频识别技术最早的应用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为了避免误伤友机,开发出了飞机的敌我目标识别(Identification Friend or Foe,IFF)系统。IFF的原理是利用射频电波携带一段加密的编码,当友机收到后,立刻利用加密机制解码并发回“我是朋友”的信息,而敌机则无法回应。目前,这种飞机身份无线识别系统依然应用在民用航空领域,也仍被称为IFF。,2. AIS系统 船舶自动识别(Auto Identifica

3、tion System,AIS)系统是射频识别技术在海事领域的大规模应用。该系统经IFF发展而来,由岸基(基站)设施和船载设施共同组成。船载设备配合全球定位系统(GPS),可将船位、船速、改变航向率及航向等船舶动态资料结合船名、呼号、吃水及危险货物等船舶静态资料由甚高频(VHF)频道向附近水域及基站广播,使邻近船舶及基站能及时掌握附近海面所有船舶的动、静态资讯。如果发现周围海域船舶出现异常或有相撞危险,可以立刻互相通话协调,采取必要避让行动,这对船舶安全和管理有很大帮助。,3. 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网络通信、信息安全等技术的发展,射频识别技术逐渐小型化、集成化,不再局限于特定

4、行业的应用,而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如目前被广泛使用的公交卡、门禁卡和二代身份证等就是射频识别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卡和标签类的应用逐渐被民众所熟悉和接受,以至于成为RFID的代名词。 在物联网兴起的背景下,射频识别技术由于具有高速移动物体识别、多目标识别和非接触识别等特点,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应用空间,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信息技术之一。,1.1.2 射频识别技术的特征 射频识别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识别技术,区别于传统的条形码、插入式IC卡和生物(如指纹)识别技术,具有下述特征: 是通过电磁耦合方式实现的非接触自动识别技术。 需要利用无线电频率资源,并且须遵守无线电频率使用的众多规范

5、。 存放的识别信息是数字化的,可通过编码技术方便地实现多种应用。 可以方便地进行组合建网,以完成多规模的系统应用。 涉及计算机、无线数字通信、集成电路及电磁场等众多学科。,1.2 RFID技术原理 RFID技术涉及无线电的多个频段,性能特点不尽相同,所以具体的阅读器和应答器等形式也不相同。而实用的RFID系统更加复杂,涉及很多技术细节。其中,编码与调制、数据校验与防碰撞是几个关键技术。,1.2.1 RFID系统组成 RFID系统由阅读器、应答器和高层等部分组成,其结构如图1-1所示。 最简单的应用系统只有一个阅读器,它一次对一个应答器进行操作,如公交车上的刷卡系统;较复杂的应用需要一个阅读器可

6、同时对多个应答器进行操作,要具有防碰撞(也称防冲突)的能力;更复杂的应用系统要解决阅读器的高层处理问题,包括多阅读器的网络连接等。,图1-1 RFID系统组成,1. 高层 对于由多阅读器构成的网络架构信息系统来说,高层是必不可少的。例如,采用RFID门票的世博会票务系统,需要在高层将多个阅读器获取的数据有效地整合起来,提供查询、历史档案等相关管理和服务。更进一步,通过对数据的加工、分析和挖掘,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这就是常说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决策系统。,2. 阅读器 阅读器在具体应用中常称为读写器(这两种称呼本书将不加区别),是对应答器提供能量、进行读写操作的设备。虽然因频率范围、通信协议和数据传

7、输方法的不同,各种阅读器在一些方面会有很大的差异,但通常具有一些相同的功能: 以射频方式向应答器传输能量。 读写应答器的相关数据。 完成对读取数据的信息处理,并实现应用操作。 若有需要,应能与高层处理交互信息。,通常,阅读器按照频率分为低频RFID阅读器、高频RFID阅读器和超高频RFID阅读器。本书配套的低频RFID阅读器如图1-2所示。 本书配套的高频RFID阅读器如图1-3所示。 本书配套的超高频RFID阅读器如图1-4所示。,图1-2 低频RFID阅读器,图1-3 高频RFID阅读器,图1-4 超高频RFID阅读器,3. 应答器 从技术角度来说,RFID的核心在应答器,阅读器是根据应答

8、器的性能而设计的。但是由于封装工艺等问题,应答器的设计和生产通常由专业的设计厂商和封装厂商来完成,普通用户没有能力也无法接触到这一领域。 目前,应答器趋向微型化和高集成度,关键技术在于材料、封装和生产工艺,重点突出应用而非设计。应答器按照电源形式可以分为如下两种类型: 有源应答器:使用电池或其他电源供电,不需要阅读器提供能量,通常靠阅读器唤醒,然后切换至自身提供能量。 无源应答器:没有电池供电,完全靠阅读器提供能量。,应答器按照工作频率范围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低频应答器:低于135 kHz。 高频应答器:13.56 MHz 7 kHz。 超高频应答器:工作频率为433 MHz、866960

9、MHz、2.45 GHz和5.8 GHz(虽然属于SHF,但由于性能的相似性,通常将其归为超高频应答器范围)。 应答器在某些应用场合也叫做射频卡、标签等,但从本质而言可统称为应答器。,1) 射频卡(RF Card) 通常,射频卡的外形尺寸与银行卡相同,尺寸符合ID-1型卡的规范,工作频率为13.56 MHz或低于135 kHz,采用电感耦合方式实现能量和信息的传输。通常可应用于各种小额消费、身份认证和考勤登记等,卡片上也可以印刷各种不同的图案、文字或者商标、广告等。目前有些超高频标签也封装成射频卡的外形。各种射频卡的外观如图1-5所示。,图1-5 射频卡外观,2) 标签(Tag) 应答器除了卡

10、状外形还有其他很多形状,可用于动物识别、货物识别、集装箱识别等,在这些应用领域通常将应答器制作成标签,其中微型RFID标签如图1-6所示。 防水钱币型标签常用于恶劣环境下,可防水防尘,强度较高,其外观如图1-7所示。 有的标签很薄,并且贴有不干胶,适用于物流行业的货物跟踪,其外观如图1-8所示。,图1-6 微型RFID标签,图1-7 防水钱币型RFID标签,图1-8 不干胶RFID标签,1.2.2 射频识别基本原理 在RFID系统中,射频识别部分主要由阅读器和应答器两部分组成。阅读器与应答器之间的通信采用无线射频方式进行耦合。在实践中,由于对距离、速率及应用的要求不同,需要的射频性能也不尽相同

11、,所以射频识别涉及的无线电频率范围也很广。 1. 基本交互原理 射频识别过程在阅读器和应答器之间以无线射频的方式进行,其基本原理如图1-9所示。,图1-9 RFID基本原理,阅读器和应答器之间的交互主要靠能量、时序和数据三个方面来完成。 阅读器产生的射频载波为应答器提供工作所需要的能量。 阅读器与应答器之间的信息交互通常采用询问应答的方式进行,所以必须有严格的时序关系,该时序也由阅读器提供。 阅读器与应答器之间可以实现双向数据交换,阅读器给应答器的命令和数据通常采用载波间隙、脉冲位置调制、编码解调等方法实现传送;应答器存储的数据信息采用对载波的负载调制方式向阅读器传送。,2. 工作频率 在无线

12、电技术中,不同的频段有不同的特点和技术。实践中,不同频段的RFID实现技术差异很大。从此角度而言,RFID技术的空中接口几乎覆盖了无线电技术的全频段。射频识别系统具体涉及频段如下: 低频(LF,频率范围为30 kHz300 kHz):工作频段低于135 kHz,常用125 kHz。 高频(HF,频率范围为3 MHz30 MHz):工作频率为13.56 MHz 7 kHz。 特高频(UHF,频率范围为300 MHz3 GHz):工作频率为433 MHz、866 MHz960 MHz和2.45 GHz。,超高频(SHF,频率范围为3 GHz30 GHz):工作频率为5.8 GHz和24 GHz,但

13、目前24 GHz基本没有采用。 其中,后三个频段为工业科研医疗(Industrial Scientific Medical,ISM)频段,是为工业、科研和医疗应用而保留的频率范围,不同国家可能会有不同的规定。,3. 耦合方式 根据射频耦合方式的不同,RFID可以分为电感耦合(磁耦合)和反向散射耦合(电磁场耦合)两大类。 1) 电感耦合 电感耦合也叫做磁耦合,是阅读器和应答器之间通过磁场(类似变压器)的耦合方式进行射频耦合,能量(电源)由阅读器通过载波提供。由于阅读器产生的磁场强度会受到电磁兼容性能的有关限制,因此一般工作距离都比较近。高频RFID和低频RFID主要采用电感耦合的方式,即频率为1

14、3.56 MHz和小于135 kHz,工作距离一般在1 m以内,其电路结构如图1-10所示。,图1-10 电感耦合的电路结构,电感耦合的RFID系统中,阅读器与应答器之间耦合的工作原理如下: 阅读器通过谐振在阅读器天线上产生一个磁场,在一定距离内,部分磁力线会穿过应答器天线,产生一个磁场耦合。 由于在电感耦合的RFID系统中所用的电磁波长(低频135 kHz,波长为2400 m;高频13.56 MHz,波长为22.1 m)比两个天线之间的距离大很多,所以两线圈间的电磁场可以当作简单的交变磁场。 穿过应答器天线的磁场通过感应会在应答器天线上产生一个电压,经过VD的整流和对C2充电、稳压后,电量保

15、存在C2中,同时C2上产生应答器工作所需要的电压。,阅读器天线和应答器天线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变压器的初、次级线圈,只不过它们之间的耦合很弱。因为电感耦合系统的效率不高,所以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小电流电路。应答器的功耗大小对工作距离有很大影响。 在电感耦合方式下,应答器向阅读器的数据传输采用负载调制的方法,其原理如图1-11所示。,图1-11 负载调制,图1-11所示为电阻负载调制,本质是一种振幅调制(也称为调幅AM),以调节接入电阻R的大小来改变调制度的大小。实践中,常通过接通或断开接入电阻R来实现二进制的振幅调制。其工作步骤如下: (1) 如果在应答器中以二进制数据编码信号控制开关S,则应答器线

16、圈上的负载电阻R按二进制数据编码信号的高低电平变化来接通和断开。 (2) 负载的变化通过应答器天线到阅读器天线,进而产生相同规律变化的信号,即变压器次级线圈中的电流变化会影响到初级线圈中的电流变化。,(3) 在该变化反馈到阅读器天线(相当于变压器初级)后,通过解调、滤波放大电路恢复为应答器端控制开关的二进制数据编码信号。 (4) 经过解码后就可以获得存储在应答器中的数据信息,进而可以进行下一步处理。这样,二进制数据信息就从应答器传到了阅读器。,2) 反向散射耦合 反向散射耦合也称电磁场耦合,其理论和应用基础来自雷达技术。当电磁波遇到空间目标(物体)时,其能量的一部分被目标吸收,另一部分以不同的强度被散射到各个方向。在散射的能量中,一小部分反射回发射天线,并被该天线接收(发射天线也是接收天线),然后对接收信号进行放大和处理,即可获取目标的有关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