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媒病毒病》ppt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3555688 上传时间:2019-02-28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12.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虫媒病毒病》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虫媒病毒病》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虫媒病毒病》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虫媒病毒病》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虫媒病毒病》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虫媒病毒病》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虫媒病毒病》ppt课件(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虫媒病毒病,媒体报道,广东省疾控登革热、寨卡病毒病风险提示,广东省登革热防控,广东各市伊蚊密度监测情况,各监测点幼虫监测结果-高密度地区曝光,虫媒病毒(Arbovirus),虫媒病毒(Arbovirus)是指一些通过吸血节肢动物叮咬敏感脊椎动物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及人兽共患病的一群病毒。 截止2000年,在国际虫媒病毒中心登记的虫媒病毒已达537种,其中130余种可引起人、畜疾病, 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关节痛、出血热和脑炎等,全球重要的再肆虐虫媒病毒病,西尼罗热和西尼罗脑炎病原体为西尼罗病毒(WNV), 自然循环方式为“蚊-鸟-蚊”,媒介蚊种较多,但主要通过库蚊传播。目前,世界各大洲均有该

2、病流行。 基孔肯雅热该病的病原体为基孔肯雅病毒(CHIKV) 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和非洲伊蚊,以“人-蚊-人”的方式循环。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登革热病毒(DENV)14型是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病原体。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裂谷热病毒(RVFV),蚊虫为主要传播媒介。该病毒可引起具有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急性出血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中国流行的主要虫媒病毒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 登革热 蜱传脑炎(Tickborne encephalitis,TBE,我国称森林脑炎)-东北林区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CCHF,

3、我国称新疆出血热)-新疆地区,中国新发现的虫媒病毒及虫媒病毒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 20092010年我国部分省份发现一种以不明原因发热和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且病死率较高的疾病流行,为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新发传染病,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 该病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等省,主要流行于夏秋季。邻省浙江每年均有病例 发病人群以青壮年农民为主。,黄热病,病原学,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为单股正链RN

4、A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0-60 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基因组长度约为11kb。 黄热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根据病毒基因组序列特征可分为多个基因型。该病毒可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寨卡病毒、西尼罗病毒等产生血清学交叉反应。 黄热病毒有嗜内脏如肝、肾、心等(人和灵长类)和嗜神经(小鼠)的特性。 黄热病毒外界抵抗力弱,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0.5%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黄热病基本知识,黄热病毒引起,经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仅有一

5、个血清型 起源于非洲,后经奴隶贸易输入至美洲 1648年第一次有记载的暴发流行 (墨西哥) 十七至十九世纪,在北美和欧洲报告过黄热病的暴发疫情 纽约、费城、查尔斯顿、新奥尔良、爱尔兰、英格兰、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 目前主要流行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拉丁美洲的44个国家 非洲31个,拉丁美洲13个 自2006年黄热病倡议以来,过去十年间发病数持续减少 非洲(2013年):8.4-17万例病例,其中的死亡病例为2.9-6万例,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差异大,轻度自限性到死亡 典型的临床过程:4期 病毒血症期:急性起病,寒战、发热、肌肉疼痛(尤其是背痛)、头痛、寒战、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等,症状无特异

6、性 缓解期:发病3-5天后进入缓解期,症状减轻,逐渐恢复 中毒期(肝肾损伤期):15%的患者在48小时内病情再次加重,出现多器官功能损伤(肝脏、肾脏和血液系统)。约50%死亡。 恢复期:体温下降,症状逐步消失,埃及伊蚊,流行病学,传染源 病人及隐性感染者,非人灵长类动物 易感人群 人对黄热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潜伏期和传染期 潜伏期一般为3-6天 传染期:出现发热前较短时间内至发病后的3-5天,可产生较高水平的病毒血症,最长发病后10天可在血中检测到病毒 无特效治疗药物,可采用疫苗进行预防。,黄热病传播途径,两种类型传播方式:城市型和森林型 城市型黄热病:埃及伊蚊为主要的传播媒

7、介 森林型黄热病:媒介较复杂,可包括白纹伊蚊、非洲伊蚊、白点伊蚊、辛普森伊蚊等 白纹伊蚊可传播黄热病 在实验室条件下,白蚊伊蚊可以传播包括黄热病在内的22种病毒。 尽管白纹伊蚊对黄热病的传播效率相对较低,但随着其孳生地的扩大,其有可能成为城市型和森林型黄热病间潜在的媒介桥梁。 美国CDC在2016年最新修订专业人员用伊蚊监测控制手册中,指出埃及伊蚊、白蚊伊蚊是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和黄热病传播媒介,把两者都列为防制目标,我国疫情,2016年3月12日,北京市确诊我国首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 3月12日4月12日,我国共报告11例输入性病例,其中死亡1人;报告省份分别为福建5例、北京5例(死亡1人

8、)、上海1例,病例的户籍省份为福建7例、江苏2例、浙江1例(已死亡)、四川1例;均为我国赴安哥拉从事商务或务工人员,在安哥拉发病后回国诊治。,防控文件,2016年3月3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黄热病诊疗方案(2016年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6323号) 2016年4月15日,关于印发黄热病防控方案(2016年版)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函2016382号) 2016年5月20日,质检总局 外交部 公安部 交通运输部 商务部 国家卫生计生委 海关总署 国家旅游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关于防止安哥拉、刚果(金)等国家黄热病传入我国的公告(2016年第48号),诊断和报告,(一)诊断。 各级各类医

9、疗机构应按照黄热病诊疗方案做好相关病例的诊断工作。 各省份发现的首例黄热病病例,由省级卫生计生部门组织专家组,结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核结果,进行诊断。重症病例、死亡病例以及聚集性疫情的指示病例和首发病例的标本均应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复核检测。,诊断和报告,(二)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黄热病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或确诊病例时,应参照甲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它传染病”中的“黄热病”,如为输入性病例须在备注栏注明来源地区,统一格式为“境外输入/X国家或地区”或“境内输入/X省X市X县”。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10、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的,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报告。,采取防控措施,开展病例主动监测、实验室检测及数据管理等工作 在完成疫苗接种的地区仍持续开展病例报告工作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公众健康宣传教育,强调疫苗接种的重要性 动员其他政府部门参与防控工作 在WHO支持下,开发蚊媒控制的标准作业程序,并在首都卢安达省对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寨卡病毒病,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是由寨卡病毒(Zika Virus)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 。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极少引起死亡。,病原学 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

11、avivirus),呈球形,直径约为40-70nm,有包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10.8Kb,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两个基因型,目前在南美地区流行的病毒为亚洲型。寨卡病毒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及西尼罗病毒等存在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病毒可在蚊源细胞(C6/36)、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细胞中培养繁殖并产生病变。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灭活。,全球新增疫情概况 (截至2017年8月24日),哥伦比亚、马尔代夫、斐济由第一类调整为第二类,全球疫情 (截至201

12、7年8月24日),蚊媒传播 截至目前,全球共85个国家或地区报告经蚊媒传播的寨卡病毒病疫情 其中51个国家(第一类):2015年之后新输入或再次输入并存在持续蚊媒传播 其中24个国家(第二类):2015年之前有病毒传播证据或新输入/再次输入后不再有病毒持续传播,但也没有传播被阻断的证据 其中10个国家(第三类):曾经流行,并存在潜在传播风险 63个国家(第四类):存在足够传播蚊媒,但过去或现在均没有蚊媒传播证据,新加坡本地传播寨卡疫情,2016年8月27日,新加坡卫生部通报该国首例本地蚊媒传播寨卡病毒病病例。 截至2017年9月27日,累计报告寨卡本地感染病例521例(其中2017年65例)。

13、 9月25日报告2例,之前已连续5余周无本地蚊媒感染病例报告。,临床表现,症状轻微,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皮疹(多为斑丘疹)、发热(多为中低度发热)、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关节痛(以手足小关节为主)、全身乏力及头痛 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 少数患者可出现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神经和自身免疫性并发症,图为巴西的一位母亲,怀抱着出生即患小头畸形症的女儿,可能因感染寨卡病毒所致,来源:http:/ (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 (2)传播媒介:埃及伊蚊为寨卡病毒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

14、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 根据监测,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的广大区域。 我省未发现埃及伊蚊,流行病学,2传播途径 (1)蚊媒传播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蚊媒叮咬寨卡病毒感染者而被感染,其后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2)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母婴传播:曾自孕妇胎盘中检测出寨卡病毒,提示寨卡病毒可通过胎盘由母亲传染给胎儿。此外,有寨卡病毒血症的孕妇,可能会在分娩过程中将寨卡病毒传播给新生儿。在乳汁中曾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

15、尚无寨卡病毒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 血液传播和性传播:寨卡病毒有可能通过输血或性接触进行传播。截至目前,已各报告1例可能通过输血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的病例。,流行病学,3人群易感性 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4潜伏期和传染期 (1)潜伏期:目前该病的潜伏期尚不清楚,有限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 (2)传染期:患者的传染期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患者早期产生病毒血症,并具备传染性。,流行病学,5地区分布 寨卡病毒病目前主要流行于美洲、非洲、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国等国家和地区。 (1)2014年之前地区分布 从1947年病毒被发现至2007年以前,寨卡病毒病主要表现为散发,被证实的人类感染病例仅14例。 2007年4-7月,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出现185例发热、头痛、皮疹、结膜炎和关节痛等症状的患者,其中49例确诊为寨卡病毒感染,无重症或死亡病例。之后的数年中,东南亚地区的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新喀里多尼亚相继有散发病例的报告。 2013年-2014年,位于南太平洋的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寨卡病毒暴发疫情,报告病例约10,000例,其中70例为重症病例,包括神经系统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脑膜脑炎)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球减少症)的并发症。 (2)20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