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第一堂课》教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3516951 上传时间:2019-02-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舍《第一堂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老舍《第一堂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老舍《第一堂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老舍《第一堂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老舍《第一堂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舍《第一堂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舍《第一堂课》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堂课(1课时)课前预习:查阅作者相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熟读课文,解决字词。初步认识作品中的人物,能对人物做出初步的评价。相关课程标准:“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及重点词语、相关的文学知识。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2.品读语言,领会作者所要

2、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3.与最后一课比较探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评价任务: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2、再读课文,品读语言,感悟人物的情感。3.比较探究,进一步领会作者的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关于南京大屠杀(血洗金陵)的相关视频片段。 教师补充说明:当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三十四万生命,无论是风烛残年的老人,还是在母亲怀中待哺的婴儿,无一幸免。当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后,他们充分认识到了“征服中国人的心”是比屠杀更重要的。从精神上强制扼杀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从行动上培养灌输中国人民屈从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奴隶性,使之服服贴贴作日本军国主义者的顺民。有些爱国人

3、士默默忍受内心的痛苦,不敢反抗。而今的日本参拜靖国神社,赤裸裸美化了日本的侵略战争,更激起了亿万民众的愤慨。今天我们来认识老舍笔下的一个小人物-祁瑞宣老师。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有着怎样的表现? 二、预习展示,交流成果。以组为单位选代表,在班内交流预习成果(包括作者、字词、疑问和学生可能体会出来的其他点),学生展示,教师及时明确重点,指出难点,引导疑点,将学生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留作师生共同解决。(一)学生展示积累字词 管 辖(xi ) 门 坎(kn) 堵塞(s) 咳 嗽(su) 眼 眶(kung) 绊倒(bn) (学生展示,生补充,师强调字音、字形。)(二)学生展示走近作者 老舍(1899-1

4、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现代小说家、剧作家。著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长篇小说。抗战爆发后,以主要精力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并坚持创作,写有20多部以抗日为题材的作品。解放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并创作了龙须沟、茶馆等20多部剧本和几百万字的曲艺、散文、诗歌作品。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文革”开始时因受迫害而死。(加粗部分教师重点强调,师补充四世同堂的相关知识,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三)学生展示写作背景(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来理解。)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之后,侵华日军的铁蹄践踏着古老的

5、北京城,北平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了。战争改变着北京人的生活和性格,毁灭着北平的传统的文化、艺术和道德。使我们看到了北京人在这场民族斗争中的不同表现。当时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背景的介绍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中的人物的思想情感)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了解课文内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明确: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北平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后,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师点拨文章的标题其实已经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2.你能感受的到祁瑞宣老师的内心情感吗?能否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首先是强烈的痛苦,其次这种痛苦是说不出来的。文中的

6、语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四、品读课文,感受人物的苦痛。 文章用了相当篇幅突出祁瑞宣老师的这种苦痛,同学们有目的的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是怎样细致入微地刻画瑞宣老师这种说不出来的痛苦的?勾划出相关语句并做旁批。(学生分成8个小组,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互相交流,找出你认为认为最能表现瑞宣老师痛苦的语句,教师适当提示学生可从描写方法、修辞、用词的精妙、表达的内容等方面考虑,做旁批。然后每组选1名代表班内交流,师生共同点评。)生1:“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缚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上课的铃声,本来是不怕的,可是今天却很害怕,怕的很厉害:“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缚刑场的号声或

7、鼓声似的。”运用比喻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有说不出来苦痛。生2:“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这是一个细节描写,做亡国奴的苦痛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他痛苦地已经控制不住感情了。 生3:“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这句中“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表明瑞宣此时的茫然与无奈,头脑一片空白,在这重大的变故面前不知所措。 生4: “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我说的也是这句话。他的脚动作反常了,不是他的意志指挥着脚,而是“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作者以这种身不由己的感觉来表现主人公的痛苦。生5:“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他们呢?他应当鼓舞起忍受亡国的耻辱吗?”这一段运用了细腻的心理描写又

8、把祁瑞宣老师的痛苦深化了。作为一个老师却无法解救学生的痛苦,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生6:“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民族的春花”比喻当时的学生,“变成了木头”说明他们突遭变故的迷茫、无助。 本句运用比喻,生动的表现了他们内心极大的悲痛 。学生如此悲痛,老师的苦痛更不要说了。生7:稀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这处是对祁瑞宣老师的语言描写作为老师,他不能罢课,又不能上课,他能做的就是宣布“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这种痛苦,无法用文字直接表达出来,那就是耻辱,为民族感到耻辱,他为自己的无所作为感到耻辱的痛苦。生8:“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个什

9、么鬼追着似的。”这是一处动作描写,这里的关键词就是一个“鬼”字。这个字,把两种感觉交织在一起:第一,是可怕;第二,是逃离。就着一个字,把主人公内心的惭愧和耻辱写透了。(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分别从文中找出了相应的句子来体会主人公内心的痛苦。有些语句学生点评的不到位,老师做适当的点拨;有些语句学生找不到,老师再做适当的引导。品析之后,再找部分同学品读,根据以上的分析,读出人物内心的苦痛,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情感。)在品读赏析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总结瑞宣老师的痛苦都有哪些。小组继续讨论,选取代表发言。经过讨论学生可以总结出瑞宣老师的痛苦有哪些。 1.他为自己沦为“亡国奴”而感到痛苦。2.作为老师却无法解救

10、学生的痛苦。3.为民族感到耻辱,为自己的无所作为感到耻辱的痛苦。小结: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祁瑞宣老师很紧张,祁瑞宣老师之所以如此紧张,即就是祁老师内心痛苦的最深层的那个原因:身陷沦陷区,面对民族的巨大耻辱,他为自己无所作为而感到羞耻。换言之,他的苦痛源于那深沉的爱国情怀。文学以情感动人,但并不是任何情感都是动人的。特殊的情感,才能动人。本文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把全部表现手段动员起来加以渲染,用朴素的语言,用一系列的感觉把人物内心的痛苦真实的展现了出来。五、比较探究,拓展提升。比较第一堂课和最后一课,说说你对下列问题的想法。1.祁瑞宣老师教的“第一堂课”与都德的最后一课的课堂气氛一样的寂静。两

11、个国度、不同时代的人,为什么所经历的这两次课堂上的气氛如此相似呢?明确:因为这两堂课都是在国土沦陷之后怀着屈辱的、悲愤的心情上的,老师和学生都沉浸在这种极度的悲愤之中,国度不同,时代不同,但他们的爱国之心是相同的。2.哈墨尔先生在课上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全部教给学生,而祁瑞宣老师在课堂上只挤出两句话,对于他们两个截然相反的表现,你是如何理解的?明确:哈墨尔先生在悲愤中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在离开前全部教给学生;而祁瑞宣老师在亡国的痛苦和由此产生的悲愤之下以不上课的方式来表示抗议。这两种情况都是他们爱国精神的表现。3.最后一课中,下课后,哈墨尔先生“仍站在那里,头靠着墙壁,不说话”,而本文中的

12、祁瑞宣老师却“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他迈门槛,没迈利索,几乎绊了一跤”, 哈墨尔先生和祁瑞宣老师的这种行动说明了什么?明确:两人的行动都是极度痛苦之下的一种表现,亡国之痛及由此产生的悲愤使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以致有些失常,这也是他们爱国主义情感的一种体验。 以上我们比较探究了两个不同国度的老师和学生在国土沦陷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感,这种情感朴实而又真挚,让我们感同身受。那么作为新时期的我们,你认为在和平环境下如何爱国?请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学生回答归纳整理:我所认为的爱国:热爱孝敬父母;热爱尊敬师长;热爱团结集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拥有坚强的意志 勇于承担的品质。清洁工人用自己的汗水

13、清洗着环境卫生,白衣天使用自己的爱心呵护着每一位病人 ,教师用自己的心血哺育着祖国的未来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爱国”。教师小结:少一点自豪,多一点忧患;少一点语言,多一行动!这才是真正的爱国!爱要爱在实处,爱要爱在行动上! 板书设计:第一堂课老舍祁 自己沦为“亡国奴”而感到痛苦瑞宣 (说不出来的苦痛是) 作为老师却无法解救学生的痛苦老 苦 痛 师 源 于 为民族感到耻辱,为自己的无所作为爱国 感到耻辱的痛苦 教学反思:老舍认为“心理分析与描写工细是当代文艺的特色”,他在自己的创作中自觉的最求这一点。这篇文章,没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没有大起大落的变动,没有故事情节。作者凭什么吸引读者呢?主要靠教师的内在感觉。这位教师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到了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把它说出来了:痛苦。而要讲好这篇文章,靠什么吸引学生,就是要把这种感觉“痛苦”讲出来。在课堂上,我着重引导学生品读语言,力争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感悟教师的这种内在感觉,感受教师内在的苦痛。这堂课学生思维非常活跃,积极性很高,出色的完成了预设的目标,并且说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和认识,给了我很多的惊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