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岩心钻探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团队主要成绩和贡献-安徽地矿局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3500517 上传时间:2019-02-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部岩心钻探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团队主要成绩和贡献-安徽地矿局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深部岩心钻探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团队主要成绩和贡献-安徽地矿局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深部岩心钻探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团队主要成绩和贡献-安徽地矿局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深部岩心钻探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团队主要成绩和贡献-安徽地矿局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深部岩心钻探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团队主要成绩和贡献-安徽地矿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部岩心钻探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团队主要成绩和贡献-安徽地矿局(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深部岩心钻探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团队主要成绩和贡献钻探是获取地下岩矿体实物的唯一手段。国家科技战略“深空、深海、深地、深蓝”中,“深海、深地”都与钻探工程息息相关。安徽省是资源储量较大的省份之一,但1000m以浅的矿产资源储量已基本查清,并逐步处于开采阶段。寻找1000m以深的矿产资源由于钻探技术的瓶颈,制约了深部地质找矿工作的发展。为了解决深部找矿技术难题,以二级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朱恒银领衔的“深部岩心钻探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团队,提出了深部矿体勘探钻探技术方法及设备研究、页岩气勘探钻探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并被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列入安徽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创建了省国土资源厅安徽深部钻探技术及应用重点实

2、验室。创新团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研究与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解决了我国地下3000m深度钻探技术难题,把我国地质岩心钻探从1000m深度推进至3000m深度的水平。其主要创新成果和贡献如下:一、主要创新成果研发了3000m新型岩心钻探装备,首次填补了国内3000m孔深钻探关键设备空白,解决了制约3000m深部地质岩心钻探 “无合适设备可用”的问题。创新性地整合立轴式钻机高塔起下钻效率高、拆卸搬迁方便和液压动力头钻机自动化程度高的优点,采用模块式设计理念,实现了自动化、数字化、视频化、远程监控。形成了新型换代的系列钻机及配套钻探装备,作业效率大幅提高,工作环境极大改善。研发了3000m新型地质

3、岩心钻探机具,解决了我国3000m深部地质岩心钻探“无可靠机具可选”的问题。研发出系列高强度绳索取心钻杆,解决了3000m 深孔绳索取心薄壁钻杆强度技术难题;研发了系列复杂地层取心钻具,适应不同地层的取心需求,使复杂地层取心率由 50%以下提高到90%以上,并保持原状样,解决了深孔复杂地层取心难题;研发了大直径页岩气勘探密闭绳索取心机具,解决了页岩气取心过程中气体逸散、大直径取心效率等难题。建立了3000m深部岩心钻探工艺技术体系,填补了我国 3000m 深部地质岩心钻探“无一套完整科学高效的工艺技术体系的空白”。研发了深部钻探环保型泥浆及人工塑造孔壁技术,建立了不同地层的护壁技术体系,降低钻

4、孔事故率90%以上;创新性提出了深孔地质钻探低转速金刚石钻头高效碎岩理论及方法,研发了高效长寿命金刚石钻头,钻进效率提高80%;研发了一套地质岩心钻探三维多功能钻孔轨迹设计及钻孔资料处理系统,实现了钻孔轨迹高精度控制。二、知识产权及科技奖励获国家专利13项、软件著作权 1项,出版专著 2部,发表论文40余篇。深部地质找矿岩心钻探关键技术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分体塔式全液压动力头钻机及高强度绳索取心钻杆研制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安徽省金寨沙坪沟钼矿详查获国土资源部一等奖。三、推广应用及经济社会效益研究成果在我省霍邱、庐江泥河、小包庄、沙溪等铁矿区,铜陵鸡冠山、滁州琅琊山、安庆等铜矿区,金寨沙

5、坪沟钼矿区和皖南东源钨矿区等深部找矿中应用,取得了重大的找矿突破,向国家提交新增铁矿储量约15.1亿吨,折合价值约4027.17亿元;铜矿储量约114.3万吨,折合价值约342.9亿元;钼矿储量245万吨,折合价值约3000亿元,为我省提供了重要的地下资源保障。研究成果还广泛应用于国家深部找矿、科学钻探、海洋钻探等领域。在全国50 余大型矿区推广,累计完成钻探工作量200余万米,创我国 4006.17m 最深找矿钻孔纪录。成果多次入选全国探矿工程十大新闻,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四、人才培养培养破格晋升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3人,高级工程师2人,研究生4名。1人获国土资源部“十二五”优秀科技工

6、作者、全国十佳最美地质队员,1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名省部级能工巧匠,1名全国钻探技能大奖赛银奖。1人获江淮工匠,2人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届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安徽青年科技奖、安徽青年五四奖章。通过人才培养及名师带徒,使我省钻探技术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团队核心成员基本情况序号姓 名出生年月学历/学位职务/职称学科领域1朱恒银1955.11大专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王强1986.10研究生/硕士工程师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3蔡正水1974.10大专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4张文生1966.09本科/学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5王波华1963.05中专高级工程师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6朱晓彦1983.08本科/学士工程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7张正1985.05研究生/硕士高级工程师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8程红文1988.04研究生/硕士工程师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9张怀东1972.6本科/学士高级工程师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10王幼凤1961.09大专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11吴翔1964.10研究生/博士教授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12王川婴1962.07研究生/博士研究员岩土工程13卜长根1963.07研究生/博士教授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14刘跃进1957.10本科/学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