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3458634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9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昼夜交替 时差 地转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更替和五带 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伟大的“二十四节气” 节气:时节与气候。 二十四节气能够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赤道平面,黄道平面,黄赤交角,地轴北端在宇宙中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太阳直 射点在南北 回归线之间 随季节而移 动,一、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简称太阳高度,1.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太阳直射

2、点的南北移动,二、太阳直射,想一想: (1)哪一幅图为太阳直射? (2)哪一幅图太阳光照射的面积大?,A,B,太阳直射时 单位面积上接收的太阳辐射量多,三、太阳直射点,地球表面太阳高度角为90的点。(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直射点) 地心与日心连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在公转图中图中 验证) 地方时是正午12时,N,S,赤道,春分,冬至,秋分,夏至,地球公转图,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赤道平面,黄道平面,黄赤交角,地轴北端在宇宙中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太阳直 射点在南北 回归线之间 随季节而移 动,四、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先动态,后静态,画回归运动图),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

3、运动。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做回归年。,夏至日(6.22),冬至日(12.22),春分日(3.21),秋分日(9.23),春分日(3.2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昼夜交替 时差 地转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更替和五带 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怎样去衡量太阳辐射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呢?,太阳辐射能,太阳辐射时间长短,太阳辐射 的强弱,由昼夜长短反映,由正午太阳高度反映,1.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 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面的夹角

4、。,正午太阳高度: 当地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是该地一天中太阳高度的最大值,用H表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按季节,春秋二分: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降低,夏至日: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冬至日: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距离太阳直射点愈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一、太阳直射点与所求地在同一半球,H=90 纬度差 (大减小),二、太阳直射点与所求地不在同一半球,H=90 纬度差 (纬度相加),已知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如何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北回归线及其以北: 夏至日达最大值,冬至日最小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

5、: 冬至日达最大值,夏至日最小值,回归线之间: 两次直射,离直射点越近,高度越大,按纬度,1.(1)比较图中各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2)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的是哪几个点? 最小的呢?,G=EA=BFCD,最大:C、E、G; 最小:A、B、F、D,2.判断题:纬度相同,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 纬度不同,正午太阳高度角一定不同? 3.当北京(40。N)正午时,旗杆的长度和影子的长度一样,此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例题:,某地的纬度为36.5。N,南楼高30米,要使得北楼的底层(一楼)常年能够接受到正午阳光照射,南楼和北楼的楼间距至少为多少米?(用公式表示即可),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一位居住在北半球的中学生,在某一天观测太阳高度的变化,当他在P点测到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时,刚好是北京时间12时40分,此时的太阳高度h=450,据此回答: (1)在图中标出南北方向。 (2)若当天为冬至日,这位中学生的经纬度位置是?,N,S,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