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15主要病毒》ppt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3409132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PPT 页数:189 大小:2.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原15主要病毒》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89页
《病原15主要病毒》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89页
《病原15主要病毒》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89页
《病原15主要病毒》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89页
《病原15主要病毒》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原15主要病毒》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原15主要病毒》ppt课件(1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要致病性病毒,第23章 呼吸道感染病毒,概念:指以呼吸道为传播途径,侵犯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致呼吸道局部病变或呼吸道外组织器官病变的一类病毒。 主要种类:包括正粘病毒科中的流感病毒;副粘病毒科中的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披膜病毒科的风疹病毒;冠状病毒科的SARS冠状病毒;小RNA病毒科的鼻病毒;腺病毒科的腺病毒等。P241 表23-1。 据统计,90%以上急性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起。,特点,传染源为病人及病毒携带者 飞沫传播,传染性强 潜伏期短,发病急 病后免疫力不牢固 易并发细菌性感染,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 有甲、乙、丙三型,引起人和动物(猪、马、海洋哺乳动物

2、和禽类等)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甲型流感病毒是反复流行最为频繁和引起流感全球流行的重要病原体。,1997年“禽流感”H5N1 1977年“俄罗斯流感”H1N1 1968年“香港流感”H3N2 1957年“亚洲流感”H2N2 1933年第一次分离出人流感病毒 1918年“西班牙流感”H1N1 1781&1830年H2N2型流感疫情从亚洲一直传遍俄罗斯,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易发生变异,曾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 乙型流感病毒对人类致病性较低,常局部爆发。 丙型流感病毒主要侵犯婴幼儿或只引起人类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很少流行。,三型流感病毒的流行特征,一. 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 呈球形或丝状,球形

3、直径80-120nm,新分离株丝状多于球形。核衣壳为螺旋对称。 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 有包膜,1.流感病毒的结构,80-120 nm -ssRNA,分节段 甲、乙型8个节段 丙型7个节段,1.流感病毒的结构,1,2,4,3,5,6,7,8,PB2,PB1,RNP,RNA,M2,M1,NA,HA,分节段的(-) SSRNA,PA,RNA多聚酶,核糖核蛋白(RNP),1. 流感病毒的结构,(1)核衣壳 病毒分片段的RNA,结合有核 蛋白(NP)以及与复制和转录 有关的三种依赖RNA的RNA多 聚酶蛋白。呈螺旋对称。 (2)包膜: 基质蛋白(M蛋白) 覆盖在核衣壳外面,M蛋白抗 原性稳定,也具

4、有型特异性。 外膜 来自宿主细胞的脂质双层膜。,流感病毒的表面结构,刺突 血凝素(HA) 柱状,为三聚体,它基本上以 相同的间距覆盖了病毒的全部 表面 神经氨酸酶(NA) 四个亚单位组成的四聚体,并 不平均分布在病毒表面,而是 聚合成群。,被胰蛋白酶消化成二个多肽:HA1、HA2 HA的主要功能 凝聚红细胞血凝现象,鉴定病毒(定性) 吸附宿主细胞与受体结合 具有抗原性相应抗体 中和病毒 抑制血凝(定型) HA抗原结构易发生变异,血凝素(HA),能水解红细胞表面的神经氨分子。是弱中和抗原 功能 参与病毒释放 促进病毒扩散 具有抗原性非中和抗体,神经氨酸酶(NA),2.抗原结构与分型,(1)核心抗

5、原:据RNP和M蛋白抗原性分:甲、乙、丙三型 (2)表面抗原:甲型根据HA和NA抗原性不同:再区分为若干亚型。从禽类鉴定出15个HA亚型(Hl-Hl5),9个NA亚型(Nl-N9)。在人群中流行的有Hl、H2、H3和 Nl、N2。 乙型、丙型至今未发现亚型,有一种学说认为: 新亚型是 人流感病毒与动物流感病毒 发生基因重组而形成。,禽流感H5N1,型别/宿主/分离地点/病毒株/序号/分离年代(HA与NA亚型号) 如A/HongKong /1/68(H3N2),流感病毒命名法,(3) 病毒的变异与流行的关系,最易发生变异的是甲型流感病毒。 变异的物质基础是HA和NA,两者变异可同时出现,也可单独

6、出现。小变异引起小流行,大变异引起大流行。 流感病毒抗原变异有两种形式: 抗原漂移 抗原转换,流感病毒抗原变异有两种形式,抗原漂移:因HA或NA的点突变造成,变异幅度小,属量变,引起局部中、小型流行。 抗原转换:因HA或NA的大幅度变异造成,属质变,导致新亚型的出现,引起世界性的暴发流行。,甲型流感病毒抗原转换引起的世界性流行,流感病毒的其他生物学特性,3.培养特性:可在鸡胚和培养细胞中增殖,但不引起明显的病变;培养液中加入胰液,促使HA裂解,可扩大培养细胞范围。 4.抵抗力:弱,不耐热,对干燥、乙醚、甲醛和乳酸等敏感。,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 机理: 在呼吸道柱状上皮增

7、殖,不引起病毒血症 NA可降低细胞表面粘度,使细胞表面受体暴露,便于病毒侵袭 致病特点:发病率高,死亡率低。,二. 致病性,流行性感冒,它主要发生在深秋、冬天和早春季节。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人群受到感染。 常见症状:发热 、 畏寒、 出汗、鼻塞、咽痛 、咳嗽、 头痛、厌食 、肌肉酸痛、乏力。,三. 免疫性,同型同亚型有1-2年免疫力,对亚型间无交叉免疫保护作用 体液免疫:免疫物质为sIgA及抗体(IgG 、IgM)。抗HA抗体:中和抗体,能阻止病毒侵入易感细胞。抗NA抗体:能限制病毒释放和扩散。 细胞免疫:CD4+Th1、CD8+Tc ( CTL)可杀伤流感病毒感染细胞,在促进受染机体的康复方

8、面也起重要作用。,四. 微生物学检查,1.病毒分离 取患者咽漱液或鼻咽拭,接种鸡胚或培养细胞 2.血清学诊断 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免疫测定 3.抗原检测 直接从病人呼吸道分泌物、脱落细胞中检测抗原 4.分型鉴定 核酸杂交、PCR、序列分析,五. 防治原则,1.一般预防:流行期间,避免人群聚集,公共场所用乳酸蒸气进行空气消毒。必要时戴口罩。 2.特异性预防: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但须与当前流行株的型别相同。接种后, 可获得对同亚型病毒的免疫力,可维持6个月至1年。 3.治疗:盐酸金刚烷胺是目前防治甲型流感病毒的常用药物。发病24-48h内使用可减轻全身中毒症状。

9、干扰素滴鼻及中草药板蓝根、大青叶等有一定疗效。,冠状病毒科只感染脊椎动物,与人和动物的许多疾病有关。 这类病毒具有胃肠道、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的嗜性。,第四节 冠状病毒,一.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具多形性,主要为球形,直径大约60220nm。因为其形态在电子显微镜下外膜呈日冕状或者叫做皇冠状突起故名。,单正链线状RNA的核心,螺旋状衣壳,有包膜,包膜上有S、M两种糖蛋白。,冠状病毒的抵抗力,对脂溶剂、去污剂敏感: 不耐酸和紫外线: 常用的灭活剂如甲醛、过氧化氢等,冠状病毒对人体的作用,冠状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有两类, 首先是呼吸道感染,其次是肠道感染 。,SARS冠状病毒病毒,是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10、SARS)的病原 SARS冠状病毒形态及结构,SARS冠状病毒的形态及结构,致病性,1.传染源 SARS患者,存在“超传播者”“首发或首批”病例,流行中的早期病例传染性强。 病原携带者 其他传染源,其中可能为动物源性传染源。,2.传播途径,以近距离飞沫传播为主,也可通过接触呼吸道分泌物,被污染的手、玩具经口鼻粘膜、眼结膜传播。 粪便及尿液可排除病毒。 医院内传播模式主要有: A、医务人员通过直接医疗、护理病人被感染; B、通过探视、护理病人被感染; C、与SARS病人合住同一间病房被感染。,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医护人员及病人的密切接触者是本病的高危人群,致病性特点,SARS起病急,潜伏

11、期1-12天。 肺泡上皮细胞可能是SARS病毒攻击的主要靶细胞之一。 能通过启动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等)导致肺组织的损伤。 最严重的并发症和最主要的死因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原因是肺呼吸交换膜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的损伤,二氧化碳与氧交换的通道被阻塞。,SARS发病机理,疾病初期,患者出现发热、干咳、少量血痰 病毒迅速在肺内繁殖,再次进入血液,到达全身脏器,导致肺部出现病变、持续高热、乏等全身反应,造成逐渐加重的肺淤血、肺水肿。 重症患者中,由于持续高热。全身缺氧,体力极度消耗,抵抗力下降,常伴发肺部继发性感染。 最后,造成两肺广泛纤维化,蜂

12、窝肺,致使肺组织大面积毁损,病人死于呼吸或多脏器功能衰竭。,SARS的免疫及预防,感染SARS冠状病毒后,患者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 疫苗正在研制中,感染控制与防护的基本要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接触病人分泌物传播,医院必须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和防护措施,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第24章 肠道感染病毒,概念:是一类通过消化道感染和传播,在肠道细胞内增殖并引起消化道传染病或肠道外组织器官疾病的病毒。 主要种类:归属于小RNA病毒科的肠道病毒;呼肠病毒科的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和星状病毒等。,肠道病毒的主要种类,归属于小RNA病毒科 1.脊髓灰质炎病毒:13型。

13、 2.柯萨奇病毒: A组:1-22、24型 B组:1-6型 3.埃可病毒 ECHO:1-9, 11-27, 29-33型 4.新肠道病毒:68、69、70、71型 实际上共有67个血清型。,肠道病毒的共同特征,1.球形,直径20-30nm,呈20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 2.核酸为单股正链RNA,RNA具有传染性,起mRNA作用。 3.在宿主细胞浆内增殖,迅速引起细胞病变。 4.抵抗力较强,耐乙醚、耐酸,对紫外线、干燥敏感。 5.经粪-口途径传播。 6.多为隐性感染,可通过病毒血症侵犯神经系统和多种组织,引发多种疾病。,1.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 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导致

14、弛缓性肢体麻痹,多见于儿童,故称小儿麻痹症。,形态与结构,球形,直径27nm,核衣壳为二十面体对称,无包膜。 单股正链RNA 结构蛋白VP1-VP4 D或N抗原 具有型特异性,分三型 C或H抗原 共同抗原,90%隐性感染 5%顿挫感染: 发热、头痛乏力、咽痛、呕吐 1%-2%非麻痹型脊髓灰质炎、无菌性脑膜炎: 颈背强直、肌痉挛 0.1%-2%暂时性肢体麻痹、永久性迟缓性肢体麻痹 极少数延髓麻痹,导致呼吸、心脏衰竭而死亡。,感染者表现,疫苗:口服减毒活疫苗(OPV) OPV口服免疫类似自然感染,可诱发血清抗体和SIgA。但其热稳定性差,保存、运输、使用要求高,有毒力回复的可能。,防治原则,2.手

15、足口病,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病原体流行株,能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型别有20多种(型)。 最常见为CoxAl6及EV71型,有的报导ECHO及Cox B组某些型也可引起。 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疾病症状及特点,潜伏期:27天。 典型临床症状表现: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

16、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病程:7天左右,一般症状较轻,常可自愈,亦可出现肺炎等合并症。特别是EV 71除可引起手足口病外,还可引起无菌性脑炎、脑膜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多种严重疾病。,手,斑、丘疹,或疱疹。不易溃破,很快结痂。,足,斑、丘诊,或疱疹。不易溃破,很快结痂。,口,口部疱疹可迅速溃破,并融合成片。,预防控制措施,个人预防措施 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个人预防措施,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 1.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2.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