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肿瘤核医学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83359823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4.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件:肿瘤核医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课件:肿瘤核医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课件:肿瘤核医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课件:肿瘤核医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课件:肿瘤核医学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件:肿瘤核医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件:肿瘤核医学(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肿瘤核医学,施常备,肿瘤核医学,定义: 核技术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原理: 放射性核素的示踪技术在诊断中的应用; 放射性核素的辐射生物效应在治疗中的应用。 内容: 血液的肿瘤标志物分析; ECT影像学诊断; 核素治疗。,放射免疫分析,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如125I 等)和免疫学的抗原抗体反应测定靶物质的标记示踪技术。 该分析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同时具有极其良好的微量分析的效果,测定 的稳定范围可达10-910-12克水平(即ngpg),使过去一些认为无法分析的极微量物质得以精确定量测定。 技术简便,重复性好,准确性高,应用范围极广,已深入到临床各学科。,放射免疫分析的检查内容,肿瘤标志

2、物 AFP, CEA, SF, CA199, CA125, CY211, NSE, CA242, CA724, PSA, HCG, 等 甲状腺激素 T3,T4, TSH, TGA,TMA, FT3, FT4, TG 性激素 FSH, LH, PRL, Estrdl, Testo, Prog,肿瘤标志物的定义和意义,肿瘤标志物是指在恶性肿瘤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而合成分泌的或是由机体对肿瘤反应而异常产生或升高的,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包括蛋白质、激素、酶、多胺及癌基因产物等。其存在于患者的血液、体液中。 肿瘤标志物对肿瘤的 辅助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监测复发 以及预后

3、评价具有一定的价值。,甲胎蛋白(AFP) 癌胚抗原(CEA) 2-微球蛋白( 2-MG) 铁蛋白(SF) 细胞角质素片段抗原21-1(CYFRA21-1) 鳞状上皮癌相关抗原(SCC-Ag) 前列腺特异抗原(PSA) 组织多肽抗原(TPA) 糖类抗原(CA50、CA125、CA15-3、CA199、CA242、CA72-4)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 激素类肿瘤标志物,蛋白类肿瘤标志物,糖脂类肿瘤标志物,酶及同工酶类肿瘤标志物,激素类肿瘤标志物,常用肿瘤标志物,肿瘤早期诊断的辅助价值,肿瘤细胞动力学的研究提示,从单一肿瘤细胞分化到长成直径lcm(109细胞)的

4、实体瘤约需8-18年。因而应用肿瘤标志物进行肿瘤的早期诊断,是目前科学研究的重点、热点。 不少肿瘤标志物对肿瘤有较高的灵敏度,可应用于高危人群的肿瘤筛查,如肝癌(AFP,CA125)、胰腺癌(CA199)、卵巢癌(CA125)、肺癌(CY211,NSE,CEA)、前列腺癌(PSA)、绒癌(HCG),等。 筛查时肿瘤标志物异常升高但无症状和体征者,必须复查和随访。,在肿瘤监测中的应用价值,临床可以通过监测对肿瘤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中的肿瘤标志物浓度的变化,了解肿瘤治疗是否有效,并判断预后,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为确定何种标志物适用于肿瘤患者的治疗后监测,应在治疗前进行相关肿瘤标志物检测。 肿瘤

5、治疗后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常有3种类型, 肿瘤标志物水平下降到正常参考值范围内,提示治疗有效。 肿瘤标志物水平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参考值,提示有肿瘤残留。 肿瘤标志物浓度下降到正常参考值范围内一段时间,又重新升高,提示肿瘤复发或转移。,定期复查和联合检查,肿瘤患者治疗结束后,应定期进行肿瘤标志物的随访监测,不同标志物的半减期不同,所以监测周期也不同。 大部分国内外专家建议:治疗后6周做首次测定,3年内每3个月测定1次,35年每半年1次,57年每年1次。随访中发现有明显升高,1月后复查,连续2次升高,提示复发或转移。此预示常早于临床症状和体征,有助于临床及时处理。 同一种肿瘤或不同类型的肿瘤可有一种或几

6、种肿瘤标志物异常,同一种标志物可以在不同肿瘤中出现。联合检测可以进一步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影像核医学,影像核医学以放射性核素(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作为成像依据,反映了人体代谢、组织功能和结构形态。 影像核医学显像的条件为: 具有能够选择性聚焦在特定脏器、组织和病变的放射性核素或放射性标记药物,使该脏器、组织或病变与临近组织之间达到一定的放射性浓度差; 利用核医学显像装置探测到这种放射性浓度差,根据需要采用合适的影像设备以一定的方式将它们显示成像,得到的就是脏器、组织或病变的影像。,影像核医学,放射性核素显像是一种反映脏器功能的显像,根据检查目的,给病人口服或静脉注射某种放射性示踪剂,使之进入人体后

7、参与体内特定器官组织的循环和代谢,利用其不断地放出射线,在体外用各种专用探测仪器追踪探查,以数字、图像、曲线或照片的形式显示出病人体内脏器的形态和功能。,四大医学影像成像机理,根据组织密度不同,对x射线的吸收系数亦不相同的原理,可以用x线获得脏器的投影; 利用磁共振效应使人体组织脏器产生电磁波,采集并成图像。 根据组织密度不同对声波的反射不同,可以获得脏器超声图像; 根据放射性的物质(显像剂) 在人体内部分布的差异,可以获得核医学成像,羟基磷灰石,显 像 过 程,骨显像,核素骨显像的特点是: 1. 显示骨骼病理生理变化,较X线早36个月发现病灶,诊断敏感性在95%以上; 2. 一次扫描可以得到

8、全身骨的信息; 3. 为无创性检查,患者所受辐射剂量仅相当于一次常规X线检查,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限值.,甲状腺显像,肾动态显像,cpm,心肌显像,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PET),PET成像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检测组织器官对正电子示踪药物的摄取情况成像,是以解剖形式显示功能,代谢,受体和基因是否异常的显像技术。,最常用显像剂18F-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PET),基本原理: 通过检测组织器官对正电子示踪药物的摄取情况成像,是以解剖形式显示功能,代谢,受体和基因是否异常的显像技术。 最常用显像剂18F-FDG,PET在肿瘤的应用,肿瘤的诊断及良恶性鉴别 恶性肿瘤的分期与再分期

9、恶性肿瘤的疗效评价 肿瘤治疗后复发、转移的监测 寻找肿瘤的原发病灶 指导精确放疗,肺不张,肺癌,男性 48岁 吞咽困难2月,淋 巴 瘤,卵巢癌术后,CA-125,放射性核素治疗,1.放射性核素治疗属于内照射治疗; 2. 放射性核素产生的电离辐射效应; 3. 放射性核素治疗多为靶向治疗。,放射性核素治疗,利用核素或其化合物本身理化性质特异性地浓聚在病灶进行治疗。 131I 治疗甲亢、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 153Sm-EDTMP和89SrCl2 治疗肿瘤多发性骨转移;,放射性核素治疗,利用核素或其化合物本身理化性质特异性地浓聚在病灶进行治疗。 131I 治疗甲亢、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 153S

10、m-EDTMP和89SrCl2 治疗肿瘤多发性骨转移;,放射性核素治疗,2利用介入方法将放射性核素直接送入病灶,核素停留在病变部位产生放射生物学效应。 32P 胶体腔内注射治疗恶性肿瘤引起的胸腹水; 32P 胶体肿瘤局部的间质注射治疗; 125I 粒子肿瘤间质内植入; 90Y 玻璃微球或32P玻璃微球的选择性肝动脉灌注。,放射性核素治疗,3. 生物导向治疗: 放射免疫导向治疗; 放射受体靶向治疗; 放射性核素反义治疗。 将合适的放射性核素标记在抗体、配体或寡核苷酸上,通过抗体、配体、寡核苷核酸的特异性生物导向作用,使核素定位于细胞的特异性抗原、受体或细胞的DNA发挥治疗作用。虽然目前该技术仍处

11、于初步临床应用研究阶段,但已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的131I 治疗,种类:分化较好的甲状腺癌(滤泡状癌或乳头状癌及其转移灶); 特点:具有摄碘功能,能特异性浓聚放射性131I; 131I 的射线产生电离辐射生物效应,达到杀伤癌组织的目的。,骨转移癌治疗,89锶( 89Sr ) 无色透明液体,发射纯射线,最大能量1.47Mev,半衰期50.6天。 89Sr能与骨的羟基磷灰石晶体结合,沉积于骨代谢旺盛的转移灶,发射射线达到治疗目的。 能较多的聚集在恶性肿瘤骨转移灶; 通过对病灶产生内照射作用,达到减轻疼痛和抑制病灶增长的姑息性治疗效果;,血管瘤的放射性核素治疗,血管瘤(hem

12、angima)是最常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之一,占良性软组织肿瘤的7%。 是婴儿和儿童最常见的肿瘤,3/4的患者出生,1/4在婴儿期出现,只有极少数在成年后出现。 血管瘤可见于身体各处,大部分血管瘤位置表浅,位于身体各处皮肤,尤以头颈部多见。血管瘤亦可见于内脏,以肝脾等器官多见。,幼年性毛细血管瘤,概述:又称单纯性毛细血管瘤,婴儿良性血管内皮瘤,婴儿富于细胞性血管瘤。是毛细血管瘤的不成熟型,主要见于婴儿,20%病例为多发型。 临床特点:病变早期于胎记相似,扁平、红色,哭闹或用劲时明显。随时间推移,病变隆起,称草莓痣。 病程特征性:常在出生后几周内起病,几月内迅速增大、消退。 消退时病变由鲜红色到暗红色、灰色。 病变区皮肤皱曲。患者7岁时,7590%病例消退,留下一个色素瘢痕。,海绵状血管瘤,概述:好发年龄和部位与毛细血管瘤相似,但较其少见。本瘤体较大,境界欠清,常常累及深部组织,一般很少自行消失,可以压迫周围器官导致脏器损伤。 大体表现:该肿瘤质软,切面为海绵状或蜂窝状结构,压迫后退缩。瘤体含大量血液。,病例 患者 王,09-07-16,08-12-6,病例 患者 张,2009-06-01,病例 患者 高,2009.05.11,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