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移动通信系统第11章第五代移动通信新技术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3241941 上传时间:2019-02-26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5.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lte移动通信系统第11章第五代移动通信新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lte移动通信系统第11章第五代移动通信新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lte移动通信系统第11章第五代移动通信新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lte移动通信系统第11章第五代移动通信新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lte移动通信系统第11章第五代移动通信新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lte移动通信系统第11章第五代移动通信新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lte移动通信系统第11章第五代移动通信新技术(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代移动通信概述 网络体系架构 空中接口技术 大规模MIMO技术 毫米波无线通信技术 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 本章小结,第五代移动通信概述 网络体系架构 空中接口技术 大规模MIMO技术 毫米波无线通信技术 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 本章小结,第五代(5G)移动通信系统是面向2020年以后用户需求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超高的频谱利用率和超低的功耗。 在传输速率、资源利用、无线覆盖性能和用户体验等方面将比现有移动通信系统有显著提升。 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是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两大主要驱动力,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第五代移动通信是多种新型无线接入技术和现有无线接入技术演进集成后的解决方案的

2、总称。 与LTE相比,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 融合多种无线接入方式 充分利用不同频段的频谱资源 支持更加多样化的应用场景 大幅提升频谱效率、能源效率和成本效率,实现移动通信网络的可持续发展,IMT-2020(5G)推进组用“标志性能力指标”和“一组关键技术”给出了第五代移动通信的定义。,标志性能力指标 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要满足未来十年 移动互联网流量增加1000倍 广域覆盖下100Mbps用户体验速率 热点地区数十Gbps峰值速率 毫秒级的端到端时延 百倍以上能效提升,除了业务能力指标要求外,还需要面对网络运营方面带来的挑战,单位比特成本比LTE降低一个或更高的量级,其无线覆盖性能、传输时延、系统

3、安全和用户体验也将得到显著的提高。,一组关键技术 引入新的无线传输技术,将资源利用率在LTE的基础上提高10倍以上 引入新的体系结构(如超密集小区结构)和更加深度的智能化能力,将整个系统的吞吐率提高25倍左右 进一步挖掘新的频率资源(如高频段、毫米波与可见光等),使未来无线移动通信的频率资源扩展4倍左右。,综合未来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各类场景和业务需求,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技术场景可归纳为连续广域覆盖、热点髙容量、低功耗大连接和低时延髙可靠四个场景。,第五代移动通信概述 网络体系架构 空中接口技术 大规模MIMO技术 毫米波无线通信技术 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 本章小结,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引入互

4、联网和虚拟化技术,采用基于通用硬件的新型基础设施平台,解决了现有基础设施平台成本髙、资源配置能力不强和业务上线周期长等问题。 在网络架构方面,第五代移动通信采用基于控制转发分离和控制功能重构的技术。,通过简化的核心网结构,提供灵活髙效的控制转发功能,支持髙智能运营,开放网络能力,提升全网整体服务水平。 接入网采用以用户为中心的多层异构网络,宏站和微站相结合,容纳多种接入技术,支持多接入和多连接、分布式和集中式、自回传和自组织的复杂网络拓扑,并且具备无线资源智能化管控和共享能力,支持基站的即插即用。,未来网络结构将进一步微型化、分布化,并通过小区间的相互协作,将干扰信号转换为有用信号,从而解决小

5、区微型化和分布化所带来的干扰问题,最大程度地提高整个网络的系统容量。,第五代移动通信概述 网络体系架构 空中接口技术 大规模MIMO技术 毫米波无线通信技术 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 本章小结,第五代移动通信的空中接口(简称空口)技术具有统一、灵活、可配置的技术特性,针对不同场景的技术需求,通过关键技术和参数的灵活配置形成相应的优化技术方案。 第五代移动通信的空中接口可由5G新空口(含低频空口与高频空口)和4G演进空口两部分组成。,5G新空口包含工作在6GHz以下频段的低频新空口以及工作在6GHz以上频段的高频新空口: 较低频段(6GHz以下频段)的新空口:满足大覆盖、高移动性场景下的用户体验和海量

6、设备连接。 高频段(6GHz以上频段)的新空口:满足热点区域极高的用户体验速率和系统容量需求。,5G空口技术框架,5G空口技术的创新有着丰富的含义,在帧结构、双工、波形、多址、调制编码、天线、协议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技术突破。,帧结构及信道,5G帧结构的参数可灵活配置,以服务不同类型的业务,具体包括: 带宽、子载波间隔、循环前缀、传输时间间隔和上下行配比等。,双工技术,5G将支持传统的FDD和TDD及其增强技术,并可以支持灵活双工和全双工等新型双工技术。低频段将采用FDD和TDD,高频段更适宜采用TDD。此外,灵活双工技术可以灵活分配上下行时间和频率资源,更好地适应非均匀、动态变化的业务分布。全

7、双工技术支持相同频率相同时间上同时收发,是5G潜在的双工技术。,波形技术,除传统的OFDM和单载波波形外,5G很有可能支持基于优化滤波器设计的滤波器组多载波(FBMC)、基于滤波的OFDM(F-OFDM)和通用滤波多载波(UFMC)等新波形。 这类新波形技术具有极低的带外泄露,不仅可提升频谱使用效率,还可以有效利用零散频谱并与其他波形实现共存。由于不同波形的带外泄漏、资源开销和峰均比等参数各不相同,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需求,选择适合的波形技术,同时有可能存在多种波形共存的情况。,多址接入技术,除支持传统的OFDMA技术外,5G还将支持稀疏码分多址(SCMA)、图样分割多址(PDMA)、多用户共享

8、接入(MUSA)等新型多址技术。这些新型多址技术通过多用户的叠加传输,不仅可以提升用户连接数,还可以有效提高系统频谱效率。此外,通过免调度竞争接入,可大幅度降低时延。,调制编码技术,对于高速率业务,多元低密度奇偶校验码(M-aryLDPC)、极化码、新的星座映射以及超奈奎斯特调制(FTN)等比传统的二元Turbo+QAM方式可进一步提升链路的频谱效率。 对于低速率小包业务,极化码和低码率的卷积码可以在短码和低信噪比条件下接近香农容量界。 对于低时延业务,需要选择编译码处理时延较低的编码方式; 对于高可靠业务,需要消除译码算法的地板效应。 此外,由于密集网络中存在大量的无线回传链路,可以通过网络

9、编码提升系统容量。,多天线技术,5G基站天线数及端口数将有大幅度增长,可支持配置上百根天线和数十个天线端口的大规模天线,并通过多用户MIMO技术,支持更多用户的空间复用传输,数倍提升系统频谱效率。大规模天线还可用于高频段,通过自适应波束成形补偿高的路径损耗。5G需要在参考信号设计、信道估计、信道信息反馈、多用户调度机制以及基带处理算法等方面进行改进和优化,以支持大规模天线技术的应用。,底层协议,5G的空口协议需要支持各种先进的调度、链路自适应和多连接等方案,并可灵活配置,以满足不同场景的业务需求。 5G空口协议还将支持5G新空口、4G演进空口及WLAN等多种接入方式。为减少海量小包业务造成的资

10、源和信令开销,可考虑采用免调度的竞争接入机制,以减少基站和用户之间的信令交互,降低接入时延。5G的自适应HARQ(混合自动重传)协议将能够满足不同时延和可靠性的业务需求。此外,5G将支持更高效的节能机制,以满足低功耗物联网业务需求。,第五代移动通信概述 网络体系架构 空中接口技术 大规模MIMO技术 毫米波无线通信技术 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 本章小结,在实际大规模MIMO中,基站只能配置有限数量天线,但天线数量非常大,通常几十到几百根,是现有系统天线数量的1-2个数量级以上,在同一个时频资源上同时服务于若干个用户。,在天线的配置方式上,天线可以是集中配置在一个基站上,形成集中式的大规模MIMO,

11、也可以是分布式地配置在多个节点上,形成分布式的大规模MIMO。,大规模MIMO技术能够: 大幅提升频谱资源的整体利用率:利用基站大规模天线配置所提供的空间自由度,提升多用户间的频谱资源复用能力、各个用户链路的频谱效率以及抵抗小区间干扰的能力,由此 用户与基站之间通信的功率效率显著提升:利用基站大规模天线配置所提供的分集增益和阵列增益。 面对5G系统在传输速率和系统容量等方面的性能挑战,大规模MIMO技术成为5G系统区别于现有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大规模MIMO的关键技术,为充分挖掘大规模MIMO潜在的技术优势,需要探明符合典型实际应用场景的信道模型,并在实际信道模型、适度的导频开销及实

12、现复杂性等约束条件下,分析其可达的频谱效率和功率效率,进而探寻信道信息获取及最优传输技术。 大规模MIMO的核心问题还包括传输与检测技术、多用户调度和资源管理技术、覆盖增强技术以及高速移动解决方案等。,大规模MIMO的关键技术,大规模天线技术的潜在应用场景: 宏覆盖、高层建筑、异构网络、室内外热点以及无线回传链路等。,在需要广域覆盖的场景,大规模天线技术可以利用现有频段;在热点覆盖或回传链路等场景,则可以考虑使用更高频段。,大规模MIMO的关键技术,(1)信道状态信息测量、反馈及参考信号设计 为了更好地平衡信道状态信息测量的开销与精度,除了传统的基于码本的隐式反馈和基于信道互易性的反馈机制之外

13、,诸如分级CSI(信道状态信息)测量与反馈、基于Kronecker运算的CSI测量与反馈、压缩感知以及预体验式等新型反馈机制也值得考虑。,大规模MIMO的关键技术,(2)下行发送与上行接收算法设计 大规模天线的性能增益主要是通过大量天线阵元形成的多用户信道间的准正交特性保证的。然而,在实际的信道条件中,由于设备与传播环境中存在诸多非理想因素,为了获得稳定的多用户传输增益,仍然需要依赖下行发送与上行接收算法的设计来有效地抑制用户间乃至小区间的同道干扰,而传输与检测算法的计算复杂度则直接与天线阵列规模和用户数相关。,大规模MIMO的关键技术,(3)预编码/波束成形算法 基于大规模天线的预编码/波束

14、成形算法与阵列结构设计、设备成本、功率效率和系统性能都有直接的联系。基于Kronecker运算的水平垂直分离算法、数模混合波束成形技术,或者分级波束成形技术等可以较为有效地降低大规模天线系统计算复杂度。 当天线数目很大时,大规模MIMO采用线性预编码即可达到接近最优时的容量。,大规模MIMO的预编码,当基站天线数目接近无穷,且天线间相关性较小时,天线阵列形成的多个波束间将不存在干扰,系统容量较传统MIMO系统大大提升。 大规模MIMO系统中,最简单的线性多用户预编码,如特征值波束成形(EBF,Eigenvalues Beamforming)、匹配滤波(MF,Matching Filter)、正

15、则化迫零(RZF, Regularization Zero Forcing)等能够获得几乎是最优的性能,且基站和用户的发射功率也可以任意小。,大规模MIMO的预编码,考虑由配置 根天线的基站和 个单天线用户构成的大规模MIMO系统。若 根天线到同一用户的大尺度衰落相同,且基站端天线相关矩阵为单位阵,则基站到用户的信道为 维矩阵,大规模MIMO的预编码,(1)特征值波束成形算法 特征值波束成形利用信道的特征值信息根据一定的准则进行波束成形。准则可以是最大信干噪比(MSINR)、最小均方误差(MMSE)或线性约束最小方差(LCMV)等。,大规模MIMO的预编码,大规模MIMO的预编码,大规模MIM

16、O的预编码,大规模MIMO的预编码,大规模MIMO的预编码,在基站天线数趋于无穷大且发端天线相关矩阵为单位阵时,EBF、MF与RZF性能相近且接近最优。 当基站天线相关矩阵为单位阵但天线数目有限时,可以利用大规模随机矩阵理论(RMT)推导得到几种线性多用户预编码算法下的近似系统容量。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表明,在基站天线数有限的情况下,与MF和EBF算法相比,RZF算法可以利用更少的天线获得更大的系统容量。,第五代移动通信概述 网络体系架构 空中接口技术 大规模MIMO技术 毫米波无线通信技术 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 本章小结,与6GHz以下频段相比,毫米波(mmW)具有丰富的空闲频谱资源,能够满足热点高容量场景的极高传输速率要求。 但是,毫米波在实际应用中还有很多极具挑战力的问题:毫米波传播中的路径损耗大,因此覆盖范围要比6GHz以下频段小。此外,在毫米波通信中可能出现长达几秒的深衰落,严重影响着毫米波通信的性能。,毫米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