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9001:2008转换说明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3241776 上传时间:2019-02-26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38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iso9001:2008转换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iso9001:2008转换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iso9001:2008转换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iso9001:2008转换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iso9001:2008转换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so9001:2008转换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so9001:2008转换说明(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ISO9001:2008转换说明,ISO9001:2008标准培训内容,1、新版标准与2000版标准之差异 2、2000版标准向2008转换之过渡 3、2008版标准条文讲解 4、企业导入新版标准或版本转换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新版标准与2000版标准之差异,具体见附件,2、2000版标准向2008转换之过渡,ISO 9001:2008版的改版过渡期为24个月 ISO 9001:2008在正式发行后,现有的证书拥有者必须在24个月内转换成新版。,3、2008版标准条文讲解,1.1 总则 本标准为有下列需求的组织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a. 需要证实其有能力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

2、求的产品; b.通过体系的有效应用,包括体系持续改进的过程以及保证符合顾客与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旨在增进顾客满意。 注1:在本标准中,术语“产品”仅适用于 a) 预期提供给顾客或顾客所要求的产品, b) 产品实现过程所产生的任何预期输出。 注2:法律法规要求可称作法定要求。,3、2008版标准条文讲解,1.2 应用 本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是通用的,旨在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 当标准的任何要求由于组织及其产品的特点不适用时,可以考虑对其进行删减。 除非删减仅限于本标准第7章中那些不影响组织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或责任的要求,否则不能声称符合本标准。,3、

3、2008版标准条文讲解,2 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ISO9000:2005 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3、2008版标准条文讲解,3 术语和定义,本标准采用ISO9000中的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中所出现的术语“产品”,也可指“服务”。,3、2008版标准条文讲解,4 质量管理体系 4.1 总要求 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

4、保持,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组织应: a) 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组织中应用(见1、2) b) 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 c) 确定为确保这些过程的有效运作和控制所需的准则和方法; d) 确保可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这些过程的运作和监视;,3、2008版标准条文讲解,e) 监视、测量和分析这些过程; f) 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对这些过程所策划的结果和对这些过程的持续改进。 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管理这些过程。 针对组织所选择的任何影响产品符合要求的外包过程,组织应确保对其实施控制。对此类外包过程控制的类型和程度应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加以规定。,3、2008版标准条文讲解,3

5、、2008版标准条文讲解,注1:上述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包括与管理活动、资源提供、产品实现和测量、分析和改进有关的过程。 注2:外包过程是经组织识别为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但选择由组织的外部方实施的过程。 注3:确保对外包过程的控制并不免除组织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责任。对外包过程控制的类型和程 度可受下列因素影响: a) 外包过程对组织提供满足要求的产品的能力的潜在影响; b) 对外包过程控制的分担程度; c) 通过应用7.4 条款实现所需控制的能力。,4.2 文件要求 4.2.1 总则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 a) 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声明; b) 质量手册; c) 本标准所

6、要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和记录; d) 组织为确保其过程有效策划、运作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包括记录; e) 本标准所要求的记录(见4.2.4)。 注: 注1:本标准出现 “形成文件的程序”之处,即要求建立该程序,形成文件,并加以实施和保持。一个文件可包括一个或多个程序的要求。一个形成文件的程序的要求可以被包含在多个文件中。 2、不同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多少与详略程度取决于: a) 组织的规模和活动的类型; b) 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程度; c) 人员的能力。 3、文件可采用任何形式或类型的媒体。,3、2008版标准条文讲解,4.2.2 质量手册 组织应编制和保持质量手册,质量手 册包括: a)

7、 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包括任何删减的细节与合理性(见1.2); b) 为质量管理体系编制的形成文件的程序或对其引用; c) 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相互作用的表述,,3、2008版标准条文讲解,4.2.3 文件控制 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应予以控制。记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件,应依据4.2.4的要求进行控制。 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所需的控制: a) 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以确保是充分与适宜的; b) 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批准; c) 确保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 d) 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有关版本; e) 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f)确保组织所确定

8、的策划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 g) 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若因任何原因而保留作废文件时,对这些文件进行适当的标识。,3、2008版标准条文讲解,4.2.4 记录的控制 应控制建立的质量记录,以提供符合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质量记录应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质量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所需的控制。,3、2008版标准条文讲解,5 管理职责 5.1 管理承诺 最高管理者应通过以下活动,对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所作出承诺提供证据: a) 向组织传达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 b

9、) 制定质量方针; c) 确保质量目标的制定; d) 进行管理评审; e) 确保资源的获得。,3、2008版标准条文讲解,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最高管理者应以增强顾客满意为目标,确保顾客的要求得到确定并予以满足(见7.2.1和8.2.1),3、2008版标准条文讲解,5.3 质量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质量方针: a) 与组织的宗旨相适应; b) 包括对满足要求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 c) 提供制定和评审质量目标的框架; d) 在组织内得到沟通和理解; e) 在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3、2008版标准条文讲解,5.4 策划 5.4.1 质量目标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的相关

10、职能和层次上建立质量目标,质量目标包括满足产品要求所需的内容(见7.1 a)。质量目标应是可测量的,并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3、2008版标准条文讲解,5.4.2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 a) 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策划,以满足质量目标以及4.1的要求。 b) 在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更改进行策划和实施时,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3、2008版标准条文讲解,5.5 职责、权限和沟通 以下条款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进行了表述。 5.5.1 职责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组织内的职责及其相互关系得到规定和沟通。,3、2008版标准条文讲解,5.5.2 管理者代表 最高管理者应指定一名本组织的管理

11、者 ,无论该成员在其他方面的职责如何,应具有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a)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得到建立、实施和保持; b) 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和任何改进的需求; c) 确保在整个组织内提高对顾客要求的意识。 注: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可包括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事宜的外部联络。,3、2008版标准条文讲解,5.5.3 内部沟通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内建立适当的沟通过程,并确保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3、2008版标准条文讲解,5.6 管理评审 5.6.1 总则 最高管理者应按计划的时间间隔评审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改进

12、的机会和变更的需要,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应保持管理评审的记录(见4.2.4),3、2008版标准条文讲解,5.6.2 评审输入 管理评审的输入应包括以下方面的信息: a) 审核结果; b) 顾客反馈; c) 过程的业绩和产品的符合性; d) 预防和纠正措施的状况; e) 以往管理评审的后续措施; f) 经策划的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 g) 改进的建议。,3、2008版标准条文讲解,5.6.3 评审输出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与以下方面有关的 任何决定和措施: a) 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的改进; b) 与顾客要求有关的产品的改进; c) 资源需求。,3、2008版标准条文讲解,6 资源

13、管理 6.1 资源的提供 组织应确定并提供所需的资源,以 a) 实施、保持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b) 通过满足顾客要求,增进顾客满意。,3、2008版标准条文讲解,6.2 人力资源 6.2.1 总则 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历,从事影响产品与要求的符合性工作的人员 应是能够胜任的。 注:在质量管理体系中承担任何任务的人员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产品与要求的符合性。,3、2008版标准条文讲解,6.2.2 能力、意识和培训 组织应: a) 确定从事影响产品要求符合性工作的人员所必要的能力; b) 适用时,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获得所需的能力; c) 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d

14、) 确保员工意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实现质量目标作出贡献; e) 保持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适当记录(见4.2.4),3、2008版标准条文讲解,6.3 基础设施 组织应确定、提供并维护为实现产品的符合性要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包括如: a) 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关的设施; b) 过程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 c) 支持服务(如运输、通讯或信息系统)。 6.4 工作环境 组织应确定和管理为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工作环境。 注:术语“工作环境”是指工作时所处的条件,包括物理的、环境的和其他因素(如噪音、温度、湿度、照明或天气)。,3、2008版标准条文讲解,7 产品实现 7

15、.1 产品实现的策划 组织应策划和开发产品实现所需的过程。产品实现的策划应与质量管理体系其他过程的要求相一致(见4.1)。 在对产品实现进行策划时,组织应确定以下方面的适当内容: a) 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 b) 针对产品确定过程、文件和资源的需求; c) 产品所要求的验证、确认、监视、测量、检验和试验活动,以及产品接收准则; d) 为实现过程及其产品满足要求提供证据所需的记录。 策划的输出形式应适于组织的运作方式。 注: 1、对应用于特定产品、项目或合同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包括产品实现过程)和资源作出规定的文件可称之为质量计划。 2、组织也可将条款7.3的要求应用于产品实现过程的开发。,

16、3、2008版标准条文讲解,7.2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7.2.1 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组织应确定: a) 顾客规定的要求,包括对交付及交付后活动的要求; b) 顾客虽然没有明示,但规定的用途或已知的预期用途所必需的要求; c) 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 d) 组织确定的任何附加要求。 注:交付后活动包括诸如担保条件下的措施、合同规定的维护服务、附加服务(回收或最终处置)等。,3、2008版标准条文讲解,7.2.2 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 组织应评审与产品有关的要求。评审应在组织向顾客作出提供产品的承诺之前进行(如:提交标书、接受合同或订单及接收合同或订单的更改),并应确保: a) 产品要求得到规定; b) 与以前表述不一致的合同或订单的要求已予解决; c) 组织有能力满足规定的要求。 评审结果及评审所引发的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2.4)。 若顾客提供的要求没有形成文件,组织在接收顾客要求前应对顾客要求 进行确认。 若产品要求发生变更,组织应确保相关文件得到修改,并确保相关人员知道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