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精校解析 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83154445 上传时间:2019-02-2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00.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精校解析 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安徽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精校解析 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安徽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精校解析 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安徽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精校解析 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安徽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精校解析 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精校解析 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精校解析 Word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I卷(选择题)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相应的位置3、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本试卷满分100分,测试时间100分钟5、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A1:27 S:32 C1:35.5 Fe:56 Cu:64 Ag:108I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1-J、题,每小题2分,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盟意)1. 化学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聚乙烯塑料的老化是因为发生了加成反应

2、B. 煤经过气化和液化等物理变化可转化为清洁燃料C. 合成纤维、人造纤维及碳纤维都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D. 利用粮食酿酒经过了淀粉葡萄糖乙醇的化学变化过程【答案】D考点:考查塑料和有机材料、煤的加工、粮食酿酒等。2.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14g乙烯和丙烯混合气体中的氢原子数为2NAB. 27g铝中加入1mol/L的NaOH溶液,转移电子数是3NAC. 1 molFe溶于过量硝酸,电子转移数为2NAD. 标准状况下,44. 8LNO与22. 4LO2反应后的分子数是2NA【答案】A【解析】A、乙烯和丙烯均由CH2构成,故14g乙烯和丙烯的混合物中含有的CH2的

3、物质的量为1mol,氢原子数为2NA,故A正确;B、27g铝中加入1mol/L的NaOH溶液,只有0.5molAl反应,转移电子数是1.5NA,故B错误;C、1 molFe溶于过量硝酸,Fe被氧化为Fe3 ,电子转移数为3NA,故C错误;D、标准状况下,44.8LNO与22.4LO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2mol和1mol,两者能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2molNO2,而NO2中存在平衡:2NO2N2O4,导致分子个数减少,故最终所得的分子个数小于2NA个,故D错误;故选A。3. 向铝土矿(含A12O3、FeO、Fe2O3、SiO2)中加入适量硫酸溶液,分别取浸取液并向其中加入指定物质,反应后的溶液中主要

4、存在的一组离子正确的是( )A. 通入过量SO2:H+、Fe2+、A13+、SO42-B. 通入过量氨气:NH4+、A1O2-、OH-、SO42-C. 加入过量NaClO溶液:Fe2+、Na+、,ClO-、SO42-D. 加入过量NaOH溶液:Na+、A1O2-、OH-、SO42-、SiO32-【答案】A【解析】Fe3+能氧化SO2,所以溶液中不含Fe3+,故A正确;Al3+与氨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所以溶液不可能含有A1O2-,故B错误;ClO-与H+生成弱电解质HClO,故C错误;铝土矿(含A12O3、FeO、Fe2O3、SiO2)中加入适量硫酸溶液,二氧化硅不与硫酸反应,浸取液不含Si

5、O32-,故D错误。4. 对中国古代著作涉及化学的叙述,下列解读错误的是A. 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H)2B. 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可溶性铜盐C. 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D. 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答案】A【解析】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故A错误;“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可溶性铜盐,例如硫酸铜溶液,故B正确;草木灰中含有K2CO3,故C正确;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石油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

6、是石油,故D正确。5.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或得出相应结论的是()实验操作目的或结论A将Cu片放入FeC13溶液中证明Fe的金属性比Cu强B将点燃的镁条置于盛有C02的集气瓶中,瓶内壁有黑色固体生成镁与CO2发生置换反应C将SO2通入溴水或酸性KMnO4溶液中证明SO2有漂白性D向FeCl2溶液(含少量FeBr2杂质)中,加入适量氯水,再加CC14萃取分液除去FeCl2溶液中的FeBr2A. A B. B C. C D. D【答案】B【解析】A、发生2Fe3Cu=Cu22Fe2,体现Fe3的氧化性强于Cu2,故A错误;B、根据现象,发生2MgCO22MgOC,故B正确;C、利用溴水或酸性

7、高锰酸钾溶液的强氧化性,把SO2氧化成SO42,体现SO2的还原性,故C错误;D、还原性:Fe2Br,加入适量氯水,先氧化成Fe2,因此不能用氯水除去FeCl2中FeBr2,故D错误。6. 已知(b)、 (d)、 (p)的分子式均为C6H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的同分异构体只有d和p两种 B. b、d、p的二氯代物均只有三种C. b、d、p均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D. b、d、p中只有b的所有原子处于同一平面【答案】D.7. C和H2在生产、生活、科技中是重要的燃料。2C(s)+O2(g)= 2CO(g) H=-220kJ/mol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 C(s)的燃烧热ll0

8、kJ/molB. 2H2 (g) +O2 (g) =2H2O (g) H=+480kJ/molC. C(s) +H2O(g)=CO(g) +H2 (g) H=-220kJ/molD. 分解2molH2O(1),至少需要4462kJ的热量【答案】C【解析】A 、2C(s)+O2(g)2CO(g)H1=-220kJmol1,C(s)+1/2O2(g)CO(g)H1=-110kJmol1,但 C(s)的燃烧热指生成稳定的氧化产物二氧化碳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大于110 kJmol1,故A错误; B、2mol水分子中含有4molH-O键,2H2(g)+O2(g)2H2O(g)H=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

9、能=436kJmol12+496kJmol1-4462kJmol1=-480KJmol1,故B错误;CC(s)+1/2O2(g)CO(g)H1=-110kJmol1,2H2(g)+O2(g)2H2O(g)H=-480KJmol1,由-1/2得:C(s)+H2O(g)CO(g)+H2(g)H1=(-110kJmol1)-1/2(-480KJmol1)=+130 kJmol1,故C正确;D2H2(g)+O2(g)2H2O(g)H=-480KJmol1,将方程式反应物和生成物互换,则反应热变换正负号,分解2 mol H2O(l),至少需要提供480KJ热量,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热化学方程

10、式、反应热的计算,题目难度中等,难点:键能与反应热的关系,易错点:D,要注意水的状态。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要求较高。8. 下列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 若2H2(g)+O2(g) =2H2O(g) H=-483.6 kJ/mol,则l molH2燃烧放出热量为241.8 kJ/molB. 若C(石墨,s)=C(金刚石,s) H 0,则石墨比金刚石稳定C. 已知NaOH(aq)+HCl(aq)=NaCl(aq)+H2O(l) H =-57.4 kJ/mol,则20.0g NaOH固体与稀盐酸完全中和,放,出28.7lkJ的热量D. 已知2C(s)+2O2(g)=2CO2

11、(g) H1;2C(s)+O2(g) =2CO(g) H2,则H1 H2【答案】B【解析】A、燃烧热是生成稳定的产物(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不能是气态水,故A错误;B、已知C(石墨,s)C(金刚石,s)H0,石墨能量小于金刚石,则金刚石比石墨活泼,石墨比金刚石稳定,故B正确;C、已知NaOH(aq)+HCl(aq)NaCl(aq)+H2O(l)H=57.4 kJmol1,NaOH固体溶于水放热,所以20.0gNaOH固体与稀盐酸完全中和,放出热量大于28.7kJ,故C错误;D、己知2C(s)+2O2(g)2CO2(g)H1,2C(s)+O2(g)2CO(g)H2,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是放热过程

12、;焓变包含负号,则H1H2,故D错误;故选B9. 用石墨电极完成下列龟解实验。实验一实验二装置a、d处试纸变蓝;b处变红,局部褪色;c处无明显变化两个石墨电极附近有气泡产生;n处有气泡产生;下列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或推测不合理的是( )A. a、d处:2H2O+2e-=H2+2OH- B. b处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C. c处发生了反应:Fe-3e-=Fe3+ D. 根据实验一的原理,实验二中m处能析出铜【答案】C【解析】Aa、d处试纸变蓝,为阴极,生成OH,电极反应为2H2O+2eH2+2OH,故A正确;B、b处变红,局部褪色,是因为Cl2+H2O=HCl+HClO,HCl的酸性使溶液变红,HCl

13、O的漂白性使局部褪色,b处失电子,2Cl2e =Cl2,发生氧化反应,故B正确;C、c处为阳极,发生反应:Fe-2eFe2,故C错误;D、实验一ac形成电解池,db形成电解池,所以实验二也相当于形成三个电解池,一个球两面为不同的两极,左边铜珠的左侧为阳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u-2e=Cu2,右侧(即位置m处)为阴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u2+2e=Cu,同样右边铜珠的左侧为阳极,右侧(即位置n处)为阴极,因此m处能析出铜的说法正确,故D正确;故选C。10. 将0.2mol硝酸银、0.4mol硝酸铜、0.6mol氯化钾溶于水,配成l00mL溶液,用惰性电极电解一段时间后,若在一极析出0.3mol铜

14、,此是在另一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为多少A. 4.48L B. 5.6L C. 6.72L D. 7.84L【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阴极反应的先后顺序为、,根据题意阳极生成0.2 mol银、0.3moLCu;转移电子0.8 mol;阳极反应的先后顺序为、,生成氯气0.3mol,转移电子0.6mol,所以反应转移电子0.2mol,生成氧气0.05 mol;阳极生成气体的总量为0.35 mol ;体积为(标况)7.84L。考点:本题考查电化学反应。11. 厨房垃圾发酵液可通过电渗析法处理,同时得到乳酸。原理如图所示(图中HA表示乳酸分子,A-表示乳酸根离子,乳酸的摩尔质量为90g/mo

15、l,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电极a为阴极,放出H2B. 通电一段时间后,硫酸溶液的pH升高C. A-通过阴离子交换膜从阴极进入浓缩室D. 对400mLl0g/L乳酸溶液通电后,当外电路通过0.5mole-时浓度,上升为145g.L-1(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答案】C【解析】A、A通过阴离子交换膜到左侧生成HA,说明在b电极上阳离子放电,剩余A,阳离子在阴极放电,所以b为阴极,a为阳极,故A错误;B、阳极上是阴离子氢氧根离子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4OH-4e2H2O+O2,硫酸中H 浓度增大,硫酸溶液的pH降低,故B错误;C、A-通过阴离子交换膜从阴极进入浓缩室,故C正确;D、在阳极上发生电极反应:4OH-4e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