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三课内文言文练习(第二单元)

上传人:孙** 文档编号:83137732 上传时间:2019-02-2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课内文言文练习(第二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课内文言文练习(第二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课内文言文练习(第二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课内文言文练习(第二单元)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课内文言文练习(第二单元)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课内文言文练习(第二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必修三课内文言文练习(第二单元)(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课内部分练习题(第二专题)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予自度不得脱物换星移几度秋B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C竟使遇哨,无不死 有志者事竟成D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微斯人,吾谁与归2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为巡船所物色B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C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D如高沙,常恐无辜死3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A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B北虽貌敬,实则愤怒C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 D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4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除:解除B意北亦尚可以口

2、舌动也意:料想C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诣:到去D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数:列举罪状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复顾利害 B中兴机会,庶几在此C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D为巡船所物色6下列各项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解除 B然微以自文于君亲:掩饰C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看 D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理7下列各项加点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以旌其所为 B去今之墓而葬焉C其疾病而死 D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8下列各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为寻船所物色A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B不能容于远近C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D斯固百世之遇也9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

3、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 视:与相比 B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 雪:湔雪C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悲:悲哀 D皇览揆余初度兮 揆:思量10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至通州,几以不纳死 以:介词,凭借 B 缇骑按剑而前 而:连词,表承接C 卒与尸合 与:介词,和 D 予之生也幸 之:助词,的1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人皆得以隶使之 不能容于远近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诡踪迹,草行露宿戍卒叫,函谷举 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道中手字自抄录A、/ B、 /C、/ D、 /12下列各句中加点

4、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B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C 意北尚可以口舌动也 D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13与“诚不自意返吾衣冠”中“意”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B项庄舞剑,意在沛公C目似瞑,意暇甚 D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14与“予之生也幸”中“幸”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B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C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D则吾斯役之不幸15对下列各句中“也”的用法,分类解说正确的一项是()而幸生也何为 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副词,与现代汉语的“也”同义;

5、,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呀”。B,副词,与现代汉语的“也”同义;,句末表判断,副词。C,句中表停顿,助词;,句末表判断,副词。D,句中表停顿,助词;,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呀”。1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詈:斥骂B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函:用棺材收殓C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哀:悲哀D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暴:显露17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为”字也相同B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为”字相同C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为”字不同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为”字也不同1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不

6、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买五人之头而函之B吾社之行为士先者C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D亦以明死生之大19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有名望的人以重金赎回五位志士的头颅一并装在匣子里埋入墓中。B魏忠贤畏惧正义撤回军队,没有马上对抗暴的民众进行残酷镇压。C魏忠贤未能篡夺帝位,后又畏罪自缢,这里有五位志士的一份功劳。D张溥与复社的同仁在五人墓前树立起一块石碑,并在上面镌刻了碑文。20下列句中通假字最多的一项是()A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B敛赀财以送其行C颜色不少变 D蹈死不顾,亦曷故哉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2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7、()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B非常之谋难于猝发C大阉亦逡巡畏义 D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2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按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去今之墓而葬焉人皆得以隶使之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安能屈豪杰之流亦以明死生之大 不能容于远近A/B/C/ D/2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丙寅三月之望望:农历每月十五B敛赀财以送其行 以:表目的,来C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相:互相D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詈:骂2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大阉亦逡巡畏义 逡巡:欲进不进、犹疑不决的样子B佯狂不知所之者 佯狂:假装疯狂C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编伍:古时编制户

8、口,十家为一“伍”D又有剪发杜门 杜门:塞住门,不与外界交往26、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段将“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有重于社稷”的五人作对比,将假设的“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现在的“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作对比,将“四方之士”“豪杰之流”的苟且偷生、轻如鸿毛与五人仗义而死、重于泰山作对比,突出了五人的形象,强化了文章的主题。B“四方之士”“过而拜且泣”,“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是为了表现对“五人”的同情、仰慕乃至向他们学习的崇高感情。号召人们向“五人”学习,继续跟阉党余孽做斗争,正是张溥写五人墓碑记的目的。C“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

9、重于社稷也”,是文段的主题,这个主题,本身就包含着许多对比的因素:“死”与“生”,当然是对比;有“大”就有“小”,有“重”就有“轻”,有“匹夫”就有“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缙绅”以至“高爵显位”,这里都有强烈的对比。 D五人墓碑记并不孤立歌颂五人。作者在对比中,指斥了阉党,暴露批判了“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缙绅”“高爵显位”等;在映衬中,赞美了周顺昌,肯定了“郡之贤士大夫”,正是由于有了这一系列的对比和映衬,才充实了歌颂“五人”的思想内容,加强了歌颂“五人”的艺术力量。27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皇览揆余初度兮揆:思量 B肇锡余以嘉名 肇:始C又重之以修能 修:美

10、好的 D惟草木之零落兮 惟:只有28下列对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乘骐骥以驰骋兮肇锡余以嘉名 恐美人之迟暮帝高阳之苗裔兮A相同,相同。 B相同,不同。C不同,相同。 D不同,不同。29下列对“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表明屈原出身高贵,是楚王室的后代,所以他必须为他的应得之位奋斗。B从“苗裔”来判断,屈原应是苗族人的后代。C由“朕”“皇考”可以推断,屈原的太祖父曾经是皇上。D表明屈原出身于贵族正室,身世非常人可比。30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名余曰正则兮 B买五人之头而函之C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D字余曰灵均31下列句子中

11、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恐年岁之不吾与 B不抚壮而弃秽兮C来吾道夫先路 D夕揽洲之宿莽3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扈:披纫:联缀,贯串B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汩:楚方言,水流迅疾的样子。这里形容时光如流水,过得飞快。C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淹:淹没D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惟:思,想3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兮”字。B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西汉人刘向搜集了屈原的诗作而成集。共有诗歌17篇,其中绝大多数是屈原的作品。C1953年,屈原被列

12、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D后人还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文言文课内部分练习题(第二专题)参考答案1、解析:选D。D项,微:无、没有;A项,度:估计/量词,表次数;B项,以:率领/凭借身份;C项,竟:假使/终于,终究。2、解析:选D。无辜:无罪,白白地。古今义相同。A项,物色:(古)访求,这里是盘查的意思,(今)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B项,可以:(古)两个词,“可以凭借”;(今)能愿动词,表示可能或许可。C项,遗体:(古)赐予的生命,留给(自己)的身体;(今)死者的尸体或动植物死后的残留物质。3、解析:选B。B项与例句均为名词用作状语。4、解析:选A。除:授官。意思是除去旧职,授予新职。5、解析:选B。古今义皆为“国家由衰落而复兴”之意。6.C 7.D 8.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