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word论文】试论动词后“在”的词性问题探讨【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8312404 上传时间:2017-09-2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word论文】试论动词后“在”的词性问题探讨【语言文学专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最新word论文】试论动词后“在”的词性问题探讨【语言文学专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word论文】试论动词后“在”的词性问题探讨【语言文学专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word论文】试论动词后“在”的词性问题探讨【语言文学专业论文】(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试论动词后“在”的词性问题探讨摘 要:用变换分析法把“V在处所/时间词”分化为两类句式,得出表示“动作进行或状态呈现的处所”的句式中的“在”是介词,而表示“动作的趋向、位移的终点”的句式中的“在” ,则由于受前面动词指向义的影响而虚化为助词。 关键词:在 介词 助词 关于“在”字问题,从 1957 年王还说“在” 及 1987 年朱德熙在黑板上写字及其相关句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各种关于“在”字的研究层出不穷。对于处在动词之后的“在”字究竟是什么词性,争论不休,主要观点有:1.“在”与后面的时间、处所词语,构成介词短语,在动词后一同作动词的补语,大多数学者持这种观点。2.“在”字直接和前面

2、的动词结合作谓语,后面的时间、地点词语作宾语, “在”仍为介词,只是动介结构作谓语(以朱德熙、胡裕树为代表) 。3.“在”与动词是有学者根据语音的停顿及汉语的音律节拍得出有的“在”前附,有的“在”后附, “在”字起了平衡音律节拍的作用, “在”之前的音节数小于或等于“在”之后的音节数则前附,反之则后附。笔者认为语音的自然规律恐怕很难作为判断“在”字词性的标准,正因为“汉语是十分讲究韵律节拍的” ,我们诵读时,把语音停顿自然地放在了符合我们心理要求的比较平稳、匀称的节拍上,这一点通读成语时表现得最为明显,我们习惯于“2/2”节拍,所以把“3/1”节拍的“一衣带/水” ,也读成“一衣/带水” ,但

3、是却并不能因此把“一衣带水”的结构划成“2/2”式。同理, “他躲在屋里”和“他晕倒在地,不省人事”的区分,也不能根据语音的停顿划分,只能把它作为判断结构的一个辅证。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主张对动词后的“在”进行两分处理。 “在”在动词后的句式,根据语义特征及变换分析,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V+在+处所”主要表示“动作进行或状态呈现的处所,这类在+处所可以变换到动词前” ,变换前后意义不发生改变。如: A.表示状态呈现、动作持续的处所 他躺在床上他在床上躺着 泪流在脸上泪在脸上流着 我呆在家里我在家里呆着 B.表示动作进行或发生地处所或时间的 战士们浴血奋战在战场上战士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

4、居住在北京在北京居住 出生在一九八一年(在)一九八一年出生 A 中“”前面动词的“持续”义在后面句子中体现在动态助词“着”上,A、B 两组句子变换前后意义不变。我们不能因诵读时,语音停顿在“在”字之后,或在“在”字后可以加上“了”字,就断定“在”前附于动词。因为在上述句式中“在+处所时间”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动词前后,所以“在”只能是以介词身份与处所/时间词语组成介词短语在句子中作状语或补语来修饰限制动词。如果“在+处所/时间词”在动词前以介词短语的身份出现,同样的短语出现在动词后则要和动词黏附一起作谓语,岂不是很荒谬? 另一类是“V+在+处所”主要表示“动作的趋向、位移的终点” ,这类句式有

5、2的“在”可以用“到”来替换。如: 阳光照在湖面上阳光照到湖面上 他坐在了地上他坐到了地上 即使不能用“到”来替换,也暗含“趋向”或者说是“指向”的语义特征。如: 夕阳斜在西边天上?夕阳斜到西边天上 摔倒在地?摔倒到地 这些“在”字起了引导动词指向处所的作用,这与残存了“存在”义的介词“在”是截然不同的。而且这类句式中的动词之后的“在+处所”不能移动到动词前,这也表明此类句中的“在”与上一类不是同一类型。所以,这类句式中的“在”和“到” “向”甚至“自”等词相同,是与前面的动词黏附在一起,共同作谓语,而后面的处所/时间词语则是作为宾语而出现的。 那么此时“在”究竟是介词、助词还是动词后缀呢?动

6、词与介词结合为动补短语共同作谓语似乎不太合理,因为介词主要是起标记、引进作用, “依附在实词或短语前面共同构成介词短语 ,整体主要修饰、补充谓词性词语” ,用在动词后作补语不常见甚至说没有,所以“在”不可能是介词。此类句中的“在”原本与第一类的“在”一样,都是由动词“存在”义虚化而成的起标记、引进作用的介词,但是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 “在”受到前面的动词“趋向” “位移”意义的同化,使得“在”同“到”一样有了方向感,从而也使“在”字语法化为意义更加虚空带有“趋向”意义的虚词,而能出现在动词后面黏附于动词的除了趋向动词,就是助词。显然, “在”与“来、去、起来、上来、下去”等方向明确的趋向动词不

7、同,它所表达的微弱的指向义是由前面的动词赋予的,它本身不具任何方向感,只有与有方向性的动词结合时,它才表达“方向”这一附加语义,但是它与助词一样都是附着到实词、句子或短语上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因此,笔者同意吴守华等人的观点,把“在”定性为“指向助词”或“趋向助词” 。 综上所述,虽然都是“V+在+处所/时间”句式,但动词后“在”的词性却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发生了分化,表示“动作进行或状态呈现的处所”的句式中,“在+处所”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变换到动词前而整个句子意思不发生改变的句式中的“在”字仍然是介词;而表示“动作的趋向、位移的终点” 、其中有的“在”可以用“到”来替换,并且动词之后的“在+处所”

8、不能移动到动词前的这类句式中的“在”字,则发生了质的改变,进一步虚化成了带有微弱“趋向”义的助词,我们称之为“指向助词”或“趋向助词” 。 注 释: 朱德熙:语法讲义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年。 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年。 邢福义:现代汉语(修订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 年。 李美仙,覃丽红:关于动词后面“在” ,江西科技师范学 院学报,2005 年第 3 期。 王一平:介词短语“在+处所”前置、中置和后置的条件和限 制 ,语文建设,1999 年第 5 期。 李文莉:从原型范畴看“V+P+N”中 P 的演化 ,汉语学习, 2004 年第 2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文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